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秋的一天,一位身着廉价西服的黄皮肤人自信地应邀走进联合国总部大楼,在当时号称世界第一的AT微机上插进五笔字型软件。操作员信手轻弹,眨眼间,一行又一行方块汉字飞快地跃上屏幕。击键停止,计算结果:每分钟112个汉字,这可让联合国的官员和专家大吃一惊。“这叫作五笔字型输入,见字打字,见词打词,不管多长的词,只需击四下键即可打出,字词之间不用任何附加操作。”那位黄皮肤人在解说的同时,按下“口、亻、人、囗”四个键,“中华人民共和国”七个字一下子蹿上了屏幕。

    这位黄皮肤的“解说员”就是今天已闻名全球的王码五笔字型的发明人王永民。他曾作为东方文化的使者五次应邀走上联合国的讲台,讲述中国汉字的奥妙和汉字如何进入信息时代的故事。

    攻克世界难题

    也许没有人会想到,就在王永民第一次走上联合国讲坛时之前的一个多月,有则消息让这位发明家有点心忧。

    1984年8月,中国的体育健儿肩负着祖国的重托,代表着民族的尊荣,在美国洛杉矶奥运会的赛场上,顽强拼搏,频传捷报。然而,就在这时,《参考消息》上却出现了这样一条报道:“法新社洛杉矶8月5日电……新华社派了22名文字记者、4名摄影记者和4名技术人员在奥运会采访和工作。在全世界报道奥运会的7000名记者中,只有中国人用手写他们的报道”……

    笔耕墨种,用手写自己的报道。英雄的巨人,落后的工具,是多么的不协调!

    汉字是联合国六种工作文字之一,使用汉字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四分之一。汉字的打字、电报、排版印刷的效率却不到英文的十分之一,是世界上效率最低的文种之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字数多、笔画复杂的汉字难于用电脑处理日益成为事关汉字命运的世界难题。从20世纪70年代起,国内外形成了强大的舆论:中国的汉字必须废除,否则中国便不能广泛地使用计算机。一时间,“中国文字注定要走拉丁化”的论调再次高涨起来,甚至有人公开发表文章说:“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是拼音文字的助产士。”汉字,这一记录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似乎成了中国现代文明的拦路虎和绊脚石。

    在王永民眼里,爱汉字就是爱祖国。为了让汉字渡过生死劫难,他不顾成败,决心一搏!王永民似乎听到了命运的叩门声,他庆幸自己早在几年前就已选定了一生中最大的“大事”,那就是解决“汉字输入电脑”这一世界难题,并已取得初步成果而有待推广。

    他要挽救汉字的命运。这一庄严的使命感,是从王永民对中国文化的朴素感情中生发出来的。当他从“一二三”开始学习汉字时,那优美的笔画、奇妙的结构以及古典诗文中所包含的深邃内涵,把他一步步引入了中国文化的美幻境界。从上小学开始,他就背古诗、刻图章、练书法、写古体诗词。那婀娜多姿的汉字造型、那抑扬顿挫的诗词韵律,在他幼小的心田里形成了华夏文化的基础旋律。

    汉字文明的血脉长河,绝不能在我们这代中国人身上断流!难道中国人必须在汉字和计算机之间“二选一”吗?或者,汉字还要等外国人来拯救吗?王永民由此看到,自己的课题,远不只是一个键盘的问题,而是一个涉及面更广、影响更深远的新学科。他在极为简陋的10平方米工作间里,用了三年多的时间一边治病,一边以惊人的毅力抄录编写了摞起来有12米高的10万张卡片。从甲骨文到简化汉字,王永民对汉字进行了浩繁的历史研究和科学分析,公布了世界上第一个《汉字字根组字频度表》和《汉字字根实用频度表》,以他文、理兼备的学科优势,在多学科的接壤处,对汉字电脑化的基础理论,做了一番开创性研究。

    1983年8月28日,面对信手每分钟打出100多个汉字的测试结果,来自全国40多位专家教授在河南郑州鉴定:五笔字型是一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汉字输入方案。与会的著名学者郑易里先生激动地宣布:“从今天起,汉字输入不能与西文同日而语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五笔字型,让成千上万的汉字,只用25个键便可输入,这是一项石破天惊的重大发明!这是汉字文明史上的一次辉煌壮丽的当代涅槃。世人把五笔字型誉为“码中之王”。此后的10年之间,中国的书报公文的印刷告别了“铅与火”,以五笔字型这一划时代意义的发明为桥梁,中国汉字迈入了“光与电”,实现了中国文字工具的历史性变革!

