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是中央警卫团出名的神枪手,给毛泽东当过5年警卫战士。1958年2月,他脱掉军装回到湖南新化大山深处的老家,任劳任怨干了55年农活。半个世纪以来,他沉默而清贫,几近隐居在深山里,没有人知道他的过去。他就是现年83岁的奉孝同。他为什么甘愿隐居在深山当农民?是谁发现和证实了他过去的身份?近日,记者经过10个小时的长途奔波,终于在新化县最西边的奉家镇下团村深山里找到了奉孝同的家。通过采访,记者了解到他的传奇人生与近况。
抗美援朝战士,被选为毛主席警卫战士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出身贫农、只读过3年初小的20岁小伙奉孝同,怀着满腔热血应征入伍,随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3年烽火岁月,让这位朴实憨厚的农家娃迅速成长为保家卫国的战斗英雄。战斗中很多战友牺牲在他身边,战争的残酷也让他意识到枪法的重要性,他在作战间隙苦练射击,枪法有了很大提高。
1953年奉孝同回国后,中央从全国选调军队干部到中央警卫团一中队担负保卫毛泽东主席的安全任务,高大英俊、枪法出众的奉孝同被选中。
1955年5月14日下午3时半,由汪东兴、张耀祠、杨德中等中央办公厅警卫局几位领导陪同,毛泽东在中南海颐年堂前院接见了中央警卫团一中队全体警卫战士,并提出要给大家增加一项任务——以探家为名做农村调查工作。
“你们要把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真实地反映上来。”毛泽东布置了调查的内容——粮食、花生、芝麻、烟叶、特产等生产情况,农民生活怎么样,粮食够不够吃,征购的情况,还要了解干群关系好不好。主席还向大家强调:“搞调查不要摆架子,更不能说是毛泽东的警卫人员,是我毛泽东派来的。回去后要尊重父母,尊重老百姓。”
遵照毛泽东的指示和中央警卫团的安排,奉孝同回到老家湖南新化县奉家镇,开始为期10天的调查。他在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同时,通过参加群众会、走访亲友邻居、与区乡干部交谈等途径,了解到许多情况,得到许多第一手材料。回到北京后,他就当地粮食生产、农民吃粮卖粮情况、干部工作作风等写出了调查汇报材料。
1955年7月20日上午,毛泽东在菊香书屋听取了奉孝同和饶和生、高碧岑、何玉秋、管楚良等湖南和湖北籍战士的调查汇报。毛泽东和大家一起坐在藤桌周围,询问了几个人的一些情况后,话题一转:“有什么情况,你们谈谈吧!”
警卫战士互相看着,心中好像有许多话,但不知从何说起。毛主席看到坐在身边的饶和生手里拿着材料,便微笑着问:“你的材料能给我看看吗?”“我写得不好。”饶和生把材料递给主席时脸上有点红。毛主席看到饶和生调查材料里反映农村食品“供不应求”四个字时说:“你有点文化嘛!”随即关切地问,“农民口粮够不够吃?”饶和生稍加考虑后回答:“现在农民口粮定量一年只有300多斤稻谷,不大够吃。”“你说定量多少才够吃?”主席用商量的口气提出问题。饶和生想了想,回答道:“最少四五百斤。”“你说得对,你能替农民说话。”主席点了点头,表扬了饶和生。
在调查材料中,饶和生还写到农民对一些基层干部有意见:“农民说‘大毛主席’好,下面‘小毛主席’不好(指个别工作人员不执行党的政策)。”看到这句话,毛主席沉思片刻,用铅笔在下面画了道粗杠,脸上略显忧虑地说:“‘小毛主席’也有好的,‘大毛主席’也犯过错误。”听到这话,大家面面相觑地体会其深刻的含义。看完饶和生的调查材料,毛主席说:“你敢讲真话,好!下次到蕲春(湖北东南部的一个县)去看看,多调查几个地方。”
接着毛主席继续听其他几位战士的汇报,不时地批改调查材料,提出问题,商讨解决的办法。
毛主席在察看奉孝同的调查材料时问:“你还是讲新化方言?”“改了一点。”奉孝同不好意思地回答。毛主席说:“方言很难改,慢慢就会好一些。”
3个多小时匆匆过去,听完警卫战士的调查汇报,毛主席总结说:“从你们几个人中了解了6000万人口(指当时湖南、湖北两省人口)的一些情况。你们见到了农民,我见到了你们,也间接地见到了农民。”
毛主席简短的总结刚讲完,卫士长李银桥前来报告:“饭准备好了,是不是先吃饭?”毛主席站起来说:“那好,今天我请你们吃个便饭。”
藤桌上铺块白布当餐桌,摆放了3个荤菜、3个素菜和1份西红柿鸡蛋汤。主食有米饭和馒头。毛主席只吃了青菜、豆豉、苦瓜炒青椒,以及1碗大米掺小米蒸的米饭。警卫人员三下两下把饭吃完了,碗里和桌上看不到剩下或掉下的一个饭粒。和毛主席共餐,警卫人员不免有些拘谨,只顾低头吃饭,很少夹菜,主席似乎看透了大家的心思,轮流往他们碗里夹菜,还笑嘻嘻地说:“你们年轻人要多吃点,把这些菜都消灭光。”
吃完饭后,毛主席又和警卫人员拉家常。当他得知管楚良还没找到老婆时,低头一笑说:“那么多好姑娘,还找不到,是你要求太高了吧。不要急,慢慢来。”
天色近黄昏,毛主席起身说:“今天就谈到这里吧!”警卫战士们依依不舍地向他告辞。
