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位于山西省北部,内外长城环绕,九曲桑水中流,山川壮丽,风光独秀。古人描述为:“三面临边,最号要害,东连上谷,西界黄河,南达并恒,北控沙漠,实京师之藩屏,中原之保障。”由于地处中原汉民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接壤地,又是农耕文化与畜牧文化的交汇处,自赵武灵王建城以来2300多年,大同作为两汉要塞、北魏京华、辽金陪都、明清重镇而名扬天下。历史的变迁,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1982年成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2010年被列为中国第九大古都,同时被誉为雕塑之都。大同城墙也在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发展中不断变化,承载了不断演变的大同沧桑。
大同的城墙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11年(赵献侯十三年),在大同县许堡乡建平邑城。公元前300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建雁门郡、代郡。北魏帝都——平城,更筑有16公里规模宏大的城池。明朝大将军徐达于魏、唐、辽、元旧城基础增筑新城,城略呈方形。明朝刚刚建立的第二年(公元1369年)农历十月,明朝名将、副将军常遇春率领郭英、汤和、耿炳义、汪兴祖、郭子兴等攻打大同。当时在大同的元朝右丞相扩廓贴木儿闻风直奔甘肃,守将竹贞也仓皇弃城而逃,使大同不战而克。从此,大同纳入明朝版图。但是,明朝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北元蒙古就成为它北边的心腹要患。元裔及北方其他蒙古游牧部落的频频进犯,迫使明王朝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沿长城边线陆续设置了九个边防重镇,即: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太原、榆林、宁夏、固原、甘肃,委派将领,统兵守御。而大同在九边之中尤为重要,所以,大同府又称大同镇。
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大将军徐达督率军民在辽、金、元旧城基础上增筑新城,大同镇城的规制便于此奠定。此时的大同镇城略呈方形,东西长1.8公里,南北长1.82公里,周长7.24公里,面积3.28平方公里。城墙一律以规整有制的石条、石板、石方为基础,在原城墙基础上用“三合土”夯成,外包青砖。城砖一般长约42厘米,宽20厘米,厚10厘米,重约18公斤。城墙高达14米,上宽12米,底宽18米。垛墙上砌砖垛,垛与垛之间为垛口,垛口是为了射击、瞭望而设,借此可以较好地隐蔽自己,打击敌人。据传,四面城墙共建有580对垛子,代表着当时大同所辖的村庄数目。四面城墙上还伫立着56座望楼,并筑有96座窝铺,颇为壮观。城墙四角的角楼建在突出的墙墩子上,四角墩外另建有控军台一座。城设四门,东曰和阳门、南曰永泰门、西曰清远门、北曰武定门。四城门之外均筑有小城——瓮城,所谓瓮城,是在城门外筑成的一个封闭的空间,约1450平方米,墙的高厚与大墙相等,辟有偏门,意为敌人一旦进入,即可遭到墙体上四面火力打击,犹如“瓮中捉鳖”,无法逃脱。瓮城之外又增筑一道弧形城池,约4320平方米,呈半包围状,形似弯月,叫月城,即使敌人突入月城,守城将士可居高临下,从月城四周的墙上再以密集的高空火力把敌人歼灭。在月城内建有两座庙宇,一座是五岳庙,供奉的是五岳大帝,外跨戏台;另一座是岳武穆庙,供奉的是岳飞,作战前用以安抚军心、鼓舞士气。四城门之外均筑有护城河、吊桥,重关叠障,防备森严。箭楼位于月城城门之上,高达19米,为砖木结构,重檐歇山顶两层楼阁,由于楼阁的正壁与左右两壁开有箭窗,故称箭楼,是镇守城池的第一道防线,同时也是古代美化城市标志性的高大建筑。
高大雄伟的城门楼,因建在主体城墙四座城门之上,故称正楼,是防御体系中最重要的建筑设施,四座城门上的楼阁形制相同,为砖木结构,重檐九级歇山顶三层楼阁,高达21米,正面出抱厦,外有廊柱环绕,秀美壮丽。它是守城将士用于瞭望、作战、指挥的场所,楼阁内外采用了青绿基调的旋子彩绘,构图得当,古朴典雅,体现了明清风格特色。
