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的轨迹和做人的准则,一个残疾女子两岁半时就因为患病而双下肢瘫痪。从那一天起,她就开始了与命运的顽强抗争。生活上她是一位强者,她用全身心的爱,为我国培养了世界级女子拳击冠军;事业上她是能人,她从街道工厂里的一名清砂工,自学成才,成为高级会计师。她先后创造了三个全国第一:第一个由残疾人经营的个体电话交换台、第一家由残疾人经营的个体邮政代办所和第一家由残疾人经营的专门照顾老年人和残疾人的民办非营利养老机构。
她就是现年64岁的陈松蒲。面对记者的采访,她说:“我愿做老人的‘金手杖’。”
身残志不残,自强中的奉献让人快乐
陈松蒲获得的荣誉颇多:“全国百名优秀母亲”、“中国杰出创业女性”、辽宁省“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巾帼建功标兵”、“自强模范”、“十大杰出女性”、“十佳现代母亲”、“十大慈善人物”、“十大助老先进个人”……如许荣耀的背后,是她乐观坚韧的心态,温暖他人的爱心。
陈松蒲出生于1950年7月20日,她的父母均是参加过革命的老干部。两岁半那年,陈松蒲因为染上了脊髓前角灰白质炎,造成双下肢瘫痪。此后多年,陈松蒲无时不渴望能够像正常人一样站立、行走。她曾去上海、南京、长春等地治疗,皮肉之苦已不值一提,仅整形矫正骨头的大手术就做过三次:踝骨三关节固定、股骨截骨术和髋关节加盖术,这些都是疼得死去活来的大手术!
长大成人后,陈松蒲不愿再让父母耗费心血和财力了。23岁那年,她去了街道企业,当了一名清砂工。企业领导看她不怕脏不怕累,又看她能写会算,便调她到党支部、革委会做内勤。随着企业的发展,陈松蒲做了记账员,为了能胜任财会工作,她又相继参加了皇姑区税务局举办的财会速成班、沈阳市通用公司技校的财会在职提高班。1981年,她参加了沈阳市电视大学工业会计专业的学习,4年后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1984年,沈阳市人事局面向社会招考干部,在报考的九百余名考生中,陈松蒲以第七名的好成绩被录用。其后,她又通过了全国首次会计师资格考试。
1987年,她计划办一个电话交换台,但上报省邮电管理局时,却因为大城市不办个体交换台的原因被否定了。陈松蒲不灰心,多次顶着三伏天的烈日,吃力地摇着手摇车到离家十几里路的省邮电管理局去争取。在她的不懈努力下,省局经过请示国家邮电部,终于批准陈松蒲在于洪区陵东乡上岗村办起了电话交换台。时任沈阳市皇姑区电信局的张局长说:“小陈,真佩服你的毅力,换第二个人这事办不成。”
创业阶段是艰辛的,陈松蒲紧衣缩食,不断扩大再生产,交换台经过几次增容发展为拥有32条中继线的400门交换机,解决了当地群众“通信难”的问题。1990年的夏天,陈松蒲给沈阳市邮政局局长写信,信中袒露心声:“我是一个残疾人,多年来给政府、社会和家庭带来很大负担。很想在陵东地区办个邮政代办所,很想有个机会回报社会。”邮政局局长十分重视这封来信,也被她的抱负和勇气深深打动,最后市邮政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批准成立了陵东邮政代办所,这不仅为残疾人服务社会创造了条件,同时也解决了因城市发展过快而邮政网点不足的问题。双赢!1991年10月22日,全国第一个由残疾人经营的民营邮政代办所宣布成立。陈松蒲的邮政代办所安置了20多名员工,其中军嫂、残疾人、下岗职工、待业青年和农民工都是她优先录用的对象。她的邮政代办所被人们称赞为“绿衣雷锋”。
