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陪读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陪读大军中,有孩子的父母,也有孩子的爷爷、奶奶等老一代。令人咂舌的是,如今不仅小学生需要陪,初中、高中陪读现象也蔚然成风,就连研究生也凑起了热闹。业内人士呼吁,莫为了成绩赔了孩子的独立。
陪读火爆,老人成为一道风景
如今,陪读现象已蔚然成风。家长陪孩子做家庭作业、陪着上培训班、兴趣班。“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已成了陪读家长的生活目标。学区周围自发地形成一个个“陪读小区”。在郑州陪读大军中流行着一种说法:三年前,在郑州外国语学校附近买一套小户型,等孩子毕业时房价已飞涨过半。只要有心想把房子出手,便有下一拨陪读父母出高价买。就算不卖,也可以高价租给其他陪读父母。这种说法并不夸张,在租房网上输入“陪读”二字,便搜到多条租房信息,租金不等,陪读房市场可谓火爆。
如今的陪读大军中,爸爸妈妈是“主力”,但爷爷奶奶也不可或缺。特别是周末,在各类特长培训班里,到处是孩子们忙碌的身影,舞蹈、美术、音乐、围棋、二胡、表演等各色培训课,一节接着一节。拎着包背着壶跟在孩子后面的,有年轻的父母,也有很多白发老人。可以说,陪读的老人已成为一道风景。
2013年11月,在郑州市青少年宫,76岁的李秀英老人正在等待着孙女下课。李秀英家住郑州市中原区委家属院,每到周末,老人就成了忙碌的陪读族。老人的孙女小岚上小学一年级,因为父母工作忙,李秀英就成了主力。李秀英老人说,孙女周六上午学主持,下午要去学画画;周日上午是舞蹈,下午是英语。孙女特别聪明,对这些特长班都很喜欢,所以她就要全力以赴地支持,也顾不上自己快奔八旬的身体了。
和李秀英老人一同陪读的,还有63岁的郝龙彬老人。郝龙彬老人说,自己的外孙女上的是音乐、舞蹈班,早上8点多来,中午11点多才走,他必须坐着等待近3个小时。因为儿女们都忙,所以孩子从开始学二胡、英语等课程起,都是他一路陪同走过来的,已经六七年了。今年,外孙女二胡就要考十级了。老人说,他们这代人小时候没有学啥,子女这一代家里条件受限也没机会学,所以到了第三代,怎么也要多学一些技能,自己陪着孩子学也算是弥补了曾经的遗憾。
陪读背后,学子和家长均有困惑
来自河南周口的陪读家长赵刚有自己的困惑——
前年,赵刚托关系将儿子送入郑州市区一所重点高中。原以为,儿子上了高中,有了一个良好的学习与竞争的氛围,再也用不着替他操心了,万万没想到,这种盲目乐观的想法,不到3个月便被击得粉碎。因为学习环境、学习要求及学习方式与初中不同,儿子渐渐地感到学习没希望了,先是迷上了武打言情小说,接着又迷上了网络游戏,有几次甚至半夜翻出学校围墙。于是,赵刚的妻子辞去工作,在儿子学校旁边租了房子,每天为儿子烧菜做饭洗衣服,并且紧盯儿子看书做作业至晚上11点。功夫不负有心人,儿子的学习成绩在逐渐上升。可是,父亲赵刚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明年高考上大学了,还要这样继续陪读吗?
