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最近又成为社会热词。

所谓“家风”,又称门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良好的行为规范、道德标准、价值取向的约定与恪守。作为家庭教育的基本经验,常常反映在先贤诸子的文字中,代代相传,为世人乐道和推崇。那些好的“家风”,作为一种主流传统和价值观念,已渗进我们的文化,影响着社会的风气。

“家风”有着无形的力量,对家庭成员尤其孩子心灵的塑造、人格的养成,起着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熏陶作用。每个人的行止修为,无不打有“家风”的烙印。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家风”,就有什么样的人品。子女的身上有着父辈的影子;其言行操守,体现着家庭的教养。“家风”在塑造着人的灵魂,也彰显着民族精神,绝不是私事,更不是小事。

古人把“家风”归结为“五常八”。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八德为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风”敦厚、守诚至孝,尤显重要。诸子的不少格言联语式“家风”,现代的“伟人家风”,以及众多常人的朴素感人“家风”,都被口口相传,在坊间流布,奉为佳话。仰先贤之高风,看今朝之风流,无不令吾辈歆慕景行。

好的“家风”都是向善的,温暖的,积极的,励志的,具体可感,为人乐道并争相效仿,在传承、秉续中发扬光大。时代在发展,“家风”也与时俱进。在上辈道德礼节教育下、家庭规矩约束下形成的经典化的“庭训”“家规”类“家风”范式,现在已不多见。当代“家风”,逐渐淡化了外在形式,赋予了新的精神追求与社会责任。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个倡导”24个字,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领域,凝练地概括了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公民的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毫无疑问,这也是“家风”构建中的应有之义。“家风”坚守这样的“核心价值”,十分必要,也是根本所在。

家庭是社会构成的基础细胞。社会风气其实就是放大了的家庭风气。现在常听到一些对社会风气的抱怨。确实,私欲膨胀、重利轻义、损人利己、为富不仁、戾气霸道、一善不行等不良现象,屡屡挑战公序良俗和法律底线。如何恪守人伦道德,讲求兼济情怀、敦友睦邻等,是“家风”建没的现实议题。“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倘若每个家庭的“家风”都是敦厚向善的,成员的品德都是纯洁高尚的,那么社会必然友爱和谐、风清气正。

“家风”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具有凝聚人心的情感力量。特别要指出的是,在“家风”的养成及传续中,作为家中尊长的老人,阅世丰富,承上启下,教化后昆,纽结亲情,起着 蕴示范、言传身教、潜移化的作用,是积极引领家庭成员积德向善、文明和谐的“源头活水”。其嘉言懿行、敦厚友爱、道德风范和精神境界,具有榜样的力量,任何人无可替代,对形成好的民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同样至关重要。

从这个意义上说,“家风”抵万金,老人责任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