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展望未来:共筑区域命运共同体

  3年前,我们共同宣布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为六国凝聚共识、克服挑战、共谋发展指明了目标和方向。我们要以“中国—中亚精神”为引领,以更加进取的姿态和更加务实的举措加强合作,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朝着命运共同体目标砥砺前行。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

  在长期实践中,中国与中亚国家探索形成了“互尊、互信、互利、互助,以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现代化”的“中国—中亚精神”。

  ——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国家不分大小一视同仁,有事大家商量着办,协商一致作决策。

  ——坚持深化互信、同声相应,坚定支持彼此维护国家独立、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不做任何损害彼此核心利益的事。

  ——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互为优先伙伴,互予发展机遇,兼顾各方利益,实现多赢共生。

  ——坚持守望相助、同舟共济,支持彼此走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办好自己的事情,合力应对各类风险挑战,共同维护地区安全稳定。

  “中国—中亚精神”为世代友好合作提供了重要遵循,我们要始终秉持,不断发扬光大。

  未来,应继续以全球发展倡议为引领,打造深度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推动中国与中亚国家实现共同发展;以全球安全倡议为引领,共同应对传统与非传统威胁,助力中国与中亚国家实现共同安全;以全球文明倡议为引领,积极建立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格局,促进中国与中亚国家实现民心相通与文明互鉴,进而推动中国—中亚国家命运共同体建设。

  一、守望相助,共筑区域命运共同体

  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地区层面的延伸,标志着中国与中亚国家构建命运共同体从双边层面跃升到区域层级。面对变乱交织的国际和地区形势,中国与中亚国家未来应进一步加强相互支持,强化守望相助,增进政治互信,推动双方关系不断做优做强,为欧亚地区及“全球南方”合作树立先行示范。

  ——持续增进政治互信。坚持元首外交战略引领,继续夯实与中亚各国领导人的工作和个人关系,保持高频次高层往来,凸显中国与中亚国家政治关系的高水平和特殊性;加强中国共产党与中亚各国主流政党的交流,从顶层政治设计,到基层日常治理,就治国理政问题广泛交换意见;积极搭建完善各层级合作平台,利用论坛、博览会、洽谈会等活动,加强中国相关省区与中亚国家地方政府的互动。

  ——涉核心问题相互支持。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与中亚国家在涉及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等核心问题上要继续坚定给予彼此明确、有力支持。中国应秉持“睦邻、安邻、富邻”的原则,继续坚定支持中亚国家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不在中亚地区谋求势力范围。中亚国家也应继续在中国台湾、涉港、涉疆、涉藏等中国核心关切上给予中国坚定支持。此外,中国与中亚国家同属“全球南方”国家,应继续共同致力于维护联合国权威和公认的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坚定支持对方为促进世界和地区和平发展提出的国际倡议和行动。

  ——完善建设机制。加速“一带一路”倡议与中亚各国发展战略对接,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推动全方位、深层次的战略合作,形成多元、互补的合作格局;充分发挥上海合作组织、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等多边机构作用,就农业、减贫、反恐、能源等议题建立对应的双边或多边合作机制;保障中国—中亚机制秘书处正常有序运转,推动元首峰会成果落实落地,助力中国—中亚机制进一步向实体化迈进。

  二、共同发展,共创区域繁荣新篇章

  中国与中亚国家同属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改善民生、民族振兴一直是双方施政重点所在,也是双方合作的优先方向。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和中亚地区“新大博弈”,中国与中亚国家应以全球发展倡议为引领,继续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提升双方经贸、能源、交通等传统领域合作水平,拓展数字经济、绿色能源、数字创新、医疗卫生等新领域合作,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以新理念、新模式打造共同发展繁荣的强劲引擎。

  ——深化农业领域务实合作,创新农业合作新路径。持续推动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发展,发挥彼此互补性优势,优化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农产品匹配,增加优质农产品对华贸易;推广现代农业技术示范区,鼓励中国与中亚国家合作共建研发中心、联合实验室、农业产业创新园,加强农产品种植、仓储、运输、加工等领域技术交流,开展农业研发、技术推广、产业规模化经营;加大智慧农业领域投资合作,提高农业科学技术,创新“互联网+现代农业”合作模式,推动中国农业机器人、农业遥感、农业大数据在海外的发展和应用。

