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综合国力得以显著提高,同时也使得社会阶层和利益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各种利益矛盾也更加凸显。“国以民为本,民以生为先。”每一场经济社会的深刻改革,都要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标准。

在新的发展阶段,努力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改革的必然选择。

要“更加注重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党的十八大报告表明了党和政府始终牢牢把握“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个改革发展目标和方向,着力构建科学合理、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共享成果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视察南方时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社会公平,保证走共同富裕道路,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具体方式。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两大步”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已基本奠定。为更好地实现共同富裕,党中央开启了新的实践,“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又一途径。“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三农’的政策倾斜力度,包括取消农业税、构建农村社保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在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南京大学教授沈坤荣说,企业的情况也在改善,一方面通过不断减税,国家让企业分到了更多“蛋糕”;另一方面通过工资集体协商,企业让员工享受到更多劳动成果。

“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新一轮改革的重要目标。从改革的终极目标来看,改革就是要改出一个让社会成员共同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机制。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侯为民表示,关于“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目标的确立,将促使我国的改革实践与最终发展目标相统一,这也为继续推进和深化经济改革确立了科学、明晰和具体的方向。

在新一轮深化改革中明确“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个目标,不仅可以澄清对社会主义改革目标的模糊认识,消除部分地区、部分人群盲信“市场化”、忽视“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倾向;还可以使改革措施更加科学化,通过改革本身来克服市场经济内在的局限性。从另一个方面说,也只有朝着“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一改革重要目标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稳妥推进,改革才能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支持,才能动员最广泛的社会力量,形成最大的改革合力,释放出改革应有的动力。

“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命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及其他剥削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明显体现。

中国人民历经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之后,终于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制度下成为社会的真正主人,因而人民群众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具有根本一致性,人民也就理所当然地拥有平等共享社会财富的权利。惟有充分认识到“改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不会偏离正确的发展方向,人民创造的光辉历史才不会出现倒退。

只有保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在求真务实、科学发展的基础上,真正做到在经济发展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早日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

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三层含义

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就是要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上,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上,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尊严和基本生存条件能够得到维护和满足。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要义在于,它着眼于保护社会弱势群体,减少社会排斥,让弱势群体生活得更有尊严,从而提升社会成员整体的幸福与尊严水准。在这里,我们要特别关注随着改革深化和社会转型而分化显现出来的包括下岗工人、失业待业人员、打工者和农村贫困农民等在内的弱势群体。

这个群体因为失去了发展机遇和客观条件,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权益维护、竞争能力等方面处于困难境地。我国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最低生活线标准、再就业扶持政策等,一方面保障了他们的基本生活,另一方面也缓解了贫富差距带来的社会危机,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在贵阳市社会救助局今年10月25日举行的“阳光救助暖万家”社会救助宣传咨询活动上,该局负责人透露,截至目前,贵阳已建立起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13万多名城乡困难群众常年得到有效救助,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试行)仅2012年就救助了13万多人次,城乡临时救助制度(试行)2012年救助了4300多人次。从今年11月上旬开始,国务院派出5个督查组,对部分省(区)最低生活保障政策落实情况开展专项督查,重点检查各地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机制完善、审核审批程序执行、资金和人员保障等有关情况。国务院督查组将检查地方各级政府出台最低生活保障有关配套政策和低保对象动态管理情况;核查低保申请、审核、审批、公示和发放等各个环节规范执行、公开透明情况;检查低保资金安排、发放和管理情况,以及基层低保工作力量配备和工作经费安排情况等;听取困难群众和基层工作人员的意见、建议,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国务院督查组将督促地方认真核实并及时整改。

为了让这个群体中有能力再就业的人实现重新就业,中央和各地坚持实施和完善再就业政策,从财税、金融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全面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从基本上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问题。在浙江省慈溪市古塘街道团圈社区有一大批“4050”失业人员,根据这一情况,古塘街道社区教育学院不时举办失业人员技能培训班。去年11月6日,社区教育学院特邀杭州湾大酒店的陈老师为辖区内33名下岗失业居民免费进行冷菜配置培训,学员们都十分珍惜这次培训机会。社区希望通过这样的技能培训,帮助社区的失业居民多掌握一些实用技能,便于他们再就业。

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发展条件能够得到保证。为了切实把惠民工程落到实处,中央和地方在不断加大惠民工程投入力度的同时,按照“全力惠民生”的理念,从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提升、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多方面,大力推进惠民工程,让各地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去年7月20日,四川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广汉首发仪式在北外乡桅杆社区举行。在首发仪式上,广汉首批享受养老金待遇的城乡居民代表领到了《养老金领取证》。向乡珍老人手握《养老金领取证》笑容满面地说:“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心,让我们农民也能拿退休金。”同时,为积极探索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服务新模式,德阳市率先开展慰问参保百岁老人、为80岁以上企业退休职工庆祝生日、探望生病住院老人和帮扶鳏寡孤独老人等活动,目前已慰问1200多人次。

