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驻村帮扶以来,由四川南充市委老干部局选派的蓬安县金甲乡定顺村驻村工作队会同“两委”,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积极推动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提质增效,营造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话往一处讲、事往一处做”的浓厚工作氛围,不断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一、扎根乡村、融入基层,增强驻村“聚合力”。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只有把基层党组织建成坚强战斗堡垒,才能更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是共建“头雁”队伍。以建设标准化规范化党支部为抓手,全力落实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各项任务。建立动态谈心制度,第一书记采取“一对一”的方式,与村干部开展谈心谈话,提要求、谈不足、教方法、鼓干劲。市委老干部局机关党支部与定顺村党支部结对共建,共同开展党课报告会、重温入党誓词、“送温暖”“送科技”“送健康”助学帮困等活动,有力提升村“两委”班子凝聚力、战斗力。二是帮带党员队伍。坚持把提升党员队伍政治素养和专业能力作为首要任务。驻村第一书记带头领学讲解党章党规、乡村振兴政策、致富技能知识。建立“1+X”结对帮扶模式,市委老干部局机关32名党员与定顺村35户党员结对帮扶,共同学习、共同提升。针对老党员和流动党员学习难等问题,通过建立流动党员微信党支部、上门送教送学等多种方式开展学习培训,实现学习教育全覆盖。三是储备后备队伍。把培养村级后备干部当作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以政治素质好、“双带”能力好、群众口碑好、基本素质好作为标准,建立“负面清单”,对重点人选开展多部门联审,确保后备干部身上无污点、能作为。通过定向培训村民、定点挖掘能人等方式,选拔培养村后备干部2名。建立在外优秀人才信息库,以“家乡情”为纽带,用活“游子情”,吸引8名外出务工年轻人返乡就业创业。

二、选好产业、用好政策,点亮发展“前行灯”。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一是培育特色产业。始终坚持“调结构、优品种、重科学、推技术、增效益”工作思路,深入调查研究,挖掘当地优势资源,优化种植结构,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积极探索“党支部+村集体+农户”的“村推户管”抱团发展模式,流转荒山400亩成立牛、羊合作社,借力市农科院技术支撑,发展庭院经济31户,为定顺村树起产业振兴大旗。二是发展集体经济。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作用,积极宣传发动、统一规划,把土地集中起来,统一申报项目,规划建成种植业基地600余亩,种植小麦和高粱,实现农业产业集约化、机械化、现代化。组建定顺村农机服务队,投资120万余元购置设施设备,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10万元,实现了集体经济壮大、农民增收的双赢局面。三是完善设施设备。坚持“自己筹备一点、上级争取一点、单位协调一点”工作思路,优化整合村级文化室和卫生站各类资源,协调整合项目资金280余万元,实施兴水修路、公共服务、助学帮困和产业发展等项目。培育发展电商平台,应用电子商务,瞄准电商大市场,实现农村电商发展与特色农产品的有效对接,推动特色农产品“小产品”与“大市场”的有效融合,把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发展优势。

三、靶向问需、定向施策,解决群众“烦心事”。群众之事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一是察民情。始终坚持为民服务,积极开展“党员干部进农家,为民服务解忧愁”实践活动,通过采取“看”生活状况、“问”大额支出、“算”家庭收入等方式,对农户的家庭成员户况、收支情况和“两不愁三保障”状况等进行全面排查,累计入户走访“三类户”、留守老人500余人次,收集解决诉求34个二是办实事。采取“1+1+1”模式,主动上门为群众办理医保缴纳、民政救济、农资购买、物品邮寄等工作,累计上门服务580余次,切实解决群众身边实事。充分发动群众,在农户住房修建、拆临拆违治乱、人居环境整治、农户改厕、全域无垃圾治理上主动出力、勇挑重担,提升人居环境、改善村容村貌,消除“视觉贫困”。三是强治理。借助“村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群众堡垒户”四级组织网络,建强治理队伍,以村干部、党员为先锋,建立党员联系群众工作机制,选优配强网格长和网格员,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和法制普及教育力度,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健全村级重大事项“四议两公开”议事决策机制,推行村民小组“一事一议”民主协商;全面推广微网格、微讲堂、微服务、微治理、微积分的“五微”治理模式,推动“自治、法治、德治、网治”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