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四十九回里讲到香菱学诗的事,读后使人受到启发。

    香菱叫林黛玉教她做诗,黛玉笑着说:  “既要学做诗,你拜我为师。” 黛玉还告诉香菱:“什么难事,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的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黛玉一番话说出了做格律诗的“秘诀”,香菱听后幡然大悟,因为她曾“偷空儿看一两首”,见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还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但她发现古人的诗,有顺的,有“二四六”上错的,她很疑惑。经黛玉一指点,她终于明白为什么有这种现象。所以黛玉又告诉香菱,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即“不以词害意”。这是作诗的经验,按照黛玉的要求,香菱先后读了王维、李白、杜甫、陶渊明等前人的五律、七律、绝句一至二百首。

    香菱读后,特别读了黛玉用红圈选的诗后,领略到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有似乎无理,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直”和“圆”。前者似乎无理,后者似乎太俗,但又找不出替换这两个字的适当的字。类似问题还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中的“白”和“青”字,“念在嘴里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似的”。这是认真研读后的心得体会,通过这样细心的研究,香菱果然大有收获,表现在她后来的奉黛玉命题“吟月”的诗上。

    香菱写的第一首诗,黛玉认为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黛玉指出这原因是香菱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于是香菱再做一首,而当她拿去给黛玉看时,黛玉却说过于穿凿了。宝钗也说不像吟月,月字底下添个色字倒还使得。香菱听了大家的评论,原来自以为“妙绝”,一时扫了兴。后来经再次冥思苦想,她终于写出大家认可的一首七律。诗写道: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何缘不使永团圆。

    大家看后认为这首诗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香菱下了一番苦工夫,终于成功了。这首诗是她三易其稿才能得出的,我们从香菱写诗中的一个例子,可以得知她的认真。她在第二稿被指不行时,扫了兴但又不肯罢手。于是又思索起来,一个人走至阶下,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探春劝她闲一闲,她怔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错了韵了。”她已经痴迷到走火入魔的程度。别人劝她休息一会儿,她以为叫她改韵!要知道古人写律诗用韵是很严格的。黛玉指定她用“十三寒”韵来吟月是不能更韵的。香菱最后写出这样一首立意新巧的吟月诗,证明“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肯学,没有不会的。本人认为可以从香菱学诗中进行借鉴。首先拜读前人的诗,然后再动笔。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只要坚持不懈探索和实践,要写成像模像样的格律诗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