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11月,毛主席率领中国党政代表团访问苏联。其间,他特意到莫斯科大学看望中国留学生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毛主席把年轻人比作“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这让聆听讲话的陈文新热血沸腾,振奋无比。她立志发奋学习,将来为报效祖国出力。
“为人民国家的建设服务”
1926年,陈文新出生于湖南浏阳,父亲陈昌是毛泽东当年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时的同窗挚友,后随毛泽东参加革命,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被捕入狱,1930年同杨开慧一道在长沙惨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
陈昌牺牲时陈文新还不满4岁,母亲毛秉琴带着她和两个姐姐回到浏阳乡下,靠耕种几亩水田为生。毛秉琴文化不高,却通情达理,在家庭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仍想方设法将陈文新三姐妹送进学堂读书。她知道在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唯有读书方能改变个人和国家的命运。
对于昔日同窗挚友和革命烈士的家人,毛主席从未忘记,新中国成立后他曾多次写信给陈文新的母亲和姐姐,询问她们的生活。1951年5月,陈文新从武汉大学毕业前夕,收到了毛主席的一封亲笔信。信中,毛主席鼓励她“努力学习或工作,继承父亲的遗志,为人民国家的建设服务”。
就在同一年,陈文新受母亲委托到北京看望毛主席。毛主席对她给予很大期望,题词勉励她“努力学习”。1954年,陈文新准备赴苏联留学,走之前再次上北京看望了毛主席。毛主席留陈文新在家吃了午饭,并跟她就“三农”问题谈了一些个人的看法。毛主席的谆谆教导,成了陈文新一生学习和工作的动力。
“别人不做,我一定要做”
1959年,陈文新从苏联学成回国,被安排在北京农业大学担任教学和科研工作。1960年代初,陈文新开始从事根瘤菌的研究,这是一个我国农业科研工作者未曾涉足过的领域,需要强力攻关。然而让人预料不到的是,此时“文革”爆发了,陈文新的研究被迫中断(直到1973年才得以继续)。
“大豆和花生的根上有很多个小疙瘩,这些疙瘩就是根瘤。根瘤菌就生长在根瘤里面。”陈文新介绍说,根瘤菌可以把空气中的氮变成氨让植物吸收,这样,依靠根瘤菌的豆科植物就可以不需要接受人工施肥了,而且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共生体还能够溶解土壤里的磷、钙和硫等矿物质。
由于过于注重化肥在农业生产中的大规模使用,根瘤菌的研究在我国长期处于边缘地带,很难得到国家科研资金的支持。课题被边缘化,但陈文新的思想没有被“边缘化”,她说:“我觉得这太重要了,别人不做,但我一定要做。”
年过半百的陈文新一直坚守在科研第一线,带领课题组在学校建起了实验室,还组织科研人员远赴新疆、西藏等地进行资源调查。后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陈文新的科研工作更上一层楼,她在学校又建起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细菌分子分类实验室,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根瘤菌库。
50多年的科研工作任重道远,陈文新宵衣旰食,一直在根瘤菌研究的道路上艰难跋涉。汗水换来了丰收的果实,她带领的科研团队成功地完成了全国32个省(市、区)根瘤菌资源的初步调查、保藏和分类研究,还发现了世界上第4个根瘤菌属——“中华根瘤菌”。这项科研成果让她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同时,她所从事的科研项目也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为“低投入,高产出”的优秀项目。
因为在根瘤菌研究上取得了重大成果,2001年11月,75岁的陈文新不负众望,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还中华一片沃土”
在陈文新家书房的一角,摆放着一块黑色花岗岩石板,一面刻着她的根瘤菌“族谱”,一面刻着中国地图,上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小红点。陈文新指着“石板”对笔者说:“那些小红点都是我们过去采集根瘤菌标本的地方。我们搞自然科学研究的就得不停地到野外去寻找,这样才会有所发现。”
陈文新说,每年豆科植物开花的季节,就是根瘤菌的旺盛生长期,也是她和同事的“漫游期”。50多年来,她带领学生并组织全国微生物学工作者100余人,对全国32个省、市、区(包括台湾部分地区)、700多个县(市)不同生态条件下的600多种豆科植物结瘤情况进行了挖掘调查,其中有300多种鲜有权威记载。她所建立的根瘤菌资源数据库,数量比美国最大的同类库还要多出1000多种。
如今,年近九十岁的陈文新依然精神矍铄,她退而不休,仍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对此,陈文新常常这样跟人解释,兴趣和坚持最重要。有兴趣才能坚持下去,而一旦认定了方向,就必须坚持下去,不能半途而废。为此,她给自己总结了四条“科研之道”——勤奋、认真、求新、求实。
通过长期的农业科研实践,陈文新体会最深的一点,就是我国农田过量施用氮肥。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土壤酸化等严重环境问题。陈文新认为,应大力推动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为此,她曾和其他两位院士一道向中央领导提出书面建议,倡议在我国西部扩种豆科植物,接种根瘤菌,让根瘤菌的生产规模化、产业化。
与根瘤菌打了一辈子交道,陈文新的目的就是为了让空气中的氮成为无污染的肥料,从根本上改变粮食种植单纯依靠化肥的生产模式。对于当前我国农业生产中滥施化肥的问题,陈文新不无忧虑地说:“我日夜难安啊!真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再为国家出把力,还中华一片沃土。”
名人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