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云:“春日春风有时好,春日春风有时恶。不得春风花不开,花开又被风吹落。”这短短的四句诗道出了春天的气候和物候特点。春风“有时好”“有时恶”说明春天的天气变化多端,乍暖还寒。而没有春风时“花不开”,花开后又常常被春风吹落,则是典型的物候现象。植物是这样,人在春天是否受到气候的影响呢?答案也是肯定的。

春暖时,防病不可大意。从气候趋势上说,春季的气温是逐渐升高的,“回暖”时节里,各种病毒、细菌、虫卵的繁殖会加快,许多传染病就易于发生和流行。暖而湿的春天气候最易诱发和加重皮肤病。因为春天里,即使微风也会将散落在地的花粉扬起,容易使人患上荨麻疹、花粉过敏症。另外,还有不少人对春天阳光中的紫外线过敏,从而易产生一种叫“桃花癣”的皮肤病,主要表现为脱屑、瘙痒、干痛等症,有些女性的脸上还会出现红斑、丘疹或表现为雀斑增多和黄褐斑加重等。所以,春天晴日,老年人、小孩及体弱多病者要尽可能地少去人多的公共场所。

乍暖还寒,新病旧疾都要防。依据气候规律,每年3月至5月,我国大部分地区正值冷暖空气最活跃的时段,天气以多变为特征,即所谓的“春天猴儿面,阴晴随时变”。尤其是北方地区,云雨少,光照足,多风,这样的气候会直接影响呼吸道黏膜的防御功能,全身的抗病能力也会下降,所以该时段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时节。乍暖还寒的春天,最容易诱发青光眼,因为青光眼多发生在冷锋通过的24小时内。这是因为气温发生变化时,能影响体温调节中枢,再通过植物神经干扰血压而使眼压波动,进而发病。此外,一些旧病也特别容易复发,如气管炎、前列腺炎、关节炎,旧伤也容易疼痛。此时也是心脑血管病的高发期,不可麻痹大意。要密切关注天气信息,早晚外出,或有冷空气入侵时,一定要注意保暖。

遭遇风沙,要克服恐惧,积极抵御。春季我国北方地区多“沙尘暴”“扬沙”天气,而长江中下游地区也多“浮尘”天气。“沙尘暴”出现时,人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躲避,但即便是躲在室内,空气及沙尘的冲撞摩擦噪音,也会影响人体的神经系统,使人头痛、恶心、烦躁,加之能见度较低,光线阴暗,使人产生一种压抑和恐惧之感。人们要主动克服这种恐惧感,必要时,可咨询心理医生。每当“扬沙”时,当地医院的眼疾患者就会急剧增多。沙尘可直接引起眼睛疼痛、流泪,如不及时清除,或用手揉眼睛,均可引起细菌性或病毒性眼病。所以,当有扬沙天气时,出门应戴防尘眼镜(最好是密封的风镜);如沙尘进入眼睛,切忌用手乱揉,可用干净的湿毛巾轻轻擦拭,如没有效果,则要去眼科医院就诊。相对来说,“浮尘”对健康的危害则是静态的。浮尘中的生物气溶胶,对人体的危害最大。例如,携带结核杆菌的气溶胶可能会导致肺结核的发生。所以,当浮尘天气出现时,要尽可能地避免外出,关闭好门窗;同时必须注意对饮用水的检测和保洁,以井水、池塘水为饮用水的农村家庭,必须静放澄清后才可使用,绝对不可饮用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