    农家小屯走出的大发明家

    南阳人的母亲河是白河。汇百溪而成大流的白河,由北向南匍匐在农作物形成的巨大绿毯上,水如玉液,沙似白银。离源头一百多里,两岸的高山变成了两列丘陵,丘陵之间的一马平川,是约有一公里宽的冲积平原。这里就是离南阳市不远,归南召县管的白河冲——寨凹乡。

    王永民出生在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的一个农民家庭。一出生,母亲就害了一场差点送命的病,王永民没能吃上一口奶,只能靠面汤喂养,致使他从小体质虚弱,骨瘦如柴。

    从记事起他就像小大人一样帮助妈妈拉风箱,烧火做饭,上山割草拾柴,帮父亲在菜地里浇水、逮虫子。一到收获季节,他就和姐姐比赛捡粮食、遛红薯。他不仅从父母那里继承了吃苦耐劳的品质,而且,培养了“万事不求人,一切靠自己创造”的自我奋斗精神。

    父母不识字,为了维持这个少吃缺穿的家,一年到头地忙碌,对王永民的学习、考试从不过问,对他那多种多样的小制作、小创造,也从不干涉。这样的家庭情况反而给了孩子更加宽松的成长环境。

   1956年,王永民从60多名小学毕业生中脱颖而出,考上了南召县城最好的南召一中。12岁的他,身背草垫、草席,由父亲送过白河,再一个人边走边问路从早走到黑,终于来到了南召一中。

   1962年,他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比清华北大录取分还要高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了全地区的“状元”。

    从科大毕业后,王永民到辽宁盘锦大洼39军115师农场劳动锻炼一年半,“官”至班长。1970年春他到国防科工委四川永川1424研究所工作8年,可是患肝病6年,自言一事无成。

    1977年,王永民回南阳潜心研究汉字。以五年之功在南阳研究汉字输入法并发明“五笔字型”,以多学科之集成和创造,提出“形码设计三原理”,首创“汉字字根周期表”,发明25键4码高效汉字输入法和“字词兼容”技术,在世界上首次突破电脑汉字输入每分钟100字大关,获英、美、中三国专利,被誉为中华文明史上“其意义不亚于活字印刷术”的重大发明。

    1985至1987年,王永民“离经叛道”下海,在北京府右街地下室住了两年,100多次到有关部委、大学推介自己的五笔字型输入法。历经20年之推广普及,使五笔字型成为在世界上占主导地位的汉字输入法,在国内、东南亚及联合国总部广为应用。五笔字型获1987年中国发明展金奖。

    1995年8月王永民赴美学习,1997年5月回国之后,又发明“一步到位”将汉字数字化的 “五笔数码”,使“只用数字键,单手打汉字”成为可能,使汉字的输入法与“查字法”实现“大一统”,国内外专家和媒体评价“数字王码”为“汉字输入技术的第二次革命”。

    为人与科研一样的“通俗易懂”

    1994年4月,王永民打“面的”到位于中关村试验区大楼的公司上班,当司机得知他去王码公司时说:“王码公司可有名了!王码是上亿资产的大公司,公司的老板坐的都是凯迪拉克。”王永民问他:“你认识吗?”司机回答:“我不认识,只听说那位河南来的受苦人很有本事。”王永民说:“我就是王永民。我没有凯迪拉克,一辆桑塔纳开了6年,大修去了,我常常打的。”

    那司机看了一眼,满腹狐疑,不敢相信。王永民递过去一张名片,司机激动之中,一扭方向,立刻把车开到路边上停下来,双手握住王永民的手,连声说:“我太荣幸了!做梦也没想到我这面的会拉您这样的大老板,拉了一位大号发明家!”下车时,王永民交给他10元钱车费。司机再三坚持说:“能为您这样的名人开车,是我的荣幸,我哪会收您的钱呢?名片就是钱!”王永民将钱放在车上走了。

    第二天,这位家住石景山的司机带着老婆孩子到王码公司,还带来一封信,信中还夹着10元钱。他在信中说:“尊敬的王教授,您是名人,您还坐面的,真了不起!您使我改变了对名人的看法。10元车费还给您,我永远记住您,向您学习!”

