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诺守信
柳青出生于1978年,她记忆中的父亲慈爱而又温和。小时候,父亲善于讲故事教育她。比如讲《狼来了》这个故事:爱说谎的孩子不受欢迎,最后反倒害了自己。
柳青上了幼儿园,父亲只要有时间就会骑车送她。每次接她放学,父亲总会问她今天学了什么,柳青便说给父亲听,还唱儿歌,拉着他一起表演节目。父亲童心未泯,和她一起又唱又跳。
父亲对她如何和小伙伴相处方面非常在意。有一次,柳青在幼儿园加餐时,一个平时很霸道的小男孩抢走她手里的饼干,柳青伸手去夺,却被小男孩一把推倒在地,柳青哇地哭了,老师批评了那个小男孩。柳青对那个小男孩耿耿于怀,把他喜欢的手枪玩具藏了起来,看到他焦急的样子,很解气。
晚上,柳青把藏玩具的事情说给父母听,父亲没有训斥女儿,而是温和地说:“他抢你的饼干是他不对,老师已经批评了他;而你藏人家的玩具就是你的错了,如果你不改正,大家知道后就不会和你玩了,因为人家知道你是个小心眼的孩子!”
柳青红了脸,第二天把玩具找出来,当面还给了那个小男孩,还说了“对不起”。父亲在全家人面前表扬了她:知错就改,是个好孩子。
父亲是个重诺守信的人,说到的事情一定会做到。
上初二时,金庸武侠小说让她喜欢上了,别的家长怕耽搁孩子学习,限制孩子读。父亲认为武侠小说想象力丰富,又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做铺垫,接触一下还是很有益的。在父亲的支持下,柳青和班里另一位同学约定:双方合力把金庸的武侠小说买齐,每两周交换一次小说看。前两次,两人交换及时。第三次,柳青耽搁了两天没看完,就想推迟两天和同学交换。父亲知道后严厉地说,书没读完是你的计划没安排好,但和别人的约定你得遵守,不然,你会给人留下不守信用的印象,也会失去别人的信任。尽管没有看完那本书,柳青还是按时和同学交换。
父亲是个表里如一的人,无论在公司还是家里,说到做到是他恪守的“天条”。
初三上半学期,有一天,柳青上学前,请求父亲在下班路过一家书店时,帮她买一套学习资料,怕父亲忘了,她还强调一句:“老爸,您要是忙,我就自己去买。”父亲爽快地说:“我记到心里了,不会耽搁你用的!”
晚上一进门,父亲拍拍后脑勺,懊恼地说,光想着公司的事情,这事儿忘了个一干二净。看着女儿失望的神情,父亲说:“你等着,我这就给你买来。”母亲忙阻拦说:“你上了一天班,累了,让司机买好送过来就行了。”父亲说:“司机还得回家陪家人,没关系,我去去就来。”
父亲这一去,近两个小时后才回来。他到外面拦了一辆出租车,路上遇到堵车,折腾了很久。不过,总算对女儿有交代了。
看着父亲疲惫的神情,柳青心里热乎乎的。父亲领导着这么大的公司,平时忙得很,但他答应的事情都会做到,让同事和家人对他心服口服。
身教重于言教。有了父亲的垂范,柳青也养成了言必信、行必果的作风。这也是她刚过三十岁就升入世界著名公司管理层的原因。
■ 意志磨炼
父亲曾给柳青讲过他早年的经历:在老家务农时,十岁就能挑水浇菜;大学刚毕业又下放到湖南、广东两家农场劳动锻炼,劳动非常繁重。父亲认为那段岁月对他的人生很有意义,既增强了体能,又磨炼了意志。
柳青读书后,父亲经常给她转述一位足球教练的话:要想人前显贵,就得人后受罪。父亲对她意志方面的培养从未放松过。
柳青从上小学开始,父亲就让她坐公交车上学。爷爷、奶奶不放心,想送孙女,父亲笑着说:“早放手,早独立,让青青自己去吧!”柳青背着书包出门时,父亲终究有些不放心,一再叮嘱她要小心,车停稳了才能上下,人太多了就等下一辆。
柳青10岁时,联想集团各项业务在国内已经做得风生水起,父亲还获得首届全国科技实业家创业银奖。在父亲的叮嘱下,柳青始终很低调,从未透露过父亲是谁。在老师的印象中,她属于那种踏实低调的孩子。
有一次,柳青放学回到家,听到父亲低声对母亲说,他的车路过女儿学校门口,本想停下来载着她一起回来,可想想还是算了,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还是让青青自己回来吧。
柳青当时心里很不是滋味儿,班里的很多同学放学时,都有家长开车来接。父亲路过校门,连搭个顺风车都不让,也太过分了吧!为此,她默默生了几天的气。直到长大以后,她才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为达到让柳青“人后受罪”的目的,父亲没少费心思。城市的孩子生活条件优越,让她在物质上吃苦不太现实,只有从意志方面磨炼。
柳青升入初二后,为了应对体育达标考试,决定每天跑步,父亲建议她订个计划,由他来监督。柳青答应了。
天气暖和时,柳青还能坚持,到了冬天就要考验意志力了。有一次,京城飘起了大雪,父亲到外地公干,跑步的时间到了,柳青就想偷偷懒。没想到家里的电话响了起来,柳青心里格登一下,预感到是父亲打来的。哥哥接了起来,父亲的声音从电话里传了出来:“青青去跑步了吗?”哥哥向柳青眨眼,柳青跑向鞋柜,拿出运动鞋,向哥哥扬了扬,哥哥会意地说:“妹妹穿好运动鞋正要出门呢,放心吧,老爸!”