做生活的强者,女儿圆了她的强者梦
陈松蒲有个可爱的女儿毛毛。陈松蒲知道儿麻是不遗传的,但丈夫因为腿跛,她生怕女儿的腿有什么毛病,当初生下女儿后,从月子里就坚持给女儿捋腿、按摩,对她进行科学的喂养。女儿会走能跑了,她就摇着轮椅车,带女儿去公园跑步、滑冰、游泳,她不想因为自己的残疾而给女儿的童年留下任何的遗憾。
毛毛从小就身体强健,酷爱运动,上学后一直品学兼优,是学校的优秀学生干部。陈松蒲带女儿锻炼,原来只是希望女儿有个健康的体魄,将来好好学习,做博学多才的人,可女儿却把体育当成了事业。
上中学时,毛毛报名参加了校篮球队,并成为主力队员。初二那年,毛毛所在的篮球队参加省中学生篮球赛,得了亚军,毛毛也成了二级运动员。1993年,14岁的女儿被沈阳体育学院破格录取。初入体院,毛毛学的是篮球专业,闲不住的她又去参加业余散打班的学习,就是在这儿,出手狠、爆发力强、反应迅速的毛毛被拳击教练何正方相中,继而成为中国第一位女子拳击专业大学生。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女子拳击刚刚起步,体院的拳击教练是教男子的,陪练也都是男运动员,且都是重量级的。一个小女孩和一个壮汉对打,结果可想而知,毛毛常常被打得鼻青脸肿。一次,毛毛和一个80公斤级的队员对打,对方一记重拳击在她的鼻子上,鲜血顿时从鼻孔里流了下来,可教练不叫停,只好继续打,直到一个回合结束,教练才叫停。那一次,毛毛流泪了,但没哭出声,她知道这是练拳击必须付出的代价。因为怕妈妈担心,毛毛把这一切都瞒住了,陈松蒲还一直以为女儿是在打篮球呢!
直到1995年的一天,毛毛回到家里,神秘兮兮地对陈松蒲说:“妈,明天我有个比赛,你去看呗。”“行!”陈松蒲高兴地答应了。第二天到了赛场,陈松蒲傻眼了:女儿什么时候学上了拳击?这场在沈阳市于洪区文化宫举行的拳击赛,是我国有史以来举办的第一场女子拳击对抗赛。临到毛毛上场了,对手悄悄地对她说:“毛毛,我以前是‘舞校’的,一会儿下手轻点啊!”毛毛错把“舞校”当成了“武校”,心想,你一个练武术的还怕打吗?她没吭声,上场就是两记重拳。陈松蒲在台下看得急了,大喊:“毛毛,轻点儿!”毛毛也急了,冲着妈妈喊:“这是比赛!”这次比赛,毛毛获得了57公斤级的第一名。这之后,毛毛分别在1997、1999、2001年的全国女子拳击赛中,都获得了57公斤级的冠军。
2001年8月,在泰国曼谷举行第一届亚洲女子拳击锦标赛上,代表中国队参赛的毛毛再获57公斤级金牌。2001年12月,毛毛参加了在美国斯特兰顿举行的第一届世界女子拳击锦标赛。这是一场硬仗,有许多洲际冠军参加。12月3日,国际残疾人日,从大洋彼岸传来了好消息,毛毛分别战胜了罗马尼亚、土耳其、丹麦、挪威等国的选手,获得了57公斤级的金牌,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级女拳王。当五星红旗在赛场上升起的时候,陈松蒲和女儿一起泪流满面。这是女儿在“国际残疾人日”送给她的最好礼物。
让爱心流淌,“我愿做老人的‘金手杖’。”
陈松蒲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她看到不少的老人和残疾人因为缺乏关爱,活得很苦很累。因此,她决定办一个老人院,给他们一个温馨的家。
经过几年的考察,2001年7月,她相中了沈阳市皇姑区辽河街9号的一处600多平方米的住房。她一方面为筹措资金而忙碌,另一方面又为开办老人院做了大量的知识储备工作。她学起了研究生的课程,并且每科都取得了优异成绩。2002年她考取了高级会计师,2003年3月她学习了心理学,2004年8月她去北京学习营养配餐,同年9月她又参加了北京全国老人院院长培训班。
