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425日,“铁榔头”郎平重掌帅印,再次执教中国女排。而她的女儿白浪浪也即将完成学业。在郎平的精心培育下,女儿白浪浪已经长成一个自信而阳光的姑娘,学业成绩优秀,在排球运动上展现出极大的天赋,大有接班母亲排球事业的势头。但郎平却不愿给女儿施加太多的压力,她说:“我们只是人世间最普通的一对母女,一个母亲能教给孩子的事情有许多,打球技巧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将来不管浪浪能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排球运动员,我都想告诉她:快乐才是最重要的…”

    生活   多一点时间陪伴孩子

  在白浪浪的童年记忆中,母亲总是非常忙碌。她先申请去美国当访问学者,然后又辗转去意大利执教。因为聚少离多,郎平与前夫白帆的婚姻也在浪浪两岁那年破裂了。父母离婚后,白浪浪有一半时间跟着父亲生活,另一半时间则跟着外婆与大姨。在5岁之前,白浪浪只能在郎平短暂的假期里与母亲相聚,二人在一起的时间屈指可数,因此,她非常渴望母亲的陪伴。

  每次看到妈妈拎着行囊要离开,白浪浪就会很伤感,这时候外婆会拿棒棒糖哄她,向她解释说妈妈要去工作。那时候,白浪浪非常疑惑,她不明白为什么其他小朋友的妈妈可以在他们身边工作,而自己的妈妈一定要去那么遥远的地方。所以,有一天当郎平收拾好东西要离开的时候,浪浪突然拽住她的衣服,用祈求的声调问她:“妈妈,你不要去那么远的地方了,你去麦当劳找份工作吧,这样我就既可以去麦当劳吃东西,又可以看到妈妈了……”

  听了女儿的话,郎平十分难过,她突然意识到,虽然有许多人照顾,但女儿还是非常渴望母爱。从那以后,郎平便尽可能多地抽出时间陪伴女儿,并想办法提高母女相处的效率。她亲自下厨为女儿做意大利面,并亲手为女儿缝扣子、选书包,母亲和姐姐见她平日训练辛苦,都劝她不要忙这些,好好享受假期,郎平却说:“母爱是从点滴的细节中流露出来的,当妈妈的只有用心去做这些事,孩子才能感受到母爱的温度。”

  郎平性格坚强,不轻易掉泪,浪浪也继承了母亲的乐观天性,平时很少哭哭啼啼。可是,当郎平第一次送她去上幼儿园的时候,她却哭得撕心裂肺,东倒西歪。郎平也舍不得女儿,但因为有工作在身,只能狠心离开,但她放心不下女儿,只好拜托姐姐去幼儿园看看女儿的情况。没想到,姐姐后来打电话告诉她,浪浪在幼儿园玩得可好了,老师说郎平走后浪浪就不哭了,摆明是装给妈妈看的。郎平这才明白:女儿是在用这种方式表达对母亲的依恋和重视!

  浪浪小时候并不关注母亲的职业,郎平也从来不在她面前提自己的成绩,因为,她希望在女儿的心目中,自己就是一个最普通的妈妈,不是排球明星。有时候郎平和女儿一起出门,总有人找郎平签名,浪浪还觉得奇怪:为什么妈妈这么受欢迎?见女儿存疑,郎平就跟她解释说是因为自己个子高,看上去比较酷,所以大家喜欢自己,浪浪居然也信了。

  浪浪12岁那年,郎平将她送去美国读书。为了有更多时间陪伴女儿,2005年,她决定接受美国国家排球队的邀请,担任主教练。

    教育  只引导不干涉

  郎平抵美后,女儿对她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依恋。每天一放学,她就会凑到妈妈身边,叽里呱啦地把一天里发生的趣事讲给她听。有时候学业比较忙,晚上在图书馆做功课的浪浪就通过视频同妈妈对话,分享一天的感受。有几次聊完天,郎平刚要下意识地关掉视频,女儿在另一头央求她:“妈妈你别关,你睡你的,我可以一边写作业一边看着你。”于是,郎平便开着视频自顾自睡觉,女儿便一边看书一边瞅着母亲睡觉的视频,心里幸福极了。

  浪浪喜欢集邮,经常邀请妈妈欣赏自己的邮册。有一次,郎平看见一张印着美国总统的邮票,就随口说了一句:“当年还有张邮票上印了我的形象呢!”浪浪听了根本不信,说:“老妈,你就吹牛吧!就你还能上邮票?”郎平听了没说什么,而是跑到房间里找一通,终于找到了那张印着自己扣球形象的邮票,浪浪一看,大喊“太棒了!”然后就抢过去塞在自己钱包里,并且悄悄告诉郎平:“老妈,你是我的骄傲!”