保守军人机密,回乡隐居深山当农民
在警卫团的几年,是奉孝同一生最难忘的岁月,也是成长进步最快的时候。在学习文化的同时,他更是苦练枪法,很快成为警卫团有名的“神枪手”。一本印有“执勤能手、优秀射手、技术能手”三个光荣称号的荣誉证书,让他一生都引以为豪。
1958年2月,28岁的奉孝同复员回到闭塞贫困的新化县奉家镇下团村。出于保卫首长的需要,部队要求他复员后不能泄露自己在中央警卫团工作的经历。他回家后没向村邻说起自己给毛泽东当警卫的情况,镇里的干部也只知道他参加过抗美援朝作战。
因为当过兵、枪法好,复员不久的奉孝同被乡武装部看中,做了民兵训练军事教官,当上了基干民兵连的“武教头”。奉孝同训练得法,乡里的民兵连在县里连续三年拿冠军。当时奉家镇的深山里经常有野猪出没,吃了不少村民种的红薯和玉米。为此奉孝同带领民兵打野猪。虽然过去了50多年,但奉老当年打野猪的威名还在当地广为流传。村里上了年纪的乡亲都知道奉孝同打野猪的名气,说他枪法奇准,800米之内的野猪都能打中。奉老告诉记者,那几年他每年都能打20多头野猪,如果在200米内射击,都能打在野猪的第一根肋骨上。
1959年3月,奉孝同还带领奉家镇的200多名民兵去新化接龙桥修湘黔铁路。
帮助民兵训练三年后,他回到村里和妻子一起做农活,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当年遭遇自然灾害家里缺粮时,他们一家经常咽糠粑吃野菜填肚子,后来野菜没有了,就吃神仙土(一种有粘性的黄土)。因为不消化,体弱的小女儿几次差点因腹胀死去。即便生活再困难,奉孝同也想方设法自己克服,不给组织和战友添麻烦。
改革开放后,奉孝同一家靠种几亩田和优抚金解决了温饱问题,生活条件逐渐改善。他生育有3个女儿,但家庭遭遇诸多变故:小女儿十多年前被人拐卖到了外地,至今杳无音信;二女儿嫁到了相邻的溆浦县河田乡,家境也很清贫;现在老两口和离了婚的大女儿奉庆龄生活在一起,唯一的外甥女奉莲花在外打工多年,一家几口的活儿全压在奉老肩上。
半个世纪来,奉孝同几乎隐居在深山劳作,保守着秘密。虽然他的生活一直很清贫,遇到很多困难,但他从来没有向组织和战友伸过手。
秘密被公开,看望“毛主席”
近年来,奉孝同的大女儿奉庆龄身患多种疾病经常住院。没想到,因为女儿住院,奉老半个世纪前的秘密意外被人发现。
2012年10月23日,新化仁泰医院的医生王杰和医院两位同事开车送奉庆龄回家。因为下雨路滑,他们半夜才赶到,只好住在奉家,见到了奉孝同。在车上劳顿了11个多钟头,王杰觉得浑身像散了架似的,想早点休息,也劝奉孝同:“老人家,您也累了,早点歇着吧。”没料到奉孝同的老伴说,他去过朝鲜战场,是毛主席的警卫,还陪主席游过长江。这让王杰顿感睡意全无,不断追问老人的过去。
王杰不敢相信眼前这位普通老人会是毛泽东的贴身警卫,而且是中央警卫团出名的“神枪手”。但老人讲的过去的事情真切动人,看不出编造的痕迹,要不一位山野老农怎么会知道汪东兴、叶子龙、许世友、张耀祠等人和中南海、丰泽园、菊香书屋、西湖公园等特定地方呢?
回家后,王杰上网查找到了奉孝同在警卫团的战友饶和生、张耀祠写的革命回忆录,查到了其中和奉老相关的详细记录,并在奉老的亲属陪同下携带他的抗美援朝纪念章、复员军人证等物品来到湖南革命军事博物馆筹建办进行鉴定。2012年12月初,湖南革命军事博物馆筹建办专家对这些物品进行鉴定后,确认了奉孝同的身份。
由于家中贫困,奉孝同近50年来从未走出过新化县。多年来,他盼望着能去韶山毛主席的故居参观。他说:“毛主席的教诲深深影响着我,虽然现在生活在这个偏僻的小山村,但我对毛主席情深意切,十分怀念他老人家,有生之年若能实现这个愿望,就算死也值了。”
让奉老感到高兴的是,2012年12月,在新化县委、县政府的协调以及有关单位的帮助下,他如愿来到韶山参观毛主席故居。
12月18日,到达韶山市区后,奉孝同没有休息,坚持先到毛主席铜像广场给主席敬献了花篮。在距离毛主席铜像还有100米的距离时,无比激动的他敬起军礼,并走起了正步。83岁高龄的他走正步的姿势仍然非常标准。到达铜像前,老人停下了脚步,但敬着军礼的手久久没有放下,眼里还噙着泪花:“主席,我看您来了。虽然过去50多年,但您的教诲我永生难忘。”
那天,奉孝同还将自己从家里带来的糍粑和腊肉拿出来摆在毛主席铜像前。原来,他当年在中央警卫团服役时,按照毛主席布置的任务回家乡搞调查,从新化回京时,特意带了家乡的糍粑和腊肉,毛主席吃了后高兴地说:“还是家乡的东西好吃。”这次到韶山来看望“毛主席”,他不忘带上这样一份主席喜爱的礼物。
54年前,奉老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国家。54年里,他坚守军人的秘密,再难再苦也未曾向谁伸过手。
与奉老告别时,记者问他半个世纪隐居老家深山当农民是否后悔,老人这样回答:“毛主席当年对我们说‘劳动最光荣’,谨遵主席的教诲,保守军人机密,扎根在家当农民,我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