2003年10月,“沈阳松蒲博爱护养中心”正式开办,陈松蒲郑重地向社会承诺:沈阳松蒲博爱护养中心坚持以“老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为老人提供宾馆式的设施,医院级的护理,家庭样的温馨,儿女般的呵护,他们将用爱心、热心、责任心使每一位来中心入住的老人能健康、快乐地度过每一天。
每天,陈松蒲和工作人员都陪着老人聊天、娱乐、健身,并针对每个人的不同情况进行个性化心理疏导。不少老人最初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来的,可一住下来就不走了,春节都不愿回家。用老人的话说,这里的硬件和软件服务都超过其他养老院。
“替天下儿女尽孝,为众多家庭解愁,给政府社会分忧。”要说老人院的故事一天一宿也说不完。
从西丰县来的86岁的袁素云老太太,无儿无女,是外甥把她送来的。平时,她最怕别人说她没有儿女,陈松蒲作为“女儿”,每天她都同袁妈妈贴一次脸,袁妈妈乐得满脸都是笑容。她把后事也托付给了陈松蒲。一次,陈松蒲因事外出,袁妈妈显得特别失落,每天站在大门口盼着“女儿”回来。
李桂兰老人由于前些年出门丢了几千元钱,一时想不开精神上留下了病根。疾病不但折磨着她自己,同时也折磨着全家人。李阿姨刚来时整天不睡觉,无论什么安眠镇静药都不管用,面容憔悴,身体无力,走路也歪歪斜斜。虽然护理员们非常疲惫,但她们没有一个埋怨的,上到院长下到工作人员都把这事记在心上,经常找李桂兰老人谈心,给她做心理疏导,夸她漂亮,逗她开心,再加上“韩国留学生红十字义诊团”给李阿姨针灸治疗,结果李桂兰睡觉比原先好多了,饭也能吃了,走起路来也轻盈了。
刘爷爷今年91岁,唯一的儿子患了肺癌,家里没有人照顾,来到老人院后,老人拎着棍子吵着要回家,说家里有儿媳妇、孙女要他照顾,谁上前劝阻就打谁。护理员们没办法,只能采取“软招子”,从院长到每个护理员,每天都给爷爷笑脸,都夸爷爷好,护理员小何更是无微不至地照顾,有一天,刘爷爷生病了,请来了社区医院的医生给他看病,该输液时,刘爷爷不让,大发脾气把止血带拽了。老人的血管不好找,半个月的时间里,每次输液都是20岁的医大毕业生梁小娟给他扎的,她一边和刘爷爷聊天,一边凭着爱心和高超的技艺,一下就找准了老人的血管。现在刘爷爷的情绪非常稳定,院里的营养配餐他也吃得欢喜,再也不吵着要回家了。
很多老人住进来之后,精神好了,病情减轻了,连皱纹都浅了,来时是躺着的,现在能坐起来了,坐着的能站起来了。
针对老人有些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差异,陈松蒲利用一切机会宣传新理念。遇到老人吃饭挑食时她就讲:酸碱平衡,均衡营养。遇到老人轻信广告乱买药时,她告诉老人:要看疗效。她还在餐厅挂起了条幅:尊老敬老不欺老,爱老助老不啃老。
十多年来陈松蒲不仅在她的岗位上做了数不清的好事,而且她还为社会做了很多好事,她以助人为乐为荣,她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捐助希望工程,帮助云南小姑娘就学;捐助沈阳市长江街无障碍设施改造;向5名残疾子女特困生捐资助学;多次用车送迷路老人回家;经常和残疾朋友谈心、交心、帮他们树立信心;对有困难的人总是慷慨解囊。
“助老人幸福每一天”,陈松蒲全力实践着她的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