望楼(敌楼)的建造构成了大同城墙的一大特点,它的外轮廓并未采用通常的平直做法,而是建在城墙外侧突出的实心墙墩子上(墙墩子叫敌台,俗称“马面”),整齐而有序地排列得像齿轮一样,凹凸相间。据说明代时期将城墙修筑成这种结构形象地认为是由48匹战马组成,整齐地排列在城墙四面,形成一个近似方形的军阵,48座敌台与其上的楼阁浑然一体犹如昂首挺立的骏马整装待发,守望着大同城。每边共计有12座,均为砖木结构,重檐歇山顶二层楼阁,高达12米,正面及左右两侧设有窗口,在战争中起着瞭望、观察、打击、控制、隐蔽等作用。
城墙四角,雄峙着四座俊秀精巧的角楼,为木构重檐十字歇山顶二层楼阁,战时可利用它的建筑特点,候望敌人,观察敌情,防止敌人迂回于城下进攻。其中,以西北角楼尤为高大、瑰丽,此楼因其位于八卦十二方位之首——“乾”位上,故名“乾楼”,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镇城之物”,亦称“镇楼”。因建筑平面为八角形,又称“八角楼”,乾楼建于明代初年,面宽五间,进深五间,一层四面出抱厦,周边回廊环绕,三层五檐,层叠而上,每层均有八个翼角,高达54米,顶部为重檐十字歇山顶,顶部中央设四边体高刹台,其上设须弥座和宝顶脊刹,结构精巧,形制华丽,体现了晋北地区明代楼阁式建筑的总体风貌和艺术特征。
角楼外的控军台为实心台,他脱离城墙主体独立存在,角墩与主墙体间距5.2米,其上架设踏板与主墙体相连,人若踏上,如履薄冰,惊心骇目。战时起着辅助城楼作战、镇守四隅的作用,很好地发挥了测射和瞭望作用,防止死角部位的出现,并且根据观察到的敌情变化,可迅速采取应变措施,大大增强了城墙的防御能力。平时还可以观赏塞外秀丽景色,两者得以巧妙结合,这在我国其他古城墙的建设中也是少有的。乾楼之东的一座望楼——洪字楼,别具一格,其结构和造型颇为精美,两层三檐的构造成为望楼之最,是研究城垣建筑的珍贵史料。
位于南城墙东部,耸立着一座高达35.5米的仿木结构八角七级空心砖塔。该塔建于明代天启四年。塔内设有踏垛砖梯,可攀登远望,也是古代作战时重要的观察点,有“瞭望塔”之称。塔上每一层辟有两扇门,在一层墙面镶有碑碣,上面刻有明清两代部分举子的姓名与功名,以激励后人奋进,又称“文峰塔”或“提名塔”。因春夏飞雁众多,俗称雁塔。此塔形制稳固端庄,秀丽玲珑,在我国城墙建筑史上实属罕见。
明代大同被誉为“凤凰单展翅”的城市格局,壮丽雄观,是大同建城史上最精美、最瑰丽的时代。据史料记载,明代大同城并非是一座独立近似方形的堡状城池。景泰年间(公元1450年~公元1457年)巡抚年富增筑北小城(操场城),天顺年间(公元1457年~公元1464年)巡抚韩雍增筑东小城和南小城,也叫关城。东、南、北三关像卫星环绕在大同主城的三面,而各个小城也有自己的瓮城和月城,均与主城相隔不到两百米,用吊桥与主城相连,这样,要想进入主城必须经过任意一座小城,如果吊桥不放下,依然进不了主城,这种防守措施使大同镇城真正成了固若金汤之地。大同民间传说大同为凤凰落地之处,因此,这四座城有序排列的建城格局被称为“凤凰城”,南关似凤头,北关似凤尾,东关似凤的左翅,由于右翅受伤未能展开,所以,唯独没有西关。于是,一座“凤凰单展翅”的绝塞重镇雄踞塞上。
但是,在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这样一座固若金汤的城池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明朝将军姜瓖先是投清,后又反叛,多尔衮率军攻打大同,历时九个月攻之不下,后因城内粮尽弹绝,姜瓖的部下杨振威投敌叛变,杀死姜瓖,开城门把多尔衮放入城内。入城后,为了泄私愤,对大同进行了“屠城”,并“斩城”五尺。自此,大同城墙失去了往日的雄风,虽然历代都有所修缮,但明朝的规模却无法恢复。
至于近代,诚如《东城墙修复碑记》中所言:“城池破坏频仍,城砖剥落,夯土残破,疮痍满目,颓然无神,古城历史风貌荡然。”2008年,大同实施历史文化复兴与古城保护工程,以古城修复为龙头,“一轴双城,分开发展,古今兼顾,新旧两立”,开创了人文建设的新篇章。从东城墙开始,在文物保护的基础上,按明代规制,城墙修复工程全面展开,“原形制、原风貌、原材料、原工艺”,工程浩大,令人瞩目。修复后对外开放的古城墙,以其雄伟的姿态,独特风貌,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
京华重放异彩,古都再现巍峨;环绕城墙漫步,尽赏古城神韵。真可谓“纵望满城民物富,虹连百雉绕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