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防汛抢险的老共产党员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前夕,想起了在一起参加防汛抢险的共产党员。他们在抢险斗争中,以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不怕牺牲的精神,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和部队官兵,总是出现在最危险的堤段,和最需要的地方。

 19499月,正是建国前夕,黄河花园口站第五次洪峰流量12300立方米每秒,是建国前最大的一次洪水。

垦利县前左一号坝险工(现为义和险工)抢险正处在最紧张、最艰难的时刻。这年为截堵19298月纪冯民埝盗掘成口的故道,春天新修了一号坝,坝基长1660米,汛前新俟七段旱秸料埽长193米。9月上旬洪水到来时,主溜逐渐冲向一号坝头,已塌坍到旱埽和新修的五段鱼鳞秸埽;先后被洪水冲走秸埽计12段,坝基冲走长度500多米,堤坝出在危险状态。

 在整个抢险中,调集了工程抢险队和有抢险经验的老河工100多人,从人民解放军调来警九、警十两个团,先后从各地调集了有3500多人,运土和远地运料。盖春岭和我是垦利工程队七班的正副班长,带领全班同志参加了这次抢险。

 抢险是从830-10月13,连续43天,最后经过奋战,终于控制险情的发展,抢修恢复了埽坝工程,安全的渡过了伏秋大汛,支援了解放战争,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在这次抢险的紧要关头,渤海区党委研究室主任王连芳同志、县长郑林青同志、副县长李树春同志、治河办事处主任蔡恩溥同志(原三边区主任、副县长)、工程股长谭致和同志(原民丰区区长)、工程队一班班长朱福昌同志、七班班长盖春岭同志、五班班长盖春安同志等共产党员,始终不畏艰险,冲锋在前,都出在抢险的前沿。开始,秸埽不断出险,“仰脸”、“簸簸箕”、“抽签”、“后毁堂子”等,水位不断上涨,922日第五次洪峰到达泺口站,水位32.33米,流量7410立方米每秒,最大流量7600立方米每秒,超过1937年蒲台县正觉寺(今东营区麻湾险工)决口水位0.21米;险情发展迅速,这时,参加抢险的指挥领导,提出召开有防洪抢险经验的老河工、工程班长会议,研究出险的原因,应采取那些紧急措施;工程股长谭致和同志,立即召集了有老河工宫德曾、季汝德、王玉芳和工程班长朱福昌、盖春岭、盖春安、张宪安等同志参加的紧急会议;会上有的指挥领导提出到水下探摸埽根、找出险点原因,便于采取应对措施;这时,共产党员朱福昌同志不顾个人生命安危,向领导请求说:“我下去,我会泅水”。于是他把绳子拴在腰上,岸上人分别拉着绳子两头,顺溜下去摸险点,他潜到水下4米多深的水中,探摸埽根,很不容易;又因水大溜急,跨角又是两交溜,摸来摸去摸不到险点处,却被急溜冲去了;他在激溜中与洪水顽强拼搏,在岸上的指挥人员,非常着急,担心出事故,经过波折,最后在大家的帮助下,爬上了岸。洪水继续上涨,又加上河底土质松软,一号坝裹头和二、三、四号鱼鳞秸埽均被洪水冲走,工人们拼命抢护,情况十分急危;垮坝已离开岸边两米多,在埽面抢修的工人们朱福昌、盖春岭、许曰义和我等同志,在对面已跑不上岸来,在岸上的指挥人员,要我们快速跑到下游几十米的下跨角,将要离岸的秸埽上跑到岸上。在险情最紧张、最危险的28个昼夜里,在前沿抢险的工人们、七天七夜换不下班来,连续战斗,昼夜不停,就没睡上一夜囫囵觉。时常早饭吃到午时,午饭吃到傍晚。在那阴雨连绵的日子里,同志们不顾饥饿,那里有困难、有危险,那里就有共产党员的身影。王连芳主任因连续几夜没睡好觉,精神实在难以支持工作,便让医生给他打了一针“兴奋剂”,咬着牙坚持工作;郑林青县长一个多月没有回县府,坚持在第一线指挥,就地解决难题,蔡恩溥主任和工人们同甘共苦,不断给同志鼓劲;谭致和股长嗓子都喊哑了,眼熬红了,一面亲自在一线指挥、一面实干;民丰区副区长杨法道同志,挽着裤腿脚在泥水和民工白天运土运料,晚上提着提灯巡坝查险。当时的口号是,“掉上几斤肉,脱下几层皮,坚决保住一号坝”。经过43昼夜的抢护,最终战胜了洪水,赢得了建国时,安全的渡过了伏秋大汛。

这年终,朱福昌、盖春岭、许曰义同志被评为一等功臣,我和许多同志被评为二等功臣,并参加了省防汛指挥部召开的庆功表彰大会。

 通过这次抢险实战,我也得到了锻炼和考验,年终在省河务局举办的培训班上,经谭致和、李秀荣(工会主席)两同志介绍,批准我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回忆起抢险的过程,历历在目。现在,我们几个建在的盖春安、殷会亭等也都八十多岁了,很是怀念在一起战斗过的这些已故的老共产党员同志。

《一声同志三春暖,战友情义重如山》

 

               供 稿:垦利黄河河务局   离休干部   张荣安

               整 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