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题词:“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 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这个“中国梦”,我和我的同学们一直魂萦梦绕地追逐了60年!
1953年9月,我迈出了“追梦” 的第一步,投笔从戎当上了一名海军战士。1954年1月,我有幸地被选派到“大连第一海军学校” (现“大连海军舰艇学院”前身)学习;1960年7月毕业后留校当教员,这个舞台,让我们“甩开了膀子”为实现这个“中国梦”而大干一场!
说起我们这一届的海军学员,是处于我军建设的又一个历史大转变时期,武器装备由“小米加步枪” 向着“飞机加大炮” 再向“导弹加原子弹”的方向转变;1955年我军实行了“四项制度”以后,向着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方向发展,本届学员在此过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作用。所以,本届学员们每当忆起这段历程,便油然而生一种理念的神圣性和使命的自豪感。
为了追逐这个“梦”,我们曾在“蒸锅”里面上过课。1956年8月,我们第一次到南海实习,舰艇横渡七洲洋。古语云:“神仙难过七洲洋”、“舟中是方扬的米簸,舷外是正熟的卞锅”。我们亲身经历了这两句古语的体验:头顶烈日烧烤,脚下灼铁煎烫;舰艇野驴打滚,肠胃倒海翻江。这次远航,我一共呕吐了26次,先吐食物,后吐黄水,再吐鲜血。即使在这样一种环境下,我们的航行值更、海图作业一直没有停顿过,直至这次远航的结束。
为了追逐这个“梦”,我们曾在“台风眼”里值过更。1957年夏天,我们又到南海实习。舰艇停泊在榆林港时,正巧遇上台风来袭。这时,舰艇既不能抛锚、系水鼓,又无码头船位可靠,那只有到外海“顶风顶流”与台风正面交锋了!
那天晚上,全体学员们都集中在内舱,由实习教员指导着我们进行“抗台”作业,并规定每隔1个时辰,以2人一组轮班到舰艇指挥室值更。22点钟,台风中心约距我们舰艇正东20海里处,风力已达11级左右。此时,正值轮到我和陆绪云同学到指挥室去上岗。我们俩的任务是每隔2分钟在海图上标注一次台风的风向、风速、气压梯度、舰位和台风中心位置的数据,并及时报告舰长,听取舰长适时下达的车钟和舵令。
约于午夜零点时分,台风中心在海南岛东海岸登陆,北自琼州海峡,南到榆林港外,由东向西横扫过来,我们的实习舰艇正处于台风中心必经的路径上。这时的舰艇,完全是靠无线电方位线和雷达方位线来确定自己的舰位。当暴雨降临的时候,由于雷电干扰得很厉害,无线电测定舰位的方法基本失灵了,仅靠雷达扫描来确定舰位。
就在这时,雷达兵突然报告:“雷达停止扫描!” 经指挥室几个人的分析,是雷达天线发生了机械故障,必须立即排除。时间就是安全,时间就是生命,在舰长的批准下,我和陆绪云二人出去执行这项任务。
为了追逐这个“梦”,我们曾在东海穿越“八大航门”。根据各大航门的不同特点,我们的实习舰艇,犹如在漩涡上跳芭蕾;好似在刀尖上翻筋斗;判若在逆流航道上跳龙门;就像在烈马背上急驰骋;浑然在迷宫深处寻路径……。
为了追逐这个“梦”,我们首批参与创建母校“导弹系”;讲授导弹系首届学员们的课程;从事了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上的实习活动;曾在我国第一艘气垫船上的飞航……总之,我们每见到一个我海军力量发展的新成就,无不由衷地感到欢欣和鼓舞。
作者简介:朱庭谟,男,1935年9月出生;1953年9月入伍;1956年7月入党;1953年9月—1954年1月,在“南京海军预科学校”学习;1954年2月—1960年7月,在“大连第一海军学校” 航海系,学员;1960年8月—1978年10月,在“大连第一海军学校”导弹系,教员;1978年11月—1995年3月,在中科院研究生院工作。1995年3月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