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省徐州市丰县范楼镇孙胡楼村,有一个特殊的敬老院。
这里,没有领导人,也没有领导班子,所有的事情,由几位老人—合计,也就办了。因此,也没有开会记录,甚至连个记事本也没有。住在这里的老人,从六七十岁到八九十岁,连同义工,一共70多人的大家庭,其乐融融,终日笑逐颜开。
这就是汪新庄“爱心敬老院”。创办这个敬老院的人就是拾方平夫妇。他们的事迹在沛县当地广为流传,先后获得“沛县十佳好人”、“江苏好人”的荣誉称号。2013年3月,“中国好人榜”揭榜,拾方平光荣当选全国“助人为乐好人”。
“为爷爷辈、父亲辈的老人做一点好事,做一件善事”
今年77岁的拾方平是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五段镇彭尧村人。上世纪60年代,他毕业于东南大学。他的老伴名叫汪晶莹,毕业于山东工学院。拾方平和汪晶莹两人年幼时就被双方父母定了“娃娃亲”。1952年,汪晶莹已经即将学完小学,准备去考中学了,而此时的拾方平还没有上学呢。在得到父亲的允许后,拾方平才开始上学,而且是直接从小学六年级学起。他本打算当年就参加中学考试,然而由于他基础太差,实在是力不从心,只坚持学习了一个星期就改变了主意。之后他听从老师的话,先读了半年的五年级,后读了一年的六年级,与复读了一年的汪晶莹一同考入了中学。大学毕业后,他们俩一起前往北京工作,拾方平在六机部,汪晶莹在五机部。
“文革”开始后,拾方平夫妇从北京下放到了江西的一所“五七”干校。他们俩在干校里,以坚忍的毅力、乐观的情怀,工作生活了10年。“文革”结束后的1978年,曾经爬过雪山、走过草地的老领导派人赶到江西接他们夫妇回北京,恢复他们原来的工作和工资福利待遇。激动且喜悦的拾方平对汪晶莹说:“终于要回北京了,我们熬出头了。”可是,面对喜悦的丈夫,汪晶莹却左右为难,她说:“我要陪两位老表姐回到老家沛县去,我想念那里的生活。”
汪晶莹所说的两位老表姐,是她姑母家的两个女儿。她们两姐妹终生未嫁,年事已高,孤苦无靠。拾方平夫妇俩在江西“五七”干校时,汪晶莹就把她们接了过去,共同生活了七八年。汪晶莹要供养她们终生,一天也离不开她们,她们之间的情谊如亲胞姐妹!
思考之后,拾方平决定遵从妻子的意愿,回到老家去。既然夫妇俩不愿意再去北京工作与生活,组织上就把他们的工作关系,转到了徐州4813工厂,拾方平还担任了该厂的书记兼厂长。后来工厂改制,拾方平夫妇提前退休。
2000年春节后,夫妇俩回到了拾方平祖居的老家沛县五段乡。等他们夫妇俩回到沛县五段乡后,才发现两位表姐都回到了汪新庄。汪晶莹找到她们,要把她们接到五段乡去,两位表姐不答应,她们说自己已经是80多岁的老人了,不愿意离开生养自己的土地。
离开表姐家的路上,看着妻子郁郁寡欢的样子,拾方平也颇有几分失落。几天后,他对汪晶莹说:“我们办一家敬老院,或者叫养老院吧,为爷爷辈、父亲辈的老人做一点好事,做一件善事。”
说起办敬老院的初衷,拾方平归结为他和农民的深厚感情。因为在农村出生长大,他和妻子对养育他们的这片土地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内心深处一直有叶落归根的愿望。此外,拾方平的爷爷、父亲教书多年,汪晶莹的父亲也办过义学,家庭的熏陶使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观念在他们俩的心里深深扎根。拾方平说:“爷爷和父亲两位老人,旧社会就在家里办了一个小规模的敬老院,养活那些穷苦人。人这一辈子,就要为他人做一些好事、善事,心里安慰、德荫子孙。”
更为重要的是,他回到故乡后,看到农村的空巢老人比较多,尤其是一些“五保”老人,虽然领着政府发的养老金,但身边没有亲人照顾,生活孤独。于是,他脑海中产生了办爱心敬老院的念头。
正巧,汪新庄有一所废弃的小学。拾方平就将自己自费建立爱心敬老院的计划向地方领导作了汇报。让夫妇俩大喜过望的是,他们的计划,获得了从镇到村、从村到村民小组的一致支持和赞许。
2002年12月底,拾方平去了美国。他为什么要去美国呢?原来,拾方平有一个儿子、两个女儿。儿子多年前移居美国,两个女儿都在大城市的高校工作。他去美国的目的是把自己在家乡创办爱心敬老院的事情告诉儿子,并顺便考察一下美国的敬老院。获知了父母的心思后,儿子给予了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持。但一位在美国办敬老院的朋友对他说:“你回中国办敬老院,是办不成也办不好的。”拾方平告诉他:“你美国有美国的法,我中国有中国的法,你在美国能办成的事,我在中国也能照样办成!”
