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万荣县委书记吉炳南1997年退休至今,始终没有改变亲民、爱民、为民服务的本色,被当地老百姓亲切地称为“贴心人”。17年来,他始终保持着心系群众、为民服务的高尚情怀。他说:“领导干部的权力、责任和义务,就是为人民服务,党员就是要做人民群众的公仆”。朴实、真挚的公仆情怀,是他最耀眼的光芒,更是他最鲜明的品质。
回村务农 融入群众
在那花钱“农转非”、寻机“吃皇粮”的年代,作为县委书记吉炳南的妻子却保持着农民身份,所以他家里还有三亩地。退休后,他就和相濡以沫的妻子从城里回到了闻喜县东官庄老家,扛起锄头干起了农活。刚开始,村里一些两鬓斑白的发小开玩笑地说:“好我个县委书记,你是没钱花还是没福享?地里活我都不干了,你还去干,图个啥?”吉炳南幽默地说:“我是补这多年欠下的活,再者,不出门咋能碰上你们这帮老伙计。”果然是这样,通过半多年的下地劳动,原先村里40 岁以下大都不认识的人,现在不少能叫出名字。由于他朴实、真诚,男女老少见面都主动和他打招呼,有时在地头休息时也围拢到他身边谈天说地。有些年轻人觉得他见多识广,就主动上门请教如何上进、如何致富,他就针对性地把党的政策和一些致富典型介绍给大家,特别令人感动的是,一位失足青年经他引导和培养居然被群众拥戴为村委会主任。如今谁家有个家长里短的都想找他拿主意。
为民办事 温暖群众
平易近人的吉炳南,村里不管谁家遇到红白喜事都要请他参加,而且一去就是两三天,他觉得这是给群众办实事的好机会,所以格外珍惜,有时未请自到。他既当过账房先生,又作过婚礼主持,但做的最多的是编写对联。他写对联很讲究,先要和主人交谈,根据家事编写:白事联,歌颂逝者一生的功绩;红事联,赞扬年轻人的风度;建房联,激励艰苦奋斗的精神。写完后,他要念给众人听,让大家提意见。其实这个过程既是教育群众的过程,也是给群众送温暖的过程。十多年来,他给村里338户人家撰写对联,每户平均三副,少说也有1100多副。
身兼六职 回报群众
退休后,吉炳南先后担任县老年大学校长、县老年学会会长、县综合治理协会会长、县党建研究会会长、县老年大学协会会长以及老年书画家协会会长等六个职务,每次请他“出山”,他都慷慨答应,他说:“只要领导提出,说明群众需要。这既是担子,也是机会,是回报群众的机会。”六副担子,他都挑得出色。仅以老年大学为例:他的办学理念是管理人性化,不用硬手段;讲课通俗化,力求有实效;课程设置民主化,用投票方式听取学员意见和建议。上课他和学员们一样,每课必到,从家里到学校往返七公里。十多年来,他风雨无阻,自行车骑坏了两辆。他就是以这种执着和诚恳的服务,使六项工作都赢得了群众的好评,获得了省、市乃至中央的赞誉,诸如“全国老年教育先进工作者”“运城市综合治理先进工作者”等十多个荣誉称号。人们给他送了一块金灿灿的大匾,上书“厚德老人”。
走进基层 了解群众
下下乡,走走基层,本来算不得什么。可是吉炳南已过古稀之年又患有腿疾,每走一段路或上几个台阶,都十分困难。就这样,为了给县委、县政府提供决策依据,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十多年来他走遍了南北两垣和县直各单位,听民声、做调研。被县委县政府采纳的调查报告就有20多篇。像“闻喜道北社区综合治理的调查”,当时的县委书记裴良杰批转到县直七个社区,要求结合实际贯彻执行,对各社区的安全保卫工作和硬件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再如“关于非公经济体建立党组织的几个认识问题”得到县委组织部长李清水和市委陈振亮部长的好评,闻喜县委发了简报,市委组织部以《组工通讯》转发全市。还有“关于农村多子女户养老问题的调查”在全国老年学会得了奖,并被汇集出版发行全国。他这样的调查报告几乎每年都有获奖或转发。
宣讲政策 鼓舞群众
爱学习是吉炳南的良好习惯。多年来,他坚持订阅了《人民日报》《求是》等报刊,坚持天天写学习笔记。对于党中央的新理论、新政策他都要认真学习、仔细研究,吃透精神。但这不是目的,他要发挥自己的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走出去给群众解疑释惑,要让党的政策变成群众的行动。十多年来,他撰写的宣讲资料达100多份,他的每一次宣讲总把高深的理论演绎成群众语言、群众事情。大家一听就懂,很感兴趣,很受鼓舞。比如他退休后,经历了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和每年召开的中央全会,每次会后他都要在乡镇、县直单位、学校等不同场合演讲。例如,在宣讲中宣部编印的《理论热点面对面》《七个怎么办》《八个怎么看》《划清“四个界限”》时,他在老年大学开辟的专题课程取得了轰动效应,于是社区、机关、工厂、学校纷纷邀请他,最多一天连讲几场,共宣讲百余场,受众超万人。
岁月可以挥去青春,却不能磨灭灵魂。吉炳南同志退休了,他那炽热的公仆情却愈燃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