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思惠是龙口市一名普通的退休教师,今年70岁了,30多年的教学生涯使她与孩子们结下了不解之缘。退休后虽然离开了一线工作岗位,心里却一直牵挂着孩子们。能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尽点儿自己微薄之力,她感到非常欣慰和自豪。

一、参与网吧监督,当好网瘾青少年心理“辅导员”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网络是青少年获取信息、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但它又是一把双刃剑,利用不好就会给孩子造成负面影响。2009年,东莱街道关工委邀请韩思惠担任网吧义务监督员,她欣然受领了这项任务,并主动承担起了3家网吧的监督工作。为把这项工作做好,在巡查时,她经常采取“拉家常”的方式与经营业主交流沟通,宣传网吧监督工作的重要意义,阐述沉迷网络对孩子的危害,争取他们对网吧监督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自觉遵规守法经营。在抓好网吧监管的同时,她还积极做好网瘾学生的心理咨询和矫正工作,引导孩子们认清网络危害,走出网吧阴霾。有一名职校学生迷恋网吧无法自拔,多次逃课上网,无论父母如何对其进行劝说甚至打骂,都无济于事。后来韩思惠找到他,试着与他交流沟通,并陪着他一起上网、聊天、玩游戏,不知不觉与他成了“忘年交”。看着他对网络的热爱与执着,韩思惠建议家长因势利导,不要盲目限制,挫伤他的喜好,鼓励支持他报考计算机专业学校进修,学习一技之长。现在这名孩子就职于一家软件公司,月薪近万元。近年来,韩思惠先后帮助7名网迷少年戒掉了网瘾,步入了正常学习生活。

二、开展课题实验,当好家庭教育“咨询员”

为帮助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和科学的家教理念,解决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问题,老教师工作团专门成立了家教辅导队,会同二实小家长学校联手进行“牵手两代1+1课题实验,韩思惠担任实验课题教研室主任,主要负责课题研究和授课任务。为保证授课质量,每次授课前,韩思惠都要事先听取家长的意见,了解他们的所需所盼,并通过互联网反复查阅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认真进行备课,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对家长的疑惑,韩思惠总是不厌其烦,有问必答,直到家长满意。在课题实验中,市关工委、教体局、二实小领导都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和支持,每次都要安排工作人员随堂听课,忙前忙后搞好服务,使她和课题组的老同志倍感温暖,倍受鼓舞。这一课题实验研究已开展了两年多,参加授课的家长达5000多人次,反响非常好。开展这一课题实验,虽然她和课题组的老同志牺牲了休息时间,付出了艰辛劳动,但看到家长们疑惑的问题破解了,孩子们懂事成长了,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无怨无悔。

三、传承传统美德,当好四德教育“宣讲员”

2011年,龙口市开展了“四德”教育流动课堂活动,韩思惠有幸被邀请担任“四德”教育宣讲员。为了胜任这一工作,当年68岁的韩思惠开始学习电脑知识。为掌握操作技能,韩思惠参加了老年大学计算机学习班;为记住专业术语,每天本不离身边学边记;为学会公文处理,不耻下问经常向儿孙辈“请教”。功夫不负有心人。就这样,经过不断努力,韩思惠学会了上网搜集资料,学会了课件制作,在电脑上编写了十几万字的讲稿。宣讲过程中,韩思惠把她家四代人闯关东的苦难家史讲给孩子们听,让后代感受到生在新社会的幸福,孩子们听得非常认真,深受感染,唤起了他们爱党、爱国、爱家园的情怀,烟台电视台和龙口电视台为此作了专题新闻报道。她撰写的文章《四代闯关东,一把辛酸泪》得到北京电视制作中心的认可,获得优秀奖。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她走进小学为孩子们讲解《千字文》、《弟子规》、《孝经》等国学知识,利用生动的故事阐述深入浅出的道理,让孩子们深刻理解“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意义。两年来,她先后为团市委、粮食局、东莱街道、桑园煤矿、劳动技校、龙矿小学等作“四德”专题报告10多场,受教育青少年达5000多人。今年春节,东莱街道还把韩思惠对孩子进行孝德教育的照片印制在挂历上,发放到每名家长手中。

四、组建爱心奶奶团,当好帮扶困难学生“服务员”

众人拾柴火焰高。韩思惠感到,一个人拿出一点钱物资助孩子们往往显得身单力薄、力不从心,但如果人人都献出一份爱,那么就会形成一股强大的暖流,温暖更多需要关爱的孩子。联想到身边有许多充满爱心的老教师,韩思惠有了组建团队共同帮助困难孩子的想法,这一想法得到了老姐妹们的一致赞同。就这样,一支由平均年龄69岁的老同志组成的“爱心奶奶”团队成立了,尽己所能,同献爱心。团里的老师身体不好,但她每年都要给贫困生寄钱,用来帮助解决他们的学习资料费用。汶川地震期间,韩思惠带头向灾区儿童捐款捐物1000多元。去年,韩思惠得知本地一名小学二年级学生在寒冷的冬天还穿着单鞋时,立即买了棉鞋,一并将10件上衣和裤子送到他家里。老师牵挂山区里的贫困学生,一边自己捐款,一边动员身边的奶奶们向孩子们捐款赠物,先后筹集6000多元。今年春节,“爱心奶奶”团队又自发捐资2000多元为10名贫困学生购买书籍和文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