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雷锋团”活跃在牟平

    在牟平观水镇有一个“老年雷锋团”。24年来,这些老党员们用自己丰富的阅历和先进事迹,在中小学校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受教育师生达10万多人次;年过8旬,他们仍旧发挥余热,为镇里修好了三条沙土路; 他们还亲自育苗、栽树,为当地村庄创收了60多万元。修路、植树、宣传红色教育、捐助灾区和贫困家庭,远近闻名的这个“老年雷锋团”的成员平均年龄87岁,年纪最大的97岁。

帮扶贫困学生上百人

    走进牟平区观水镇的老干部第二党支部委员会,首先眼前一亮的是墙上正中央挂着的一面锦旗,是由中组部授予的“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党支部”,四周的墙上,也挂满了奖状和奖牌。“我们支部里共有近30名老党员,平均年龄87岁。我们当中年纪最大的已经97岁了。”说话的这位是段学生,今年83岁。在他的带领下,1988年成立了老干部第二党支部。24年来,这群老干部们始终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修路、植树、宣传红色教育、捐助灾区和贫困家庭,只要是好事他们都做,是大家心中青松不老的“老年雷锋团”。
  这些老干部中,有转业军人,有教育工作者,还有曾经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他们都有着丰富的阅历。段学生便带领这些老党员在中小学校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受教育师生达10万多人次。段学生每年联系8个学生,并拿出自己的积蓄资助10多个家庭困难的孩子圆了上学梦,成了孩子们心中“好人段爷爷”。在他带动下,观水老干部第二党支部帮扶的贫困学生有100多人。
  平日里,老人们省吃俭用,将省下的钱捐给灾区和贫困家庭。段学生告诉记者:“在汶川地震时,老同志们积极捐款捐物。家庭条件不好的老同志也不含糊,最少的也捐了500元,其中,李德臣老人在汶川地震前后共交纳特殊党费2万元。”

年过八旬修路三条

“与其在家闲着,倒不如为村里做些实事,发挥一下余热。”段学生告诉记者,几年来,老干部们为镇里修了3条路。一条是西留疃村至桃村赶集的路,这条路多年失修,路面坑坑洼洼,下雨后更是泥泞难走,路过的村民只好绕着路走田里。在80多岁的李培俭和李文翰两位老干部的带领下,9名退休老干部一起开山劈石、修路基,3年的时间修了5里地。村里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拉来沙子帮老干部们把路面填平。由于这条路是老人们合力修成的,段学生给它命名为“晚晴路”。

东留疃到西留疃之间还有一条险路,大部分村民都会绕路走,但是要多走3倍远,放学的孩子为了省事,经常从这条险路回家。李培俭和李文翰两位老人紧赶慢赶,用了8天的时间把路修好,为村民提供了方便,也保证了出行安全。这条路被命名为“老少连心路”。

在观水镇郁都村还有一条“愚公移山”路。这条路虽然只有一里地的距离,但路面的“门槛石”非常多,推车经过时,十分颠簸。李培俭和李文翰两位老人花了一年的时间,用镐一点一点把路面凸出来的石块全部敲碎,才将路面整平。如今,两位老人已分别到了9397岁的高龄,仍经常带着镐,在这几条路上溜达,给路修修补补。
  当地有一片小有名气的树林子,名叫“晚晴林”。这片林子,由老干部们自己育苗、亲手栽种。间伐了一次的树木,就为当地村庄创收了60多万元。

成立婚介所牵线十多对

“老同志们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这些老同志。”段学生感慨道,老同志们不但积极配合工作,对自己也是十分的关心,就像他的一群老哥们。但是,在他的一次走访中发现,许多老干部丧偶后,心情孤独苦闷,且几十年养成的生活规律被打乱,影响了身心健康。
  在段学生看来,这些无私奉献20多年的老干部,也需要被关心。第二党支部既然是老干部的“家”,就有义务帮助老干部过上幸福的晚年生活。于是,他提议冲破世俗偏见,成立老干部婚姻介绍所,解决好老同志再婚问题。“这些老同志中,有丧偶的,我就给他们牵线搭桥。决定结合了,就带着他们去民政局登记,在我们党支部的大院里举行集体婚礼。”段学生说。
  十几年来,先后有十多对老人建立了新家庭。段学生经常组织召开再婚老同志家庭成员座谈会,共商正确对待老年人再婚和共建文明家庭事宜。这些家庭出现磕磕碰碰的事情,他都及时到场说和。如今更令人惊叹的是,再婚老干部的婚姻稳定率达100%,在家庭和谐方面,为大家做出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