  ——加快绿色经济转型。保护地区生态环境,推动国家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中亚国家内在需求。加强气候治理方面的合作,协助中亚国家建立区域气候监测网络,搭建气候信息平台,以便及时、准确、完整地掌握地区气候变化动态趋势,共同研究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重点推动绿色能源发展,加强水能、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技术合作,采用“油气+光伏”“油气+风能”“油气+地热“等多种模式,强化氢能、储能技术,不断扩大新能源合作规模;建立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促进中国与中亚国家环保信息共享与交流,为绿色贸易、绿色投资、绿色融资等绿色合作提供信息支持。

  ——推动跨境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跨境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优化区域内铁路、公路联通对接,完善航空、铁路和公路的连接水平;提升跨境物流的建设水平,加强以中欧班列为中心的运输网建设,提高多式联运衔接运转效率,完善中国与中亚的物流网络,构建区域内海关、物流、金融领域的综合信息共享网络;优化中国与中亚跨境口岸通关效能,推动口岸现代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体系改革。

  ——强化科技创新赋能。以重点创新领域为抓手,鼓励中国与中亚国家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同开展联合科研项目,围绕项目实际建设中的痛点、难点展开联合攻关,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发挥中国在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等方面的优势,与中亚国家共同建立科技投资基金,为双方致力于科技创新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降低其融资成本;深化智能制造和新基建领域建设,将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集成到基础设施项目中,打造区域数字伙伴关系,让传统合作项目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带动中亚国家新兴行业发展,为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科技创新合作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三、普遍安全,共建安危与共新屏障

  当前,局部冲突与动荡频发,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横行,各种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叠加,国际和地区安全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新形势下,中国与中亚国家应以全球安全倡议为指引,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着重推进地区安全治理,打造安危与共的安全共同体。

  ——强化安全共同体意识。由于地缘因素,中国与中亚国家在安全领域有着广泛的共同诉求和利益汇合点。恐怖主义、极端主义、贩毒和跨国犯罪、地区武装冲突等共同挑战决定中国和中亚国家需强化合作推动实现共同安全。深化“安全共同体”理念有助于对地区安全问题树立正确认知,并为进一步开展安全合作创造条件。

  ——统筹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保持对“三股势力”零容忍,加大去极端化合作,遏制极端思想蔓延,筑牢隔绝国际极端势力“防火墙”;支持成员国维护自身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反对外部势力以任何借口干涉成员国内政、策动“颜色革命”,着力摆脱地区安全困境;加强协调与沟通,共享情报信息,共同打击贩毒、非法移民、洗钱、武器弹药爆炸物走私、网络犯罪、经济犯罪等跨国犯罪;共同应对气候、网络、生物、金融、粮食、能源、数字、新兴科技领域等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

  ——推动阿富汗安全重建进程。阿富汗与中亚国家有着密切联系,其局势变化或对相关国家的安全稳定带来负面影响。塔利班重新执掌政权后,如何妥善处理阿富汗问题、完善国家重建,是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为防范和降低来自阿富汗的安全风险,中国和中亚国家可依托“上海合作组织-阿富汗联络组”机制,参与阿富汗安全重建进程。灵活运用“协商一致”和“不干涉内政”决策原则,积极考虑实施“建设性介入”政策,建立一个能够协调各方利益、管控彼此分歧的多边合作机制,共同筑牢围绕阿富汗的地区安全防线,将关注点放在防止外部势力扰乱阿富汗和平进程这一具体问题上,构筑有效的区域安全屏障,塑造公正合理的地区安全新秩序。

  四、世代友好,共谱民心相通新乐章

  千百年来,中国同中亚各族人民一道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兴起和繁荣,为世界文明交流交融、丰富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未来,应坚持全球文明倡议的价值引领,牢固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兼容并蓄、文明互鉴的姿态促进民心相通,成为不同文明、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国际合作典范,筑牢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世代友好关系的人文基础。

