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太钢胜利桥地区关工委校外辅导员王凤巧
王凤巧,今年74岁,退休前是太钢15校语文教师。退休后,任太钢胜利桥地区关工委委员,现任该地区关工委校外辅导员。多年来,她尽心尽力做好宿舍区“少年之家”的工作,被孩子们称为“爱心奶奶”。
从教师岗位上退下来之后,王凤巧退休不退岗,依旧像保护荷叶的露珠一样,关爱着每一个孩子。她经常说:“关注下一代教育,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2003年11月的一天晚上,王凤巧发现寒风中一个男孩站在门球场里,似乎在等什么人,她一问,才知道孩子叫丁永胜,刚上一年级,在等父亲下班回家。望着眼前茫然无助的孩子,王凤巧心疼了,她陪永胜一直等到其父亲下班。后来,王凤巧在邻居那儿了解到,永胜父母前几年离异,孩子跟他父亲一起生活,因为父亲常常倒班,顾不上管他,孩子从小缺少家庭教育,自由散漫,无约无束,经常逃学。丁永胜的故事使王凤巧失眠了,她忘不了丁永胜那小小的身影和无助的眼神。时隔几天,王凤巧再一次来到永胜家时,丁永胜因逃学跟同学打架已被学校开除了。王凤巧就把永胜接到自己家里,一面帮他复习功课,一面帮他改掉坏习惯,还抽空给他联系学校。最后河西武术学校表示同意接收。上学后,经过半年的封闭式学习训练,永胜有了很大进步。
王凤巧对失学孩子特别关爱,得知一名叫双全的孩子一直处于无人照管状态,她又坐不住了。双全两岁时父母离异,父亲长期酗酒,对他不闻不问。双全也曾经上过学,但因为淘气,搅得周围同学无法学习,后来干脆辍学在家,整天蓬头垢面到处游荡。一次,他竟在宿舍区偷了一辆儿童自行车卖了四元钱,失主找上门来,他的父亲赔情道歉给了人家100元。王凤巧得知这个情况后,就把双全接到自己家中,不仅在生活上悉心照料他,还在学习上帮助他。在这期间,王凤巧曾多次同双全的父亲商量,让双全尽快复学。在王凤巧和胜利桥地区关工委领导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双语幼儿园和矿机小学都曾先后接收了这个孩子,但他入学时间不长就又被送了回来。王凤巧意识到,教育挽救孩子还得从“寻母教子”开始。于是王凤巧领着双全父子俩,终于找到了在一家饭店打工的双全母亲。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双全终于在胜西小学上学了,并且第一批戴上了红领巾,还当了卫生小组长。
2006年,太钢胜利桥地区关工委和宿舍关工委为解决下午放学后父母还没下班,有些孩子没处去的问题,在南渣线宿舍办起“少年之家”并由王凤巧负责管理。“少年之家”一开始只在学校放学后开门,逐步发展到节假日也开门。王凤巧平均每天在“少年之家”工作的时间都在两个小时以上,王凤巧还把家里的电视机搬到“少年之家”给孩子们看。在王凤巧的管理下,孩子们在这里写作业、看课外读物、看少儿电视节目。几年时间里,王凤巧记录孩子们活动情况的台账达十本,辅导孩子们写观后感、读后感等达1345篇,孩子们还围绕“庆六一”“八荣八耻”“祖国在我心中”等内容写黑板报、绘画、演小节目。
大音希声,大爱无痕。王凤巧把“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名言,演绎得如此生动和绚丽。晚霞红似火,余热显真情,在王凤巧“只求耕耘,不求回报”的奉献中,孩子们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学习取得了进步,在家长们的一声声感谢声中,王凤巧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收获了人间最珍贵最圣洁的硕果。
王凤巧和孩子们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