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福建省泉港区关工委充分发挥“五老”独特优势,坚持以党建带关建,以思想铸魂、教育强基、实践赋能为抓手,积极推动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不断提升关工委自身建设和工作水平。2023年11月获评“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突出成效奖’”。
“三维一体”构建铸魂育人体系。始终将铸魂育人作为核心目标,营造心境澄明的内心观、思想观,进一步筑牢思想根基。一是思政筑基,打造价值引领主阵地。构建“课堂+实践+文化”三维育人模式,以读书征文、童心唱党歌等12类载体深化思想引领。创新建立福船非遗实践基地等育人平台,联动厦大国学院打造传统文化教育示范点,获赠典籍逾千册,形成“校地共建+文化传承”特色路径。二是红色铸魂,构建红色教育矩阵。串联陈平山烈士陵园等8处红色资源,打造“一镇一主题”研学路线。创新“沉浸式+交互式”教育模式,通过红色报告团、历史影像展播等载体,年均开展“行走的课堂”研学活动30余场。创建“爱的正能量家教宣传、红马甲护航”等品牌项目,实现红色教育月度主题化运作。三是精神领航,创新主题教育载体。建立“‘五老’+青少年”双轮驱动机制,构建党史教育、四史三爱等五大主题课程体系。打造“墨韵言志”书画联展等特色载体,年征集作品超百件。深化“桑榆护苗”法治教育品牌建设,形成“理论宣讲+艺术熏陶+实践养成”的立体化育人范式,相关经验获省级媒体专题报道。
“三位协同”建立育人新格局。创新载体形式,打造独具特色的教育品牌,进一步增强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一是模式创新,打造多维育人样板。构建“法治+文化+科技”融合育人体系,建立海城实验小学科技劳动实践基地。加强对青少年非遗传统文化教育、科技和劳动技能的培养和实践,累计培训300余人次。二是协同育人,织密立体教育网络。建立“关工委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机制,吸纳文化顾问团等专业力量56人。构建“家校社”协同体系,创新“‘五老’结对帮扶”“亲子共育工作坊”等载体,形成可复制的协同育人模式。三是数字赋能,建设智慧教育平台。加大8个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中心使用力度,在老年大学指导下,协同开设书法、美术等教育讲堂,开设法治、科普手工、阅读朗诵等特色课程39项,进一步提升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同时,开展校外实践辅导、心理疏导、主题教育等关爱活动,共同呵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三阶递进”打造育人生态圈。以实践赋能为目标,针对性开展多样化实践活动,引领青少年在亲身实践中茁壮成长。一是平台筑基行动,拓展实践育人场景。建成志愿服务、劳动教育等6大类实践基地,创新“文明实践积分制”。通过打造“非遗工坊+科技农场”双实践平台,积极开展青少年主题实践活动,截至目前,已开办40余场。二是典型引领行动,激活榜样赋能效应。构建“发现-培育-推广”全链条机制,广泛开展争做“新时代好少年”“环保小卫士”“最美小公民”“创城创卫”等实践活动,共选树新时代好少年等典型126人。创新“榜样说成长”巡回宣讲机制,开展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宣讲12场,辐射青少年3600人次,形成“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示范效应。三是机制护航行动,培育文明成长沃土。建立“监测-评估-反馈”闭环机制,制定青少年成长护航12条措施。深化“绿书签行动”等品牌建设,创新“家校护苗联盟”工作机制,构建起预防、教育、矫治相结合的成长护航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