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尊重历史,某一时期的影视剧里红军的军服都不太一样,他们有的穿着白军军服,有的穿工人、农民的服装,甚至还有的穿着打土豪得来的长袍马褂,总之影视剧里红军的服装各式各样,形形色色。
那么标准的红军军服是什么样子呢?它们又是怎么诞生的?这要从八一南昌起义时说起。
那时共产党领导的各地起义部队穿着国民革命军灰色军服,参加起义的工农赤卫队穿自己原来的服装。在起义后的转移和创建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各部队都建有规模不同的被服厂,加工服装供应部队。例如,1928年5月,毛泽东、朱德、陈毅领导的红四军,在江西宁冈县桃寮村张家祠成立了第一个被服厂,由会缝衣服的战士和群众充当裁缝,但没有缝纫机,全部手工作业。这里生产的军服质地不太好,生产速度也很慢,只能说填补了红军军服的历史空白。真正让红军着装统一,还要从中华苏维埃被服厂谈起。
1929年3月14日,红四军从赣南杀入闽西,在长汀近郊长岭寨,击毙国民党军十七军六师第六混成旅旅长郭凤鸣,歼敌2000余人,解放了长汀县,取得了红四军入闽第一仗的胜利。毛泽东将部队进行整编:全军共3个纵队(团),每个纵队1200人,500多支枪,全军约4000人。
由于红四军自创建以来,长期处于战争环境之中,无法大量生产军服,为了保暖只能有什么衣服就穿什么衣服,敌人的军服,地主的长袍,工人、农民的粗布衣……各式各样,着装相当混乱。而且大部分战士的军服已非常破旧,几乎到了衣不遮体的地步。毛泽东在部队整编完成后曾说:“部队是焕然了,但还没有一新啊!”
为便于作战和管理,统一服装显得十分必要了。当时闽粤边重镇长汀县城人称“小上海”,县城人口约2万人,物产丰富,商贾云集,手工作坊遍布城乡,经济基础好。重要的是,红军接收了土著军阀郭凤鸣创办的一个军服厂,该厂有12台缝纫机和一批布匹。
毛泽东决定利用长汀良好的缝纫、印染条件,赶制4000套军装。长汀地下工会协助红四军后勤部购置布匹。为了购得足够的优质布料,红四军军需处领导杨至成找到许多布店老板交涉,由于红军实行买卖公平政策,不少商家很乐意为红军筹集军需物资。当时商店没有灰布,军需处就与染布坊联系,帮助把布匹染成灰色,然后将分散的裁缝工人和原郭凤鸣军服厂人员组织起来,在县城南门街郑屋成立了红军临时被服厂(即后来的中华苏维埃被服厂)。主要生产军帽、军服、米袋、绑腿、干粮袋、子弹袋、被单、夹被、毛巾、袜子、背包以及红领章、红布帽徽等军需品。
军需处参照当时苏联红军军服和列宁戴过的八角帽式样,初步设计出红军军服,再由毛泽东、朱德、陈毅等领导亲自审定,最终确定:新军服为灰蓝色(深灰色)布质;帽子为有沿的大八角帽(列宁帽),上缀一颗布质红五星帽徽;上衣为中山装式,开襟,衣前和衣侧有4个口袋,领口佩缀红领章,领子上绣一圈黑边;裤子为普通样式,配绑腿。陈毅用诗一般的语言对军服的灰蓝色做了说明:“灰蓝色代表天空、海洋、青黛的群山和辽阔的大地。”
由于此时恰逢列宁逝世5周年,为了缅怀列宁的丰功伟绩,红四军前委决定将4000多套灰色军衣的红领章都缀上黑边,表示悼念革命领袖。这是红军史上惟一的红领章上缀有黑边的军装。
在军需处的积极努力下,红四军终于首次配发了统一制式的军服:从军长到士兵每人领到了一套灰军服、一顶军帽、一个挎包、一副绑腿以及两双“陈嘉庚胶鞋”。
红四军官兵穿上整齐统一的新军服,军容焕然一新,士气和军威大增。红军官兵欢天喜地,许多官兵还上街洗了澡、理了发。他们在县城南寨广场举行盛大的阅兵典礼,以整齐威武的军容接受了毛泽东、朱德、陈毅等领导的检阅。
这是红军首次在一个军的范围内有了统一服装。红四军换上新军装不久,中央苏区各部队也陆续穿上了这种式样的军装。1932年以后,各地红军的军服基本上趋向一致。这些军服穿在男战士身上显得格外威武强壮,而穿在女战士身上则又衬托出一种英姿飒爽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