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一生中用过很多秘书,其中最著名的当数胡乔木、陈伯达、田家英。我们从毛泽东和他的三位秘书的交往以及三位秘书的经历中,可以获得不少借鉴和启迪。
毛泽东欣赏有思想、有学问的人。毛泽东本人集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和诗人于一身,好学勤思,博古通今。毛泽东习惯于以文识才,以才举人。例如胡乔木的选用,起因于毛泽东看了胡在《中国青年》杂志上发表的一篇纪念“五四”运动21周年的文章,发现“乔木是个人才”,所以后来点名要调胡乔木去当秘书。陈伯达能成为毛泽东的秘书,是因为陈在延安的一次座谈会上的较为有特色的发言而引起毛泽东的注意,散会后,毛泽东就把陈留了下来。晚上,毛泽东请美国客人吃饭时,又邀请了陈伯达。席间,毛泽东与陈关于古代哲学的谈论,使他们间有了共同的话题。从此,他成为毛泽东手下的“一枝笔”。田家英最初引起毛泽东的注意,也是因1942年田家英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的《从侯方域说起》一文。毛泽东看后,颇为赞赏。后又经过几次特殊的“面试”,毛泽东都很满意,才正式选调为自己的秘书。
毛泽东希望秘书博览群书,兴趣高雅。毛泽东本人喜欢吟诗书法,泼墨挥毫,博览群书,也希望身边人员能经常与他交流心得。毛泽东的秘书受他的熏陶,也都培养出广泛的兴趣爱好。例如,读书填词是毛泽东的一大嗜好,也是胡乔木的最大嗜好。陈伯达与毛泽东共同的兴趣爱好在于两人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兴趣。陈曾讲授过先秦诸子课,擅长中国古代哲学研究,而这正是毛泽东当时思索的热点。田家英比毛泽东小29岁,如同子辈,但由于田家英喜欢文史,跟毛泽东一拍即合。毛泽东读了好书,感慨一番,还要经常向田家英推荐。共同的兴趣爱好,使他们之间填平了年纪的沟壑,如切如磋,亲密无间。
毛泽东教导秘书注重调查研究。毛泽东做任何事都非常严肃认真,喜欢对每事寻根究源,弄个彻底明白,因此,他十分注重调查研究。他不但自己经常深入群众作调研,还要求身边的工作人员也要经常到基层了解情况。例如1961年,毛泽东曾指示田家英、胡乔木、陈伯达分别带一个调查组下乡,进行调查。
毛泽东看重人品,喜欢老实人。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人员都知道,毛泽东喜欢老实人。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大都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忠心耿耿。毛泽东不喜欢的是自作主张,做事事先不报告,爱出风头,喜欢投机钻营的人。胡乔木第一次挨批评是因胡起草1958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公报,陈云当时建议胡乔木不要把“跃进指标”这些具体数字写入公报,并请转告毛泽东,胡没有听进陈云的建议,又不敢向毛泽东报告陈云的意见。事后,毛泽东知道了这件事,十分生气,第一次用颇为尖锐的言辞批评。陈伯达与毛泽东第一次发生不愉快,是在1949年随毛泽东出访苏联,一次在与斯大林会谈时,陈因斯大林对自己的问话而忘乎所以,表现十足,却把毛泽东撂在了一边,形成喧宾夺主的局面。之后,陈又不打招呼,私自搬到外面住宿,毛泽东知道后,严厉地批评了陈伯达:“你为什么不得到我的同意就搬走?你的工作岗位究竟在哪里?”胡乔木在1959年庐山会议和文革中所以能基本上“过关”,主要也还在于毛泽东平时对胡乔木印象不错,认为胡乔木是个老实人。说乔木跟他一二十年“总还是一介书生”。这句话颇为传神,也说明毛泽东对人的诚实是看得很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