敬老院开始筹建,拾方平拿出了自己多年的积蓄,又向朋友借了一笔钱,重新装修房间,更新设施,盖起了一幢新楼。筹建中,一位曾经办过养老院的人对拾方平说:“拾老,你真能办成吗?我前后办了30多个养老院,最后都垮了。”拾方平说:“我当然能办成!虽然说我是私人办的,可有这么多领导和乡亲们的支持,我怎么可能办不成?!”
2003年3月10日,汪新庄“爱心敬老院”开门迎客。
“助人为乐是我的信仰,虽苦也乐在其中”
随着敬老院的口碑越来越好,更多老人陆续住了进来,最多时达到了20多人。拾方平夫妇做护理员,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等都要亲自动手。儿女们担心他们年事已高,身体吃不消,要请人来照顾他们,被拾方平夫妇坚决拒绝。就这样,两个本该由别人服侍的老人,硬是把自己变成了众多老人生活中的“拐杖”。
有的老人生活不能自理,吃饭、洗澡、大小便都需要他们照顾;有的老人生病了,拾方平和老伴就蹬着三轮车把他们送到医院诊治,有时甚至整夜整夜地陪护。老人们聚在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和和睦睦,亲如一家人。
在敬老院里,老人们说,每天,起得最早的是拾方平夫妇俩,睡得最晚的也是他们。和他们一块干活一锅吃饭的,当然更是他们。面对老人们的夸奖,拾方平平静地说:“也不像他们说得那么好,但我们这里条件绝对不差,我这里的老人,比在自己家里过得好。”
记者采访时,只见拾方平一声招呼:“该去菜地看看了。”一会儿,老人们个个走出房间。随着老人们一起来到菜地后,记者看见,这里的两亩菜地种着茄子、辣椒、黄瓜、四季豆等蔬菜,旁边的鸡圈里还养着十几只鸡。
现在,爱心敬老院有签约“五保”老人15人,生活费用基本来自民政部门拨付的养老金,每人每年2000元左右。刨去每月发给老人的30元零花钱以及水电、医药、衣服等费用,每位老人每天的生活费只有4元钱。如何用足这4元钱,拾方平和老伴动足了脑筋。拾方平告诉记者,青菜大多是自己种的,园子里萝卜、白菜、茄子等四季不断,隔段时间买点鱼肉改善生活。即便这样精打细算,拾方平夫妇每月还要自己掏钱来补贴养老院的运营。
11年间,拾方平投入了40多万元的积蓄,各级政府也给予了很多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陆陆续续投入了60多万元。爱心敬老院的规模不断扩大,旧房子重新修缮、翻建,宿舍从最初的12间增加到了30多间,周围的坑塘变成了菜地,道路和排水设施等也都逐渐完善起来。爱心敬老院通了自来水,装了太阳能。拾方平还添置了电视机、影碟机、音响等设备,教老人们下棋、打牌。64岁的孙大爷开心地告诉记者:“我在这里过得很好,很自由,而且还有人照顾。”老人们在这里过得开心,拾方平也高兴,他说:“助人为乐是我的信仰,虽苦也乐在其中。”敬老院开办11年来,拾方平先后照料了70多位五保、孤寡老人,先后送走了4位老人,年龄最高的94岁,最小的72岁。
拾方平在北京工作时,他的领导最低的职务也是中将级别,多数是走完万里长征的老同志,用他自己的话说,如果当时听从老领导的话留在北京,那么他现在的工资至少在万元以上。现在,虽然夫妇俩的退休金不高,但好在自己的孩子不但不要父母的钱,而且还不时地给两位老人寄钱。
善心筑大爱,好人暖心扉
如今,拾方平夫妇考虑最多的就是让爱心传递下去,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慈善事业中来。
令他欣慰的是,自己的3个孩子都对爱心事业表现出很大热情,也愿意在未来接手敬老院。儿子经常提供各种资助,就连他在国外工作的朋友,也纷纷慷慨解囊,捐钱捐物。
在高校工作的两个女儿,经常带着孩子和学生到敬老院帮忙照料老人。尤其是小女儿每年暑假带着学校的老师、学生来村里办夏令营。孩子们的到来,给老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乐趣。
爱心敬老院里,还有一群来自附近村里的“义工”,来帮助拾方平夫妇照顾老人,从洗衣做饭到打扫房间,从拾掇菜地到陪伴解闷,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70岁的“义工”李君义,义务帮忙了4年。他说:“我刚开始听说时觉得很不可思议,就想来看看。经过接触,被拾方平夫妇的执着与善良所感动,就来帮忙做义工。”
好几次,拾方平去还建敬老院时借的钱时,借钱给他的人不要,还把眼一瞪说:“咋啦!你能做好事,我就不能做好事?你的朋友,你的儿子,连你儿子的朋友,都能从外国跑来看你,支持你,我不能?”父老乡亲说,敬老院的老人,比在家时吃得都好,过得都舒坦,这是我们父老乡亲自己的敬老院,我们不帮谁来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