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职称制度改革看我的美丽人生
----纪念建党90周年
曹 霞
我们个人的命运始终是同中国共产党、同整个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我就是在党的培养下逐渐成长起来的专业技术人员之一。从职称评定,到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到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和职业资格制两轨并行,职称已经成为对人才进行评价和使用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30年来,全国已有2543.8万人评聘了专业技术职务,我就是其中的一员。
自1976年入路至今,我们是见证了铁路改革发展的一代人,也是见证和经历职称改革的一代人。如果没有职称改革,我们这代人也许还像上一代的老同志一样,干一辈子财会工作,也没有职称,最好的职称也就是会计,如张会计、李会计,最多是在什么岗位,就叫什么员,如出纳员,记账员等。
记得刚到财务室时,人事部门给我下的令就是财务室记账员,其他几位年龄大的老师的职名也都是记账员、出纳员,那时记账员就算是提干了,根本不知道有什么技术职称,更不知道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是技术工作。
据有关资料记载,新中国成立初期至五六十年代,实行技术职务任命制度。当时职务任命以后是与工资挂钩的,但未真正形成完善的专业技术职务制度,后因多种原因,专业技术职务的晋升基本停顿,文革期间,此项工作一直处于停顿状态。改革开放初期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前,邓小平同志指出,要恢复科研人员的职称。 1977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中更明确指出:“应该恢复技术职称,建立考核制度,实行技术岗位责任制。”1981年3月,原国家人事局提出建立会计、经济、统计、图书档案资料、翻译、新闻记者、编辑七种业务职称。我就是这个政策的受益者之一,根据当时的政策,从事本职工作三年以上,高中以上学历,通过铁路局统一组织的考试,单位考核合格,就可以定为员级技术职称,于是我1982年6月与办公室的其他几位老师被单位任命为会计员,这是我取得的第一个技术职称。
我虽然是高中毕业,但是文革期间没学多少东西,如果不进一步的学习就无法适应工作的需要,更谈不上晋升更高一级的技术职称。因此为弥补过去的损失,我报名参加了电大会计专业的学习,如饥似渴地用知识丰富自己,提高自己,学习中,自己掌握了会计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为今后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认识到“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在学习的过程给,逐渐领会了会计工作的重要性。了解了会计工作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会计工作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会计就是一门专业技术,必须要有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员来从事。通过三年的学习我于1986年取得了大专毕业证书,结合实际工作撰写的毕业论文获得优秀毕业论文。经过多年的刻苦自学,我在工作的道路上一步步进步,技术职称也按照政策规定晋升,1987年12月晋级为助理会计师,除技术职称外,我还获1989年济南铁路局“职工自学成才奖”。
定为助理会计师以后,自己更加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的结合,坚持用理论指导本职工作,撰写的论文《浅谈经济活动分析在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学习邯钢经验强化运输支出管理》,在济南铁路局财会学会主办的《财会与经济》杂志上发表,用实际行动为我的技术职称添光彩。1990年通过了当时的职称英语考试,为晋升会计师职称打下了基础。1991年12月,我被路局中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获得会计师资格;紧接着由分局长签名的人事令下发到单位,我成为当时济南铁路局济南分局最年轻的会计师。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也跨入路、分局的先进行列。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神话,职称制度的改革也不断完善,为每一名从事技术工作的人员展现了广阔的职业前景,只要你自己努力工作,不断进取,职称就能得以晋升。担任会计师期间,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为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参加了省党校的经济管理大学本科的学习,2000年本科毕业。在担任会计师期间,我基本上每年都能结合单位实际工作撰写论文,《谈铁路企业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在《铁道财会》杂志上发表,并获得2003年度全局财会优秀论文奖。在此期间我曾获得济南铁路局财税大检查先进个人、优秀财务工作者等称号,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在当时的分局评比中多次获得优胜单位。2003年高级审计师全国开考,我参加了高级审计师全国统考,考试合格后,2004年8月通过山东省高评委评审获高级审计师资格。
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是党教育和培养的结果,是党的政策给我们搭建了一个的好的平台,获得这些职称并不单是为了面子好看,收入增加,而是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得以充分实现。
每个阶段的职称制度,都是与我国当时的社会背景、经济发展体制、用人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相适应而存在的一种人才评价制度。职称制度改革经历了从职称评定,到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到两轨并行,我基本上都经历了,现在的这种评聘结合的办法,为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发展开辟了更加宽广的通道。能够有今天这样人才评价机制,不就是因为党的正确领导吗?有党的正确领导就有了改革开放的今天,有了国家的职称改革制度,才使我的人生轨迹如此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