前年秋末,得益于百姓安居工程的实施,四川省华蓥市低保户陈翠华一家四口告别了破旧的老屋,搬进了崭新的廉租房。她邀请亲朋好友到自己的新家做客,庆祝乔迁之喜。陈翠华是广安470万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一个缩影。就在这一年,广安市集中财力物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圆满完成就业促进、扶贫解困、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饮水安全等民生工程,广大群众充分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

近年来,陕西省的医改让更多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政策力度,并由此享受到了更大的实惠和服务。“给65岁以上的老人定期做健康体检”是陕西省洛南县规定的11个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的一项,而这些项目全部由政府埋单。2011年,洛南县向镇、村两级划拨专项资金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受益群众达40多万人。据洛南县卫生局局长张惠民介绍,卫生局会定期考核,按完成工作任务的数量、质量和群众满意度进行量化,确定考核结果,按考核结果逐级拨付资金,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项目上,使群众真正得到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带来的实惠。

每个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准和发展能力能够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推进而不断提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成员在财富的占有量方面不可能平均,但社会可以通过税收、社会保障、公共资源倾斜等多种调剂方式消除过大的贫富差距,使相对低收入以及一般收入社会群体的生活水准同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准保持基本同步。从一定意义上讲,这是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完整体现。

经过这些年的不断努力,我国初步搭建起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大框架,亿万人已经受益。但随着劳动人口大量、频繁的流动,建立可转移续接的社会保障体系成了主要问题。2007年6月9日,在长沙召开的第四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高层论坛上,湖南、广东、四川、贵州、云南等九省区第一次提出在泛珠三角合作区域内,针对合作区域内的跨省务工人员,逐步建立起相互衔接、可转移接续的社会保障体系。从2011年1月开始,广东省顺德市明文规定,禁止外来工“退保”,并开始推行社保跨省转移政策。

要让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准和发展能力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推进而不断提升,还要依靠公共资源向弱势群体倾斜。10月8日,合肥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权威发布《合肥市“十二五”期间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规划》通篇体现了公共资源向弱势群体倾斜的思路,比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享受寄宿生生活补助、助学金等,就业困难人员可免费享有公益性岗位配置等。合肥市政府政研室主任王毓江介绍说:“在《规划》中,我们提出把资金、项目等公共要素资源向基层和农村倾斜。”按照《规划》,合肥将加大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投入和公共设施配置力度,实现公共资源配置“重心下移、扶弱补差”。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还明确提出,要合理调整个人所得税税基和税率结构,提高工资薪金所得费用扣除标准,减轻中低收入者税收负担。特别是对国企高管、垄断行业的过高收入,要加强监管和调控,控制其不合理增长。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调整收入分配关系难度很大,有不同手段。目前看来,从财税关系和再分配阶段解决起来难度小一些,更容易为各界所接受。

改革发展成果共享为何不充分

当前,我国人民生活在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但也必须看到,我国社会还有不少弱势群体的生活水平没有随着改革发展成果的扩大而相应地得到较大提高,他们并没有充分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这是属于基础性、深层次性、结构性的问题,对中国社会的安全运行与健康发展带来了新的问题。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改革发展成果共享不充分呢?

改革本身的偏差造成共享不均。改革开放以来很长一段时间,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下,“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主导着发展的步调,在价值排序上,效率被置于优先地位,创造财富的活力被极大激发,但大部分财富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还透露了“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另一个原因,“当时大家不敢致富、害怕露富,人们对创造财富、积累财富的人并不从正面去评价,因此,需要政府通过表彰创造财富的英雄来树立英雄与榜样”。30多年后的今天,新问题、新挑战跟过去已不在同一个层次上,诸如贫富差距扩大、劳资矛盾日益严峻、流动人口与固定居住人口的利益冲突、城乡发展与地区发展的严重失衡,这几大矛盾都是改革开放以后形成或者扩大的,导致了不同阶层的人不能够合理地共享发展成果。

虽然许多不合理的体制机制问题困扰着我们,但这些问题并不是改革的必然副产品,而是改革不到位和改革方向出现部分偏差所引起的。如今重提“共同富裕”,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并且坚定不移地走这条道路,既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也是对上述现实问题的正视和回应。

社会转型时期,利益格局调整加快,利益分配出现偏差。由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发展过程中政策、法规、制度的不健全性等,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以及社会各群体之间的不平衡始终存在,这是相当多老百姓并没有充分共享到改革发展成果的主要原因。