家长们困惑,学生也有自己的不理解。
就读于郑州市某重点中学的初三男生王萌说,从他上小学五年级起就开始被“陪读”了。由于爸爸和妈妈上班忙,于是将陪读任务交给了奶奶。现在家人在学校附近租了一个小套房住,这样每天上学只需步行十分钟,每天中午放学回到家,奶奶就已做好了饭。晚上回到家,妈妈已经下班,一家人吃完饭后,妈妈和奶奶就坐在旁边陪着做作业。王萌说,虽然知道家人的良苦用心,但总觉得好像是在别人的监督下才完成作业的。每次作业完成后,妈妈才会心满意足地做其他事,这种感觉很不舒服。
还有高三女生赵小燃,自从上了高中后,家中便停止了一切娱乐活动,母亲辞职在家专门陪读。只要赵小燃在学习,家里不会有一点杂音,爸妈走路都是蹑手蹑脚的,两人恨不得交流都打哑语。其实越是这样,赵小燃越是集中不了精力。虽然觉得自己得到了最好的照顾,但是会有一种永远也长不大的感觉。赵小燃知道要好好学习,才能不辜负父母的期望,但要是考不好咋办?现在感觉很亏欠爸妈,压力很大,父母付出太多了……
调查表明,现如今,陪读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陪读更是出现低龄化趋势,不少家长在孩子上小学,甚至读学前班时就开始陪读。兴趣班招生的年龄越来越低,不少孩子或多或少都上着诸如英语、奥数、美术、音乐等课外辅导班。
其实,家长们之所以选择陪读,无外乎几个原因:怕孩子吃不好睡不好,营养跟不上;怕孩子自觉性差,学习成绩不好。不少家长认为,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容易产生诸多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尤其重要。陪读让家长可及时关注孩子的心理问题,增加引导和教育。家长们普遍认为,现在的孩子对是非的判断能力有限,自觉性不高,对一些诱惑性的东西(如网络游戏)不能抵抗,而学校不可能24小时关注孩子。
利弊透视,陪读是把双刃剑
从正面来说,陪读往往能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
业内人士称,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身心发育不健全,自控能力差,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这些情况都需要家长来引导和鼓励,因为家长是孩子最亲近的人。陪读过程中,家长不仅仅是陪着孩子,而是积极地参与孩子的学习生活,了解孩子的情况,并就孩子的问题及时与老师沟通,从而使孩子更好地适应学习和与人交往。同时,家长陪读有利于孩子快速融入学习环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孩子的专注力及自控力等品质的培养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多数观点认为,陪读对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弊多利少。
由于陪读,学习不再是孩子一个人的事。对于家长的指导和帮助,孩子就会越来越不自觉,从而出现粗心大意、不愿独立思考等不良习惯。
郑州大学心理学博士赵越认为,父母陪读,易养成孩子依赖心理,限制他们自我发展的空间。从发展心理学来看,青少年正从依赖走向独立,陪读不仅仅阻碍了孩子成长的机会,还非常不利于孩子独立生活、思考等能力的培养,而且还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个性,孩子将来走向社会进行人际交往都成问题。赵越说,孩子的集体生活最能培养一个人的独立与健全的人格,集体互动中的知识远比书本上知识要多得多,而这更是孩子学习与成长的一种经历,一种锻炼与独立的机会。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最可怕的是用父母的幸福来栽培孩子的幸福。”陪读家长的心意和出发点是好的,但实际上有些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片面认为只要把孩子照顾好了,就是尽到了父母应尽的责任,却在无意间剥夺了孩子的选择权。而有些家长,则是因为无法承受与孩子分离的焦虑。随着孩子年龄增长,不少家长对孩子的考试分数非常敏感,如果孩子住校后成绩下滑,父母就会把责任归咎于新的住宿生活,于是要求孩子走读,给孩子换一个新环境,便于他们督促管理。这些家长对孩子有一种强烈的监控欲,而这些孩子往往从受教育起便被父母盯得很紧。
业内人士称,家长陪读,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习惯,不能像监工一样全程监督孩子。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心理处于一种纠结而渴望独立的状态,他们的成人意识增强,但由于从小被精心地呵护,即使到了高中,他们在能力上仍无法应对独立生活的种种要求。家长陪读,无形中把孩子圈了起来,限制了他们的活动范围。
还有,陪读过程中,家长的期望值不知不觉变得越来越高,结果,孩子的心理压力就越来越大。对于家长的监管,孩子就会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在具体表现上,外向的孩子会变得叛逆、出现与家长作对的行为;内向的孩子表面上不会表现出逆反,但却会出现焦虑、烦躁、恐慌等心理。还有些家长在陪读过程中不断地数落和批评孩子,结果反而会造成孩子情绪低落,注意力涣散,记忆力下降,甚至是厌学、愤怒等极端化情绪。
郑州大学心理学博士赵越认为,如果孩子长期习惯于家长的陪读,这可能影响孩子的人格独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当孩子习惯了事事依赖家长,他就无法真正实现心理断奶,无法真正实现人格独立。许多陪读孩子属于“高分低能”的人。他们在个人生活方面都无法自理,遇到各种事情时,就会表现出优柔寡断、无法决断的情形。还有些人性格孤僻,不善于与人交流。更多的人遇到挫折和困难,很容易自暴自弃。
所以说,陪读是把“双刃剑”。家长陪读陪得了一时,陪不了一世。学习终究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明智的家长应该走出陪读误区,学会该放手时就放手,该不管时就不管,注重激发孩子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孩子自己去面对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从而成为独立而主动进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