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云南景洪市委老干部局围绕省委“3815”战略目标,聚焦景洪“三个城市”建设,实施“雨林银发”助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深走实。
释放“金色”党建效应,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组织根基。积极探索构建“党支部+老龄协会+关工委+志愿团体+N”党建工作模式,在老同志集中居住地、活动学习场所、兴趣爱好团体、社团组织中成立基层党组织或临时党组织100个;在家门口小区、小院、小桌、小亭等老同志活动场地,积极搭建沟通桥梁,充分发挥老同志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促进小区和谐、邻里和睦一家亲,带动更多老年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促进各族群众互学互鉴、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激发“政治”热情效应,凝聚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共识。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老干部读书班、万名党员进党校、“雨林银潮之声”大讲坛、离退休党支部书记培训班、支部主题党日,组织开展“话传统、谈复兴、聚力量”专题调研活动、参与“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参观边疆党建长廊示范带建设等60场次2000余人,激发老同志的政治热情,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持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基础,引导广大老同志学习新思想、点赞新时代、展现新气象、增添新动能,让老干部在延续党的血脉、传承红色基因中发挥作用,为景洪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银发力量。
浓郁“和美”氛围效应,共绘民族团结进步美好画卷。积极发挥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和老年大学文化教育主阵地作用,蓄能共筑文化养老“软磁场”。以“教、学、乐、为”为抓手,将书法、二胡、国画、太极拳等传统文化项目以及葫芦丝、傣族章哈、傣族织锦、哈尼族刺绣、基诺族砍刀布、民族舞广播体操、传统手工造纸等等非遗文化项目整合成15个专业兴趣班,每逢端午、中秋、重阳、国庆、春节等传统节日,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新时代韵味。同时,开展“雨林银发聚力乡村振兴”送文化下乡、参与“奋进新时代”群众性宣传活动、举办《银龄欢歌颂党恩、同心共筑中国梦》等文艺展演活动3场次,展览书画摄影120幅;精心编排民间歌瑶《三跺脚》、傣族武术《傣拳》、章哈传唱《美好生活》等课目;用傣族、哈尼族、基诺族、布朗族等语言唱响《唱支山歌给党听》《我和我的祖国》等曲目,将传统文化惠及到全市老年群体,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让多姿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在老年大学“活”起来、传下去、走更远,凝聚民族团结“向心力”。
绽放“桑榆”霞光效应,增添民族团结进步正能量。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化“银发聚力彩云南”特色品牌,在银发志愿团队中,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主线,组织“雨林银发先锋”志愿者队伍,开展“我为群众送健康”“写春联、送万福”“我为基层治理献份力”“守护母亲河”“学雷锋·文明实践我行动”等志愿服务活动50场次1000余人,为民族团结进步、基层治理、社会和谐稳定增添正能量。选树“最美银发志愿服务团队”和“最美银发志愿者”,让老同志自觉担当党的创新理论宣传者、良好社会风气引领者,助推全社会形成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良好风尚。
点燃“五老”精神效应、浇灌民族之花健康成长成才。充分发挥“五老”优势作用,引导老干部发挥好言传身教、价值引领、以德化人的作用,当好党的创新理论宣传员、坚定理想信念辅导员、良好家风家训传承者、青少年健康成长引路人,汇聚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联合关工委深入基层群众和青少年中开展,开展“中华魂”“红色基因传承、争做时代新人”“党史学习月”“孝老敬贤月”“传承好家风好家教”“民族团结进步代代传”“关爱明天、普法先行”等系列主题活动25场次4000余人,让民族团结的种子根植于青少年心中,不断增强青少年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情感认同和理性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