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云南安宁市老年大学认真贯彻执行安宁市老年教育发展规划精神,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立足老年教育工作特点和老年学员实际,找准方向创新办学形式,落实举措提升办学水平。全市基本形成了以校本部为龙头,以理论研究、教学示范和培养骨干为中心任务;以校外班为龙身,积极拓展课堂教学;以分校(社区老年学校)为龙尾构筑安宁市三级老年教育网络新格局。走出了一条为老年人提供便捷、灵活,贴近老年生活,遵循老年教育规律,体现活动特色的老年教育新路子。
一、发挥市老年大学校本部引领示范作用
安宁市老年大学按照教学管理规范化、教育资源一体化、服务精准化的“三化”目标,实施项目化管理,责任化推进,积极探索具有安宁特色的老年教育发展模式。
市老年大学校本部坚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己任,内塑素质,外树形象,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在教育教学中,市老年大学校本部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狠抓学校的自身建设,不仅在硬件上成为“有形”的榜样,还在软件上创造出“无形”的经验来,影响和带动其他校外班、分校(社区老年学校)的发展。二是把校本部建设成为本地区老年教育的科研、教学、资料、教学管理、宣传工作、培训、对外交流等方面的中心;三是建立培训机制。每年举办一次全市兴老年教育工作培训班,对校外班、分校(社区老年学校)的工作人员或教师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基层老年教育工作队伍和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四是建立激励机制。制定老年教育办学标准,每年开展评先选优活动,表彰先进,鞭策后进,推进工作。
二、发挥校外班作用 积极拓展课堂教学
校外班是安宁市老年学办学形式的另一个新创举,开办13年来,逐渐显示出新生事物强劲的生命力。为使这株新生幼苗茁壮成长,2009年学年,我们在认真总结的基础上,遵循办班“四自、三定、一不交”(四自:自愿参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三定;定人员、定时间、定内容;一不交,不交学费)的原则,及“一指导、二定期、三提供”(一指导;学校在办班指导思想、活动目的、科目等方面在宏观上进行指导,具体活动事务由班长负责处理,要求每个校外班每学年交一份活动总结给教务处;二定期;一是定期召开班长会议,汇报本班活动情况;二是教务人员不定期地深入教学点,调查研究,做好协调工作;三提供;学年末时,学校提供学习成果展示平台;提供班长按照本班人数人均每月发给1元的工作补贴;提供每学年以班为单位每个学员2元活动经费)的管理模式。现有校外班共计18个,1206名学员。整个校外班管理呈现出以下3个特点:一是班班做到了“四有”:有活动阵地、有器材、有学员喜欢的活动内容、有基本稳定的学员;二是活动正常,组织有序,积极性高;三是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受到社会好评。百花公园四、五班的学员逢一、五赶街天的活动情景,更引人注目。他们在茶楼下的小广场上,用喜闻乐见的花灯歌舞为赶街的乡亲们送上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讴歌改革发展新成果的节目,观众几乎场场爆满。遍及安宁城区公园、社区、广场的老年大学校外班活跃了老年人生活,丰富了安宁社会文化。校外班成为安宁市“三级老年教育”网络的有力支撑点。
安宁市创办的校外班就是充分利用社区资源而开办的。立足社区,办好校外班的优势在于:一是能满足老年人就地、就近、就便入学的需要。随着安宁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新区的建立,许多老年人因考虑交通安全、时间、精力和费用开支等因素,不得不失去到校本部上学的机会。而到社区学习,既省时、省力、省费用,又安全方便,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二是社区有较丰厚的教学场地、设备、人才等教育资源可供共享。可以减少政府拨专款兴建或购置、或配备专职教师、管理人员的费用。三是社区不仅有老龄工作的干部(据统计安宁市共有85名)和一定的经费(安宁市执行年满60周岁的老年人均发给不同数额的补助,如连然街道60-69岁,每人每年500元;温泉,每人每年240元。)更有各类老年组织、热心老年工作的骨干和文体积极分子(安宁市文化馆、安宁市老年人体育协会每年都进行培训。仅在今年上半年老体协就培训了80名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为办好校外班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和工作骨干。
基于上述优势,不仅可以少花钱办起校外班,实施老年教育,因此,在社区办校外班,既有充足的资源,又能快速提高办校率、入学率,进而提高普及率,找到了一条快捷发展的途径。更值得一提的是,校外班的成功举办为分校(社区老年学校)提供了可复制的办学经验。
三、做实分校(社区老年学校)基石作用
坚持以社区为依托,推进社区老年教育,探索社区老年教育的路径和模式,构建社区老年教育体系,是提高老年教育参与率的策略和发展走向。在2年多社区办学经验中,我们不难得出社区老年教育具有3个显著特点,一是社区老年教育充分考虑老年人身心状况及不同需求,体现生活化、多样化,快乐学习、享受生活等特点;二是充分发挥、挖掘地缘相近、邻里互动、深藏在教育学习背后的文化内涵,体现老年人回归社区、创造生活、建设精神家园的特点;三是充分调动、发挥社区底层老年人群的积极性、主动性,体现老年人广泛性、参与性、普惠性、公平性的特点。
在办学中,11所社区老年学校在办学基础上下功夫,在提升“办学能力、办学特色、办学质量”上找突破,明确办学方向、夯实教学基础、强化服务功能,实现教育惠民。一是加强队伍建设,优化队伍结构。 坚持社区“一把手”兼任学校校长,明确学校专职工作人员负责日常管理,加强兼职教师管理,落实管理聘任办法,确保队伍相对稳定;二是完善教学设施,服务学习需求。充分利用社区现有教学资源教学设施辅助设备俱全,使用率达到 80%以上,基本满足教学需求。在用好用尽学校的资源的基础上。学校还注重人文环境营造,通过科普、文化长廊建设、学校信息栏、电子屏等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三是落实办学经费,并实现逐年增加。
在办学中,社区老年学校以点带面,积极拓展社区教育管理功能。一是以各项活动为载体,营造学习氛围。按照“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发展”的方针,学校广泛开展、 组织与参与各类全民学习活动。如今年,11所社区老年学校开展了纪念建党100周年主题活动,内容包含书法绘画展、听专题讲座,学习党史、广场文艺演出等,为广大社区居民服务。二是以分人群教育为途径,扩大学习范围。开展诚信教育、人文艺术、运动健身等培训,丰富市民生活,构建文明城市。立足产业发展,开展创业就业能力培训、特种作业人员培训等多种培训活动,提高社区居民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能力。面向家长开展以传统文化、科学技术、思想品德、手工制作等为主要内容的家庭教育,开展隔代教育的实践。
目前,为进一步打通全市老年教育“最后一公里”,方便更多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近入学。安宁市将采取四项行动,确保把老年大学办到更多老年人家门口。一是引领辐射基层。市老年大学要将自身的各项工作做得更好,对教学点进一步起好示范、引导、辐射作用。二是借助基层优势。调动街道、社区办学的积极性,把老年大学办到更多老年人家门口,既提高老年教育覆盖率,也促进社区工作。三是加强对基层的沟通。及时帮助已建教学点的街道、社区解决办学中的困难和问题,尊重倾听社区对办学的意见、建议,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同时,把握好“社区性”特点,充分利用社区、居民学校、道德课堂、新文明实践站(所)等教育资源,不断建立新的教学点。四是结合社区文体活动。互助合作,将老年教育与社区多种教育活动和社区文体活动紧密结合,在办学内容、形式等方面互通有无,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使原来各自为政、分散独立的教育资源得到有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