  ——推动教育领域的合作。创新高等教育联合培养模式,深化高等教育学位学历互认机制,通过教师互聘、专题科研报告、学术交流等形式,构建层次丰富、形式多样的高等教育合作模式;加大双方互派留学生力度,继续提供政府奖学金名额,支持更多中亚青年来华深造;依托孔子学院等中文推广教育机构,以及“国际中文日”“汉语桥”等活动,促进中文学习及中国文化在中亚地区保持热度;继续打造“鲁班工坊”等职业教育名片,结合中亚不同国家产业需求,推动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走深走实,培养更多能够服务于中亚实体经济的能工巧匠。

  ——加强文化艺术领域的交流。积极发挥丝绸之路国际剧院、博物馆、艺术节、图书馆、美术馆联盟的作用,继续做好文化节、电影节、艺术节等活动,深入挖掘中国与中亚国家在价值理念、传统习惯、历史风俗等方面的文化共性,创造平等交融的文化环境,讲好中国和中亚故事;影视剧跨文化传播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应深入研究中亚国家观众收视需求、兴趣爱好、思维习惯、文化特征等,做好影视剧本土化配译播出;推动中国与中亚各国出版业的交流与联系,翻译出版中国和中亚历史、文学、语言、政治、法律等方面有影响的著作,增进民众相互兴趣和相互了解。

  ——促进旅游领域合作走深走实。旅游作为文化传播和交流的渠道,在促进文明互鉴、增进友好关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与中亚国家未来可进一步挖掘旅游文化资源,加大旅游产品的创新开发,从实现旅游产品的特色化、民族化以及地方化着眼,完善丰富旅游线路;积极打造双边和多边“跨境旅游合作区”“边境旅游示范区”等旅游合作区,开发“一带一路”沿线旅游专列”,以及主题自驾游精品线路等特色旅游产品;发展智慧旅游推动通关和支付便利化,加速关于旅游签证,特别是团签政策谈判,提供往来便利,促进跨境支付体系的完善。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之际,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合作已成为亚欧大陆和平、稳定与繁荣的重要支柱。回望历史,丝绸之路的千年交融为双方奠定了深厚的文化与经济纽带;立足当下,新时代以来,中国与中亚国家在经贸、基础设施、能源、绿色发展、能力建设、文明交流与安全合作等领域的成就,彰显了双方守望相助、共谋发展的坚定决心;展望未来,中国—中亚合作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构建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为目标,承载着区域繁荣与全球发展的宏大愿景。

  中国—中亚合作的成功源于双方在战略互信、利益契合与价值共鸣基础上的深度协同。双方合作不仅实现了经济发展层面的互利共赢,还在地区安全、社会文化等方面形成了多层次的同频共振。无论是穿越天山的铁路、点亮中亚的绿色能源,还是流淌在民间的文化交融,都成为这一命运共同体的生动注脚。这种区域合作范式突破了传统地缘政治的零和博弈逻辑,为全球治理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中国—中亚方案”。

  站在历史新高点,中国与中亚国家将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坚定的步伐,弘扬“中国—中亚精神”,锚定命运共同体目标,共同书写区域繁荣的新篇章,为动荡的世界注入更多确定性与正能量,为人类迈向更美好未来的征程点亮新的希望之光,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大力量。

  编写说明与致谢

  《弘扬“中国—中亚精神”:区域合作的成就、机遇与展望》智库报告课题组由新华通讯社社长、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学术委员会主任傅华任组长,新华通讯社总编辑吕岩松任副组长,新华通讯社副总编辑任卫东任执行副组长。

  课题组成员包括刘刚、沈虹冰、陈钢、贺占军、刘华、刘书云、张京品、付瑞霞、张思洁、蔡国栋、郝薇薇、耿鹏宇、孙萍、龙胜东、李飞虎、李桃、杨德龙、赵熠煊。

  课题自2025年初启动以来,历时数月采访、调研、撰写、修改完成。在报告写作和发布过程中,中国—中亚机制秘书处、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西北大学中亚研究院、陕西师范大学中亚研究所等单位,以及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于铁军、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李晨等专家学者给予了多方面的帮助和指导,在此一并表示诚挚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