小山村里的“赤脚医生”
1947年,李兰娟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贫苦农家。父亲患有严重眼疾,不能下地劳动,全家的生计全靠母亲一人操持。李兰娟从小十分懂事,放学回家后不是上山打柴,就是在家生火做饭,帮母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那时李兰娟有一个梦想,就是长大后当一名医生,给父亲治好眼病,让母亲过上幸福的生活。尽管学习成绩不错,小学毕业时考上了绍兴市一中,但因家庭贫困,她无法继续上学,后在班主任老师的热心帮助下,她才得以跨进绍兴市一中的校园。
考虑到家庭生活面临的困窘,李兰娟初中毕业时填报了一所中专学校,打算早点毕业后挣钱养家。不曾想,她因成绩优异又被杭州市一中提前录取。没奈何,她只得向学校申请助学金,才勉强读完了高中。
1966年高中毕业时,恰逢“文革”爆发,李兰娟回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起初,她被安排到村小学当代课老师,后来看到村里百姓生病缺医少药,她便自学医学,免费为父老乡亲治病。
李兰娟的热心受到乡亲们的欢迎,大队领导让她当了一名“赤脚医生”。当时,代课老师每月能领到24元钱的工资,而“赤脚医生”每天只记5分工分,值两三毛钱,但李兰娟还是毅然选择了学医、行医。也就是这个选择,成就了她后来的精彩人生。
我国人工肝技术的开拓者
1970年,全国第一届工农兵大学招生,李兰娟被推荐到浙江医科大学深造。李兰娟十分珍惜这个难得的机会,学习异常刻苦,整日泡在教室和图书馆里。因为学习成绩优异和表现突出,1972年她成为了一名学生党员,毕业时被分配到浙江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传染病科工作。
李兰娟工作认真细致,有着高度的责任感。一次,某县一位病人持续高烧,病情十分危急。李兰娟闻讯后从杭州赶到该县人民医院,通过问诊,经验告诉她,这位病人可能是由牙病引起患上了厌氧菌败血症。李兰娟用“灭滴灵”对病人进行治疗,药到病除,这位病人很快就转危为安了。
肝病,特别是重型病毒性肝炎,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看到一些病人因肝功能衰竭而死,李兰娟的心情十分沉重,立誓探索出一种新的肝病治疗方法,挽救病人的生命。1986年,李兰娟申请了一项科研基金,正式拉开了对重型肝炎肝衰竭临床救治研究的序幕。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20多年过去了,李兰娟终于研究出一套治疗肝病的独特方法——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利用这套系统,她攻克了重型肝炎并发症治疗的难关,使肝病的治疗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中急性、亚急性重症肝病患者的死亡率从88.1%降至21.1%,慢性重症肝病的死亡率从84.6%降至56.6%。
在此过程中,李兰娟还建立起我国第一个“永生化人源性肝细胞”系统,通过四步灌流分离肝细胞的方法,构建出新型混合型人工肝。不仅如此,她还首次揭示了重型肝炎肠道微生态变化规律,提出B/E值为肠道定植抗力新指标,并发现了五个β-内酰胺酶新基因型。因为这些科研成果,李兰娟两次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为了规范人工肝的临床应用,李兰娟率领课题组撰写出一部《人工肝治疗指南》专著,用更加标准和规范的方法指导我国人工肝的临床应用。为了造福更多的重型肝炎病人,使他们走出死亡泥沼,她先后在杭州举办了5届全国人工肝会议,以及12期人工肝推广应用学习班。她认为这还不够,又在全国300余家医院推广应用自己课题组研制出的人工肝技术。
作为一名医生,李兰娟十分重视临床治疗,曾多次到北京、上海等地应用人工肝技术抢救肝衰竭病人。一次,李兰娟正在舟山海岛出差,突然接到北京市人民医院打来的求助电话,告知该院一位接受肝移植的患者出现了严重的肝功能衰竭,生命危在旦夕。病人的生死就是战斗号令,李兰娟带领医疗组火速赶赴北京,为患者进行紧急治疗,终于让游离于死亡边缘的患者的病情有了好转。
繁忙的工作之余,李兰娟还主编了我国首部《人工肝脏》专著,有力地推动了人工肝在全国的广泛应用。她领衔制订的我国首部《肝功能衰竭诊疗指南》,将我国重型肝炎的概念与国际肝衰竭概念接轨,使我国人工肝治疗研究成果受到世界医学界的高度重视。
抗“非典”和禽流感的领军人物
在与传染病的斗争中,李兰娟指挥并亲自参加了两次重大战役,均取得了全面胜利。
2003年春夏之交,一场非典型肺炎在全国流行,杭州也成了“非典”疫区。4月19日傍晚,时任浙江省卫生厅厅长的李兰娟接到紧急电话,说杭州市某医院出现了3例疑似输入“非典”病人。病情就是命令,李兰娟立即召集来全省最好的传染病医生,并亲自率队到该院会诊,对3例疑似“非典”病人进行了确诊。
第二天凌晨,在杭州市有关部门召开的紧急会议上,依据《传染病防治法》,李兰娟果断拍板,立即将确诊病人的亲属和所有与病人接触过的人全部实施隔离观察。会议同时决定,制定控制出售发热药品、健全三级疫情监测网络等10项应急措施,有效地控制了疫情的扩散和蔓延。
因为在抗击“非典”斗争中作出的突出贡献,李兰娟受到了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仪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2005年,她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近年来,李兰娟还展开了对禽流感的研究,她撰写的论文发表在世界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上,受到世界医学界的关注。2013年4月,一场H7N9禽流感在浙江流行。重任在肩的李兰娟,一边利用自己的科研成果积极指导抢救病人,一边通过媒体向公众介绍防治H7N9禽流感的方法,及时稳定了人心,防止了疫情的扩散。
几十年的行医生涯中,李兰娟遇到了2次流行病毒对人类的侵袭,这让她看到了防治这些非典型病毒的艰巨性和紧迫性。作为医疗卫生部门的领导者和医疗科学的学科带头人,李兰娟觉得自己的责任重于泰山。在她的强力推动下,2013年10月26日,她率领的团队在有关科研部门的配合下,首次成功研制出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疫苗株,一个世界性的医疗难题初步找到了解决办法,老百姓再也不用“谈禽色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