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匿”存款、“假装借贷”、通过他人向子女“哭穷”、悄悄购买高额养老保险基金……2025年回乡调研时,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硕士生赵珂发现,家乡的父辈们身上,出现了这些有异于常规认知的现象。以前,“养儿防老”的理念根植于传统乡土社会,这几年变成“养儿未必防老”,不再指望孩子给自己养老。而现在,一些长辈的理念逐渐变成“养老防儿”,指的是老人在处理自己的财务时,选择隐瞒真实的经济状况,不让子女知晓自己的存款,并将这部分存款视为自己的养老和医疗等对应费用。即使选择帮助经济困难的子女,也会采取极为隐蔽的方式,如声称他们所给的钱是向他人借来的。
有“家”人就曾说,“我的家永远是儿子的家,但他的家不一定是我的家”“我们现在就要做好各种规划,包括储蓄、投资、理财等”。未来随着独生子女父母进入老年和社会压力加大,“养老防儿”的现象会越来越普遍吗?
对此,“家”人们怎么看这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