  因为父母都是运动员,白浪浪从小就喜欢运动。虽然郎平很希望女儿能学习打排球,将来继承母业,但她还是决定不限制浪浪,让她跟着自己的兴趣走。所以,浪浪从小学起就踢足球,后来又打篮球、学习舞蹈和冲浪,直到读初二的时候,浪浪才对打排球产生了兴趣。这可把郎平乐坏了,亲自上阵指导女儿,没想到女儿却非常抵触她的指点,每次郎平指出女儿的哪个动作做得不到位,女儿就很不服气:“我们老师都是这么教的!”听了女儿的话,郎平盯着她问:“你知道你妈是干吗的么?”浪浪把头一仰:“不管你是干啥的,我都得听老师的!”把郎平气得无计可施。  虽然女儿不买自己的账,但郎平还是隔三差五地跑去看女儿打球,并不时打击女儿,说她的球技太臭。她甚至还恐吓女儿:“你可以不听我的,但出去之后别跟人说你妈是干什么的!”浪浪也从来不肯服输,总是嘴硬道:“不说就不说,我就按照自己的路子打!”只有一次,浪浪主动跑去向郎平求教,因为她想加入斯坦福大学的排球队,终于愿意对妈妈说软话,后来她在郎平的指点下球技进步飞快,不仅进入了排球队,还成了队长,这才向妈妈竖起了大拇指。

  因为球技出众,浪浪经常受到队友们的夸奖,也逐渐产生了当一名专业球员的想法,但郎平却劝说她以学业为重,将排球放在第二位。她经常告诉女儿:“咱们首先要全力以赴完成学业,至于排球能打就打,不能打也不勉强,你好不容易进入这么好的学校,是学习知识的黄金时期,千万要以学业为重。要是实在喜欢排球,毕业后再努力也不迟。”郎平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她执教多年,对球员的资质特点都颇为了解,她深知女儿虽然条件不错,但并不是特别出众,加上缺乏系统的练习,专职练排球没有太大优势,所以,她便建议浪浪将排球当成业余爱好,在搞好学业的同时练习打球。

    母女  和女儿享受平凡生活

  虽然收入颇丰,但郎平却一直对浪浪的零花钱有着严格限制,因为她不想让孩子养成奢侈浪费的习惯。浪浪读小学时,每月只有20美元的零用钱。但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读大学之后,浪浪变得越来越爱美,经常问妈妈要钱买衣服。郎平偶尔也会满足一下女儿的愿望,但多数时候会对女儿进行委婉规劝,她对女儿说:“浪浪,你现在没有开始工作,买这么多衣服不仅不环保,也没什么机会穿,这样衣服会生气的。”听了妈妈的话,聪明的浪浪马上明白了她的意思,忙说:“知道了妈妈,现在我要以学业为重,将来找到好工作再多买衣服臭美!”

  在美国,许多少男少女从十六七岁就开始谈恋爱,而浪浪直到二十岁都没什么动静。郎平便旁敲侧击地打听女儿的小秘密,问她:“你看你都大三了,感情方面有没有什么情况啊?”结果浪浪一本正经地说:“我还没做好谈感情的准备呢,我快要毕业了,还没想好将来做什么,是回亚洲还是去欧洲,或者留在美国发展,要是现在谈了恋爱,将来各奔东西怎么办?感情还要不要继续维持?”

  这一问,连郎平都怔住了,没想到,这小丫头想得挺多。

  见妈妈不做声,浪浪眼珠子一转,又拽住妈妈问:“妈,你看咱家房子挺大的,可家里就咱俩,是不是太冷清了,你什么时候结婚啊?”把郎平问得一惊,忙说:“想什么呢你,不想要老妈了,是吧?”

