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山东老战士纪念广场在落成4周年之际,举办了二期落成仪式,至此,老战士纪念墙又镌刻上了八千余名老战士的名字。
犹记得4年前,老战士纪念广场从筹建到落成,《家》刊每日电话不断,信件不断、来访不断。《家》刊编辑听到最多的是“功德无量”的评价,看到最多的是老战士的泪眼。4年间,老战士纪念广场接待了数万名老战士及其后代,有带着一家三代前来献花的,有拿着父辈的立功证明前来寻根的,有从台湾听说后专程赶来的,也有来自日本反战同盟的;4年间,老战士纪念广场越发厚重温情,金门战斗纪念碑筹建落成,南下干部回家,27军后代寻根……那冰冷的碑面被一声声呼唤,一滴滴泪水,一抔抔黄土浸润出了温度与灵魂。
4年来,《家》刊编辑因此听了太多悲壮的故事,见了太多极致的痛苦和喜悦,也曾辗转反侧夜不能眠,也曾默默无语陪着流泪。本以为从此有了免疫,可以压制住内心的情感,可在二期落成时,再次久久不能平静。
回家了。陈利厚是14岁就跟着部队开始南征北战,后一路南下转业到江西南昌的31军老战士。济南战役时一颗子弹擦着陈利厚头皮飞过;淮海战役时,陈利厚脖子中弹;解放上海时,陈利厚腿部中弹。打起仗来,陈利厚是条硬汉从不怕死,但直到去世,他的心里始终有块不能碰的硬伤:回家。这一点,从17岁就开始随军的陈利厚的老伴心里最清楚,临去世,陈利厚还在对她说,你得带我回家。纪念墙边,陈利厚已经80岁的老伴几乎哭倒,她一遍遍擦拭着陈利厚的名字:老头子,我把你带回家了,你这辈子打过那么多山头,你不容易……你整天念着回家,现在你终于回来了……陈利厚的儿子告诉我们,他这次来还带着另外一个任务,父亲最要好的战友前几年也去世了,但是伯伯临终前交代,骨灰不埋,放到灵堂,然后找个机会让他回家……
圆满了。王兆亮的名字曾在《家》刊上出现过。在1949年3月4日,他寄出最后一封报平安的家信以后,他的母亲、哥哥、侄子三代人就相继走上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寻亲路,其间艰辛、痛楚不可言说。在得知叔叔的名字已经刻到了纪念广场二期上的消息时,王兆亮的侄子王东亮还正在山西代县为了叔叔的部队证明奔波。他当时给《家》刊编辑从QQ上发来这么一句话:你能将叔叔王兆亮的刻名位置拍个照片传给我吗?好让家中90岁的老父在床上看看,了了心愿,老父在世可能不会太久了。而在看到《家》刊编辑为其拍的刻名位置以后,王东亮发来老父的话:圆满了。
我替您来了。参加纪念广场纪念活动的次数多了,《家》刊编辑便慢慢有了默契,虽然心里猜测着一些人的故事,但不去打扰他们,让他们自己去打开心结,了却心愿。在此次二期落成活动中依然是这样。有一位老战士后代端端正正地抱着相框来了,里面不是别的,是一张烈士证明;有一位老战士后代端着相机对着墙上的某个名字拍了几十张,而后对着那个名字默默地抽烟,泪流满面;还有位老战士后代,手里拿着七八份刻名证书,挨个在碑上找着名字,每找到一个,拍照,后退,三鞠躬……他们都有着自己的故事,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怀念。
4年,4万余名老战士的名字,每个名字后面都有一个或英勇、或悲壮的故事;每个名字后面都有一份或难解、或不舍的情结。有他们在,中国不屈的灵魂就在,有纪念墙在,他们永存的精神就在。
老兵不死,只会慢慢消逝,让我们谨记之,传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