    王永民坦荡正直,热情幽默,自称“一介书生,半个农民”,人称“通俗易懂”。他是个有名的“工作狂”,工作一丝不苟,下班从没点,对自己、对别人做的事都要求完美。他认为自己的终生憾事是,“1989年因工作太忙,最主要的还是不孝顺,没有警惕,竟然耽误了父亲的病,未能实现他老人家到北京看一看的愿望”。  

    2003年9月6日,由中国发明协会和中国王码集团联合举办的“王码走向国际研讨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与会者人手一册《王永民诗词选》。没想到的是,大发明家王永民居然还写得一手好诗词,居然还有“天地恰与我胸宽”的大气!

    2008年1月,200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评选在京揭晓,王码五笔字型等50个项目被授予“国家技术发明奖”。作为我国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重大发明,几十年来,王码不但已经在联合国总部、美国及东南亚获得应用,而且先后有微软、IBM等数十家国际著名的公司购买了王码的专利使用权。

    继五笔字型之后,这位发明家又发明了“数字王码”。正如有关专家所言,“数字王码”解放了一只手,使汉字输入实现了数字化,使在办公、人事、金融、商业、军事、学校和家庭等一切非专业打字的场合获得广泛应用,使当前大多数人,特别是海外华人输入汉字仍然很困难的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有使用者激动地说:“三个指头能打字,一会儿功夫便学会!真没想到,‘打字盲’的帽子,今天一下子摘掉了!”

    智慧加汗水为国争光

    汉字输入领域,王码输入与拼音输入成为两大主流。然而,由于我国中小学只教拼音不教形码,使得“用拼音代替汉字”成为许多人的习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提笔忘字”;会认不会写汉字的中小学生越来越多;在我国的出版物、广告牌、主流媒体字幕中,错别字不少。如此良莠莫辨的汉字文化传播环境,既消解着我国的汉字文化传承,加剧了汉字“荒漠化”趋势,也有碍国际观瞻,影响中国作为汉字文化发源地的国际形象。汉字文化在数字化时代出现了空前危机,推广形码输入法教学迫在眉睫。为此,王码将大力开展高科技的普及创新和教学创新,大力推动将形码输入法纳入中小学教学之中,使祖国的下一代在学认汉字的同时,就会用形码输入汉字,用形码查字。

    青山不老,夕阳更红。王永民今年已经70岁了,因为常年超负荷工作,早已积劳成疾。但他乐观执著,专注于自主创新和发明专利的产品化,实现着献身科学的人生梦想……

    爱汉字就是爱中华文化。王永民35年的奋斗,都与汉字有关。王码的每一次创新,都跟“汉字文化情结”有关。如果没有王永民等人共同努力使汉字畅通无阻地进入电脑,汉字在信息时代也可能走向另外一条道路。“爱国、务实、创新”,这是王码公司的企业文化。王码是时代的产物,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硕果。中国人有能力让汉字畅行于信息时代,让汉字重铸辉煌!2006年,王永民参加中宣部、团中央等6单位组织的“全国创新巡回报告团”,赢得了听众的热烈掌声。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同志在其主编的《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一书中,称王永民是“把汉字带入信息时代的人”,2003年国家邮政总局又发行了《当代毕昇——王永民》的邮票。2010年5月28日,王永民在第13届北京国际科博会上获得“中国自主创新领军人物”大奖,2008年在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王永民又入选《改革开放30年·30人》功勋人物。可以说,王码带动了计算机在中国的大规模普及和应用,为我国的文字技术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新纪元作出了一份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