  “哪有哪有,我这不是瞎操心嘛……”浪浪连忙示弱道。

  对于浪浪将来的感情生活,郎平表态,自己不会过多干涉,但她告诉女儿,可以谈恋爱,但是不能太随意,将来一定要找个有智慧的男人,跟他一起面对生活里的苦乐酸甜。浪浪也很赞同母亲的想法,说自己一定会听妈妈的话。

  虽然个子较高,给人一种阳刚的感觉,但事实上郎平是个内心非常精致的女子,她爱美,也爱享受生活,时不时给自己换个发型,还喜欢待在家中学习做饭和煮咖啡。浪浪也继承了母亲身上的浪漫因子,喜欢在假期的时候和母亲一起用虹吸式咖啡壶煮咖啡,然后母女俩一边品尝香醇的咖啡一边像闺密一样聊天,享受属于两人的亲密时光。

  在浪浪心目中,郎平是个典型的酷妈,她从不苛刻地要求女儿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而是大度地与之分享自己的人生智慧。从她身上,女儿浪浪学到了自信与达观,还有如何寻找生活中的小情趣。在这样一位酷妈的影响下,未来的浪浪也许不能成为铁榔头第二,但毫无疑问,她一定会成为最优秀的自己。

��k � ��x~����的《报告书》的不屑一顾。李顿在1932年7月13日写给妻子的信中说:“我们最好还是待在北平,写我们的报告,因为日本政府对我们的看法根本没兴趣。……他们非常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们,不关心中国的态度怎样,他们不打算和任何国家讨论满洲问题,包括中国。他们也不太关心我的报告。”

  最后定稿的《国联调查团报告书》,反倒让日本看清了国联的虚弱和西方大国谋求一己之私的外交本质。此后日本愈加地横行无忌,与国际社会的纵容和绥靖政策不无关系。

  日本的怒气,其实是谎言被揭穿后的恼羞成怒。

  尽管《国联调查团报告书》中有诸多矛盾和偏颇之处,但它还是阐明了三个基本事实:

  第一,东三省是中国领土。“东三省为中国之一部,此为中国及列国公认之事实。”

  第二,“九一八”事变是日本有计划的军事行动。“日方于事前确有充分计划以应付中日间万一发生之战事,此计划于九月十八日至十九日夜间见诸实行,迅速准确。”

  第三,“满洲国”是日本的傀儡。“(伪满洲国)现在政体,不能认为由真正的及自然的独立运动所产生。”“(伪满洲国)所有政权均操之于日人之手,所谓‘满洲国政府’者,在当地中国人心中只是日人之工具而已。”

  王建学认为:“《国联调查团报告书》可以说是中国外交上的一次胜利,却是一次没有胜利的胜利。”

  所谓“胜利”,指的是《报告书》在事关中国主权的三个关键事实上阐明了真相。

  显而易见,《报告书》中对这些事实的阐明,与“TRUTH”揭露的三个主题直接相关。在《国联调查团报告书》的结尾,还特意提到“在奉天接触到一些银行家、教育家、医师等人士”,指的就是“九君子”呈递“TRUTH”一事。

  王建学说,《报告书》之所以能够做出这样的结论,当然并不是仅仅依据“TRUTH”之力。国联调查团在中国期间,会见中国政要、“九一八”事变亲历者,收到了数以万计的民间控诉信、请愿书,包括他们自己的实际调查,都从不同角度揭露这些真相。不过,从国联调查团的调查过程来看,真正为这些真相提供了现实证据的,只有“TRUTH”。它的客观性和实证性,是西方法律体系中极为看重的。

  东北人民的控诉信中反映日军在中国残害无辜,“TRUTH”中有沈阳城内惨遭日军枪击的平民伤亡名单和被枪杀市民的图片为证;控诉信中说“满洲国”是强奸民意而产生,“TRUTH”里有刺刀监督下的市民请愿图片为证……

  对比《报告书》中很多罔顾事实的偏颇,这三个关键事实能够得到国联调查团的确认,应该与“TRUTH”提供的无可辩驳的铁证有着直接关系。

  之所以又说“没有胜利”,是因为《报告书》的很多内容都袒护了日本的侵略行径,甚至通篇都没有使用“侵略”二字,而将“九一八”事变定义为中日冲突,“中国人抵制日货的活动”居然成了冲突爆发的重要原因。在最后的处理意见中,《报告书》也没有要求日本撤军,更没有任何的惩罚性建议,而是站在西方列强的利益上,提出中国东北应实行“国际共管”“高度自治”。

  中国的主权没有因为国联的介入和调查得到保护,公理和正义也没有在《国联调查团报告书》中得到体现。

  《国联调查团报告书》一经发表,就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赞扬者有之,抨击者有之,时至今日,如何评价《报告书》在史学界仍莫衷一是。

  对国联调查团曾寄予厚望、为之甘冒生命危险呈递证据的“九君子”,在《报告书》发表之后也难掩失望。刘仲明在回忆录中就写道:“从解决实际问题来讲,国联是大大失败!”

