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济南市济阳区老年大学的校园里,总能看见一个忙碌的身影。他时而耐心细致地指导学员吹奏电吹管,时而穿梭于各个社区教学点协调工作,时而精心组织学员开展送文化下乡进社区活动。他,就是济南市济阳区老年大学教师、校长助理张凯。这位年近花甲的共产党员,将全部心血倾注在老年教育事业中,用真情与大爱,成为夕阳红中最温暖、最耀眼的一抹亮色。
荣誉满载:奉献路上的璀璨印记
翻开张凯的履历表,满满的都是荣誉——“区老年大学优秀教师”“成绩突出的校委会成员”“最美志愿者”“济阳区疫情防控最美志愿者”“济南市乒乓球协会优秀会员”“济阳区第十一届、十二届全民健身运动会乒乓球比赛优秀裁判员”……2024年,他又被推选为安康社区和家园小区业委会主任。这些荣誉的背后,是他多年如一日的坚守与默默付出。
“荣誉是鼓励,更是沉甸甸的责任。”张凯常常这样说。从企业下岗职工到老年教育工作者,从文艺爱好者到社区服务带头人,他的人生因为奉献而绽放出夺目光彩。
砥砺奋进:下岗工人的华丽转身
张凯出身于军人家庭,父亲张玉升曾参加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抗美援朝,多次立功受奖。家庭传承的红色基因,赋予了他坚韧不拔的品格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1983年,张凯进入原县毛巾厂工作。工作之余,他坚持学习,考入德州发展学院大专,毕业后被原县酒厂录用,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升任片区经理。然而,2001年企业破产,他被迫下岗。面对生活的困境,他打过零工、跑过运输、开过饭店,但始终没有放弃对文艺的热爱。
2010年,他毅然放下生意,潜心学习各种乐器。2018年9月,他进入区老年大学学习唱歌和朗诵,并迅速成长为班长。2022年9月,因表现优异留校,被提升为校长助理,同时担任新元、滨湖、汇鑫、荷畔和华阳5个社区老年大学教学点的教师,教授电吹管、乒乓球、唱歌朗诵等课程。
为了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他刻苦钻研《朗读者》《电吹管理论》《乒乓球理论与实践》等书籍,常常学习到深夜。每天清晨5点,他都会步行3里到树林练习电吹管、萨克斯。长期托举萨克斯,导致他左手拇指黏连,即便扎了小针刀,他依然忍痛坚持练习和学习。
倾心付出:点亮老人生命之光
“老年教育不是消遣,而是让生命再次绽放。”张凯深知,许多老人舍不得花钱购买乐器,便自掏腰包3.6万元,购置了萨克斯、电吹管、乒乓球拍等教学器材。
当时开办电吹管班时,由于购买一支电吹管需要3000元,老人们心疼钱,报名的人寥寥无几。张凯便一个个打电话、发微信,甚至上门做工作,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招满了两个班。
在教学过程中,张凯倾注了全部心血。有位电吹管班学员因指法复杂想要放弃,张凯连续一周上门,手把手地教学,终使这位后进学员赶了上来;张凯倡导“班委会+班级群”管理模式,在线上及时为学员们解决问题,让大家真切感受到“老有所学”的快乐。2022年以来,他培养的300多名学员都登上了演出舞台。2024年,他所教的5个班级均获评“优秀班集体”;学员中3人荣获优秀班长,3人荣获成绩突出个人,3人荣获优秀学员,4人荣获优秀志愿者。
作为校长助理,张凯尽职尽责。他利用双休、节假日,奔波于老年大学和各个教学点之间,协调工作、解决难题、加强管理,保障了全校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让全校1000多名学员实现了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帮助亚健康的老人恢复健康,让健康的老人身体更加硬朗。
志愿生辉:抗疫与服务路上的坚守
2020年疫情暴发,张凯主动请缨成为防控志愿者。他不仅捐赠防疫物资,还冲锋在抗疫一线,风雨无阻地坚守岗位;2022年疫情反复,他组织志愿者团队支援社区,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张凯总说,老年大学生就该冲在前面。”同事回忆道。
作为志愿者,张凯先后组织学员开展了30多场文艺演出、养生讲座等志愿服务活动。在“乡村振兴 文化先行”活动中,他朗诵的《好书记》感动全场;在庆祝建党百年朗诵会上,他演绎的《英雄》让观众潸然泪下。“用文艺传递正能量,是我不变的追求。”他坚定地说。
舍家为民:无私奉献书写大爱
张凯痴迷播爱有些“执拗”,无私奉献精神令人敬佩。为了不耽误课程,他将所有家务都交给妻子。有一次,住在外地80岁的岳父要回家乡扫墓,张凯因教课无法去接,只能请朋友开车代劳,岳父为此气得不理他。他还多次忘记去接读一年级放学的小孙子。妻子曾埋怨:“家里的事你一件都顾不上!”他却回答:“老人们的时间比金子还珍贵,我不能辜负他们。”
如今,张凯依然每天奔波在教室、社区和公益场之间。有人问他这样做图什么,他笑着说:“看到老人们脸上的笑容,我就觉得一切都值了。”在他心中,老年教育不仅是教学,更是一场关于爱与尊严的传递。
夕阳无限好,何惧近黄昏。张凯用真情与大爱,拓宽了夕阳的边界,证明了生命的价值不会因年龄而褪色。正如他笔记本上写的那句话:“如果我能让一颗心免于衰老,我的一生就不算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