来自安徽农村的王素芬是苏南一家电子装配制造企业的产业工人。这两年,公司连续加薪,月工资从1500多元,涨到了2000多元,但最忙的时候,每天加班加点工作,月收入也只有2500多元。而根据最新公布的数据,今年一季度,江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666元,苏南经济发达地区还会高一些。不仅产业工人、外来务工人员等收入水平低,不同地域、行业、企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拉大,金融、通信、电力等优势行业的职工薪酬水平明显高于全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究其原因,其中既有市场经济体制内在的规律、发展过程中的结构性因素等,也在很大程度上与体制不完善、改革措施不到位及局部存在认识偏差有关,例如企业改革超前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分配制度不完善、劳资关系处理欠妥等。如果不下大力气解决这些问题,改革发展的成果就难以被全民共享,改革的初衷就可能会落空。

公共服务建设滞后。改革发展成果共享不充分不仅表现在收入的差距上,也表现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迟福林说,在现实背景下,应充分估计公共服务在调节收入分配、缓解贫富差距当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和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现在社会上诸多矛盾,都与公共服务体制建设滞后有很大关系。据卫生部统计,政府对各级医院的投入占整个医院收入的比例不足14%,一般都在7%-10%左右,远远不能满足医院的需要。而过去十年间,文化事业费用占国家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从未超过0.5%(世界上一般国家该水平为1%左右),其中70%以上用于城市文化建设,有的成了地方政府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老百姓很难从中得到实惠。

如何最大程度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对中国现代化提出了新挑战。现实使我们认识到,经济发展并不等于一切,富裕也不能“一俊遮百丑”,经济发展并不能自动地带来社会的全面进步。刚刚闭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政府在实现改革发展成果共享过程中应负起责任。对于当代中国经济社会而言,政府主导一直是一个明显特征,它强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在此意义上,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可以说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当前,政府必须努力实现由经济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实现由重视行政管理职能向重视社会管理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充分挖掘公共资源潜能,集中力量组织和提供基本民生服务、公共事业服务、公共安全服务和公益基础服务,满足群众的基本需求。在保证国家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改变财政支出结构,改善目前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群体之间享有公共服务非均衡、不协调的状态,加大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和文化事业的财政支出,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向农村、欠发达地区和社会弱势群体倾斜,让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众都能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

重点解决好民生难点和焦点问题。在北京一家旅游企业做市场开发的郭清,在这个行业呆了12年。据他说,在他们这个行业,公司中层以上的管理人员,每年年底都有几万甚至十几万的年终奖金,而这都由公司垫付个税,基层员工的年终奖则十分微薄,收入差距一下子就拉大了。郭清所描述的问题在很多行业里面都存在。如何改变现状,具体而言,就是要以“效率与公平并重”为原则,改革现有的初次分配制度,提高劳动者尤其是农民、农民工及城市工薪者的劳动报酬及福利待遇,建立并完善劳动者工资的支付保障机制和正常增长机制。

财富再分配,也是缩小贫富差距的一个手段。通过调整国家的税收政策,加大利益调整的力度,更加公平地实施各项福利制度,减少和消除权力寻租和依靠垄断获取超额利润的现象,弥补初次分配的一些缺陷。例如适当提高农民收入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适当提高弱势群体收入以缩小贫富差距,适当提高简单劳动者的收入以缩小行业差距,适当提高欠发达地区的收入以缩小东中西部差距,使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扩大对困难群众保障的覆盖范围, 确立与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水平。通过行政手段与市场手段并举,政府与非政府组织、营利与非营利机构密切合作,个人、企业、社会和政府共同分担等多种渠道,建立健全社会化的困难群众保障体系, 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保障格局, 切实救助困难群众。通过这一系列措施, 使每一个人都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加大对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的投入,使民众均等地享受公共产品。同时要加快城乡一体化的改革,将公共产品的享受同户籍制度脱钩,使农村居民均等地享受公共产品,从而使改革从深层次上获得民众的支持和拥护。

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没有共享,共建就可能失去持续的动力,而有尊严的共享,就需要特别强调“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共建表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只是执政党和政府的事情,而是需要最广泛的社会参与,其中蕴涵着对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主体地位的尊重。从深层次看,参与共建的过程本身也是人得以全面发展的过程。

党和政府所做的工作,说到底就是群众工作,就是带领人民群众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创造人民群众自己的幸福美好生活。广大党员干部要把精力用在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上,以解决问题的实际成效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进一步凝心聚力,形成共谋发展的强大合力,努力创造13亿中国人共同参与发展的机会、共同提升发展的能力、共同促进发展的水平,从而实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真正达到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