  聊堪慰藉的是,他们收集整理的“TRUTH”“借国联调查团之手,公布于天下,使日本的侵略面目暴露无遗,使中国在国际论坛上伸张正义,赢得世界人类同情,对我国抗战是一个有利因素”。

抗议者的材料

  由于发动“九一八”事变的谎言被揭露,日本在国际舆论中大失颜面,他们对中国爱国人士展开了报复,大肆抓捕国联调查团曾经接触过的东北人士。“九君子”中,除张韵泠外悉数被捕入狱。

  不过,这场抓捕并没有在《国联调查团报告书》发表之后马上进行,而是拖到了两年之后的1935年。

  日本当时就明确知道有一份证据材料秘密交到了国联调查团手上。王建学告诉记者,2006年,一家日本媒体筹拍“九一八”事变纪录片,日本记者找到了他,询问“TRUTH”的情况及下落。这让王建学深感惊讶。当时在国内研究界,知道“TRUTH”一事的也不过寥寥几人,而且全部所知也只是一份刘仲明的回忆录和个别零星的记载,并未得到重视。而在日本的文件档案中,却有着对“TRUTH”的记载。虽然他们也不清楚“TRUTH”的具体内容,但很清楚这份材料对《报告书》产生的影响。

  其实,日本当时要“破案”并不难。尽管《国联调查团报告书》并没有提到“TRUTH”一事,而且也不会对外出示“九君子”的签名,但《报告书》最后类似“鸣谢”地说,“在奉天接触到一些银行家、教育家、医师等人士”,只要稍稍排查一下就能大致锁定“九君子”的范围。

  但是日本还是等了两年才对这些人进行抓捕,也许这是故意为之,模糊这些人被捕与国联调查的联系。在巩天民、刘仲明等人的回忆中,日军对他们的审讯明确指向了为国联调查团呈递证据一事。

  巩天民的被捕还附带着更大的危险。他是中共地下党员,在沈阳工商界组建了“卫生会”,向抗日义勇军秘密输送资金和药品。“卫生会”的分户账由他保管,那上面登记着上百名中共地下党员和爱国进步人士的名字。一旦被日军搜出,后果不堪设想。

  日军抓走巩天民之前,问他对家人还有什么话要说,巩天民急中生智,从柜子中取出“卫生会”账本交给妻子呼泽生:“以后家里的柴米油盐,让老大记账。”

  呼泽生知道家里从来没有这样的账本,丈夫故意这样说,一定是个重要的东西。恰巧,她怀里抱着的幼子五儿正发高烧,哭闹不止。巩天民做出不胜其烦的样子说:“把孩子抱走!”呼泽生借机走了出去。

  几天后,躲过搜捕的张韵泠悄悄找到巩天民家,从煤堆中扒出了“卫生会”分户账。账本上中共地下党员和爱国进步人士得以保全。

  “九君子”及大批爱国人士被捕后,大多遭受了严刑拷打,但由于查无实据,这些人在沈阳又多有名望,日军最后只能放人了事。

  其实,当时“九君子”制作的“TRUTH”还有一份备份,埋藏在张查理家后院的一棵丁香树下。待到1945年日本投降,“九君子”才把这份“TRUTH”挖出。可惜经年日久,纸张早已腐烂殆尽。“TRUTH”的真容自此隐匿在岁月之中,“九君子”的历史贡献也不为人所知。

  直到2008年,“九君子”的后人多方查找,才最终确定,当年呈递国联调查团的那份“TRUTH”保存在日内瓦的联合国图书馆。旅居德国的巩天民孙女巩捷从法兰克福驱车前往日内瓦。接待她的图书馆档案资料负责人十分激动:“你是第一个来查阅这份档案的中国人。”

  “TRUTH”作为附件,与当年的《国联调查团报告书》存放在一起,被列为“抗议者的材料”。它依然装在“九君子”制作的蓝色布包内,红色丝线刺绣的“TRUTH”字样鲜艳如血。

“九君子”的后人们将这份沉甸甸的证据进行了复制,带回国内。现在,它静静地陈列于沈阳“九一八”事变博物馆,向世人证明那段历史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