有了父亲的远程监督,柳青再也不敢懈怠,把自己的跑步计划坚持下去。结果,她不但练出棒的身体,800米、1500米中长跑成绩还达到了学校运动会竞赛的最好成绩。
这种磨炼对她的成长起了好作用。在北大读书时,柳青是同学中有名的学习狂人。考入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后,她在学习上仍保持着拼命三郎的劲头。
2002年,柳青在哈佛毕业后,经过重重面试,拿到了美国高盛集团公司的录取通知书,到香港分部上班。
柳青到香港那一年,赶上互联网泡沫破灭,经济形势不好,本应20多人干的活儿却压到了6个人的头上,不到半年的时间,一同进来的6名同事走了一半。柳青也受不了了,就找父亲诉苦。父亲认真地告诉她:“一般人被球砸着了会感到疼,而足球运动员主动顶球的时候,就不会觉得疼,因为这是职业选择,既然选择了,就一定要坚持下去。”
能够在最困难的时候坚持下去的,必定是个乐观主义者。柳青觉得父亲就是这样的人,在联想30年的历史中,他经历过无数次的挫折。柳青却从来没有看到父亲把烦恼和沮丧带回家,后来从报道中才知道当时父亲承受了多么大的压力。
柳青咬牙坚持了下去,两年后从投资银行转到直接投资部,岗位仍是最辛苦的。又过了两年,她被提升为高级经理,后是执行董事,直至担任该部门总经理。
■ 身教孝心
柳青6岁那年,父亲下海创办联想公司,母亲也在父亲的公司工作。父母没白没黑地忙,陪伴柳青最多的是大她6岁的哥哥柳林。
有一次学校开家长会,父母抽不出时间,只能让哥哥代劳。班主任点名:“柳青的家长到了没?”柳林应声站起,大声说:“我就是!”家长们哄笑起来,柳林涨红了脸。
第二天,哥哥把开家长会的尴尬经历讲给了父母听,父亲显得很内疚,他拍了拍柳林的肩膀,又摸摸了柳青的头,满脸歉意地说:“我和妈妈光忙自己的事情了,对你俩照顾不够,以后我会尽量抽出时间陪陪你们!”
父亲说到做到,无论再忙,他也会抽出时间陪陪孩子,饶有兴趣地听兄妹俩讲学校里的事情,问他们读些什么书,或和孩子一起看场电影。每年除夕夜,父亲派发压岁钱时,都会感慨地说一句:“你俩是爸妈一生最大的财富,今生能和你们在一起,是爸爸妈妈最欣慰的事情!”父亲虽然没说出那个“爱”字,但话语中的浓浓爱意柳青能体会得到。
在孝心方面,父亲一直是身教重于言教,他对柳青和哥哥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没有孝心的人就没有责任感!父亲在北京扎根后,第一件事就是把父母接到身边,只要他不出差,每天都要和父母聊聊天,临睡前还给父母洗脚、捶背。父亲的孝行感染了柳青和哥哥,懂事后,她也有样学样地给爷爷、奶奶捶背、洗脚。
爷爷生病垂危时,父亲推掉了所有事务,日夜陪护在老人身边。柳青至今都记得爷爷离世当天的场景:病危中的爷爷把奶奶叫到病床边,已经不能说话的他给了奶奶一个饱含深情的法式亲吻作永别,父亲这时双泪长流,在场的柳青也热泪盈眶。
柳青说,父亲在四兄妹中是老大,他们彼此感情好。随着事业的兴盛,柳青的大姑出国定居,父亲把两个弟弟的房子也买到了一起,三个家庭住在同一个小区。每月,这个大家庭十几口人都会到父亲家里聚会,每个人畅所欲言。柳青的叔叔酒量大一些,他会找父亲敬酒。这个时候,在外面滴酒不沾的父亲也会小酌几杯,喝完之后既不亢奋也不多说话,只是笑眯眯的,这与他在外界那种不怒自威的形象形成了鲜明反差。父亲这是在享受亲情的美好。
让柳青最感动的还有父母的感情:他们是大学同学,又一同下海创业,多年来同甘共苦、相濡以沫。父亲每次出差的时候,都会问柳青是否在北京,在的话,就多陪陪母亲。如今,柳青像当年的父亲一样,只要不出差,每天都要和父母聊聊天,帮他们做些事情。在她的提议下,全家还建了个微信群,她出差时,也能和父母聊得热火朝天。
在柳青组建家庭方面,父母没有过多的干预,只要求女婿人品好,崇尚奋斗就行了。柳青找老公的最大要求就是两人互相信任,像父母那样不离不弃。她现在的老公出身普通人家,人踏实上进。当初,父母见到准女婿的第一面,就面露赞许。柳青过后探问父母的意见时,父亲笑着说:“我相信女儿的眼光,祝福你们!”
柳青每个月总有两个星期在外地谈项目,每次出差她都要带3部手机,有一部手机是专门为家人而留。每当家人打来电话的时候,是她心情最愉悦的时候,旅途中遇到的不快和困难也会一扫而空。
谈完项目,柳青总是想尽快赶回北京的那个家,因为家里有慈爱的父母、可爱的孩子,还有相亲相爱的老公。她一直信奉父亲那句话:真正的成功是事业和家庭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