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质生产力布局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浙江省海宁市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积极探索“老专家+老企业”帮扶行动,在推动传统产业持续“上新”过程中充分激活“银色人才”的专业技能、经验智慧和联系优势。
助力产教融合 “一块布”引爆“新国潮”
2024年初,来自许村镇的“新春战袍”马面裙拉动了新中式消费的热潮,传统家纺产业的成功转型获得央视《焦点访谈》关注。近年来,当地着力探索“银龄智库”建设,以原工业副镇长沈小明为代表的一批老同志发挥产业熟、政策通、人脉广的独特优势,为筹建杭海龙渡湖国际时尚产业学院献智出力,促成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与玛雅布业、斯泰堡纺织等企业共建教师企业工作站,当好推动产教融合的“红娘”,为本土企业转换新赛道做出新贡献。
共享经验智慧 传统“制造”转型高端“智造”
无污染食品级的儿童袜、不穿鞋能在户外走的“天足袜”、塞下一个菠萝完全不勾丝的“菠萝袜”……“近年来,海宁精品袜业走出了一条越贵越抢手的新路子。”海昌街道退休干部花国平自豪地说。在当地工作30余年的他,是参与并见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活字典”。宣传惠企政策、参与“头脑风暴”、链接服务资源……通过退休支部与传统企业之间的党建联建平台,海昌街道把老一辈乡镇干部和民营企业家紧密团结在一起,为“上新”共享经验智慧,充分释放“余热”效应。
聚焦工艺细节 “银青结对”联手开展“技术会诊”
“如何降低检测误报率”“使用新工艺后,怎么解决卷料环节损毁率较高的问题”……围绕经编企业设备工艺更新方面的具体问题,身着蓝马甲的“银青工匠”们正在一线车间开展“技术会诊”。为进一步发挥退休技能人才的优势作用,市总工会领办“潮银工匠”党建项目,汇聚了陈新益、朱滢元、赵幼根等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老师傅”,启动以来累计开展经验分享、组团助企和便民服务30多次,为推动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加强高素养劳动者队伍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专研农业利器 “土专家”致力推动“机械化”
在全国和省级中文核心期刊发表技术论文10多篇、获评国家农业部“全国农机成人教育先进教师”……从事农机推广40年,退休高级工程师唐政渊长年奋战在农田生产一线,引进推广农用无人机和自动辅助驾驶系统等系列“播种神器”,免费提供拖拉机等常用机械维修服务,为农民朋友提供全过程的农业机械技术指导。至2023年10月他退休时,海宁的农业机械化率已达到93%。离开一线岗位后,唐政渊又扛起了相机镜头,通过短视频制作开辟了推广“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