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勤俭持家、尊老爱幼、明事知礼、乐于助人……都是家风的永恒主题。良好的家风,是一代又一代人健康成长的保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观体现,也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正能量。

家风是什么

凤凰网2014220日的文章《什么是家风》称,家风,又称门风,顾名思义,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家风是一个家庭的主旋律,是给家中后人们树立的价值准则。一个家有没有好的风气,会直接影响社会风气。家风纯才能民风正,才能有良好的社会风气。

作为极度重视家的族群,家风无疑是中国人和中华文化中最为朴素的沉淀。中国人说,什么样的家风出什么样的人。此言极是。家风,是一种综合的教育力量,它是集思想、情感、态度、精神、情趣、生活习惯等多种成分为一体的综合体。家是每个人成长的第一空间,任何一个人身上都会烙有家风的印记。作为一种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家风对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这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性格特征、道德素养、为人处世及生活习惯等。

树立端正的家风,传承优秀的家规、家训和家风,是对民族文化的弘扬。我们要不忘家风,传承家风,这样就会广结善缘,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形成积极向上的进取动力,推动社会不断前进。 

新浪网2014215日的题为《家风到底是什么》的文章提到,“家风是我们中国的传统不能忘”“不要出去招风惹事,别出去打人”“要孝顺,父母要以身作则传递这种好的风气”“做人要诚实厚道”“讲诚信,诚信是做人最基本的东西”“要认清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本本分分做人,踏踏实实干事”等。事实上,关于“家风是什么”的类似问题,答案大相径庭。有的是一句话、有的是几个字,有的贴在自家墙上、有的写进书里,有些是一代一代人的行为传承。尽管家风的内容和形式各式各样,但让人欣慰的是,它们的总基调都是向上、向善的。

当代社会,飞速发展,很多新的东西衍生出来,很多旧的思想渐渐淡去。“家风”一词对现在的很多小家庭来说已经开始变得陌生,很多好的家风、家规被淡忘。现在一家人聚在一起,又有几个人会谈论家风、家规?亲朋好友聚会都是谈论如何赚钱养家、如何过上更好的生活。现在重提“家风”,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这是一种文化的回归,是一种历史智慧的挖掘与重建。

“家风是什么?”不仅让普通的公众产生思考,国家的领导干部、权力掌握者更是需要沉下心好好思索。家风和政风有着很紧密的联系,很多贪污腐败分子的堕落起点,正是始于家庭这道“防火墙”失去效力。家风不正的人,不可能有一心为公的情怀;家风不正的社会,也不可能有健康良好的政风与民风。良好的家风对社会而言,就是一种道德的力量。如果每个家庭都能传承优良的家风、如果每个家庭成员都能拥有良好的家风意识,令人心寒的社会道德滑坡,就一定能得到有力遏制。倘若每个家庭的家风是积极向善的,每个家庭的所有成员的品德是纯洁的、高尚的,那么整个社会定然是和谐的。

家风的意义

人民网201424日的文章《重提家风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指出,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家风不仅是民风社风的组成要素,也是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虽说只是一个家庭的风气,却是民风社风的基础,甚至对党风政风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家风不正,怎么会有好的民风社风、党风政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整个社会思想道德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是,社会道德领域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少数人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价值观扭曲,是非善恶不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悄然滋长;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这些问题的存在,与长期以来不重视家风建设有着直接的关系。

家风正,则民风淳;家风正,则政风清;家风正,则党风端。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文明进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马年新春伊始,央视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很有现实意义。

光明网2014228日的文章《家风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切入点》称,我国社会正处于一个改革和变动的历史时期,我们的伦理道德和风俗习惯也处于调整过程中。在这样的时代,一些人尤其是年轻人可能有时会有无所适从的感觉,应该说这是正常的现象。这就需要家风提供一个有力的规范。具有较好引导力和规范力的家风应该既有境界和品位,也有力量和效率。前一个层面可以给自己的成员高尚和文明的引导,后一个层面保障其引导能够到位和发挥作用。具体来说,良好的家风应该包含和贯穿仁爱、正义、诚信、平和、忠孝、廉洁、礼貌、坚韧、贞静、刚强等理念和品行。这些正是我们今天的社会所需要的,可以理解为当代社会主义的“新十德”。倒不一定说良好的家风必须全部包含这些内容,但只要包含其中几个就已经不错了。

今天我们谈论家风的意义,就在于引起社会对这个问题的重视,培育良好的家风,从而培育良好的社会风气,建设我们文明和谐的国家。应该说,家风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有效切入点,一个既继承传统又开拓创新的支点和把手。

《光明日报》2014228日发表的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陈晋题为《从家风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文章提到,弘扬和践行良好家风,是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道德基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是社会风气的细胞。家风自然会向民风辐射,民风自然会向国风延伸。家风虽然不能涵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部,但它对引导人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说,却是最基础的东西,是人们的价值观形成和精神成长的重要起点。亿万家庭的家风,虽然各不相同,但总体上都很朴实,都是崇德明理的、向善向上的、讲求礼义的。宣传家风,可在全社会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和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

弘扬和践行良好家风,打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衔接血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家风的形成,建立在家训、家规和家教基础之上。有的有明文规定,有的没有,但总会从父母长辈那里传承下来一些为人处世的品德要求。这些要求,沉淀了优秀的民风民俗,从不同侧面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性格,反映出中华民族的精、气、神。

弘扬和践行良好家风,是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的有效途径之一。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家风的实践养成,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一是因为它接地气,是亿万家庭的内在需求。二是它有言传身教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一种具有文化约束力的精神尺度。第三,家风不仅是一种道德概括,更是一种道德实践。

社会需要怎样的家风

中新网2014210日的文章《当代社会需要怎样的家风》指出,随着社会进步的加快,人口流动也随之加快,家族在缩小,家庭被分散,孩子在外上学,父母在外工作,这些都让家庭的观念和影响弱化了很多,而正是因为这样,家风才更应该被放在台面上来。让家风团结家庭的每个成员,正如国歌一样,每次唱响都能让他们找到力量与共鸣;正如校歌校训一样,每次提起都让他们亲切感慨。家风也正是这样的角色,在偌大的地球上,无论你身在何方,读起家训就是温暖与信念。同时,家风传递道德理念、处世法则,即使稚儿在外,也能依家训不受外界所祸,如果一个人从小就受良好家风的熏陶,那么他在生活、处世上则会有“法”可依,坚守内心。

《梁启超家书》《曾国藩家书》与《傅雷家书》并称我国“三大家教典范文本”,三人的子孙也个个成才。如今,当我们要给予孩子所有的爱时,有谁会拿出时间和精力给孩子写上一本家训?爱不是吃喝玩乐,而是指明道路,给孩子制定家风家训,给予他们最初的信仰,道德的传承比金钱的传递更为重要、更加有力。

《山西晚报》201442日的文章《家风不一定非要言传,更多是一种身教》称,“家风”一词,对于“四世同堂”的童话大王郑渊洁一家,有着不一样的诠释。“一种精神层面的遗传基因”是郑渊洁对“家风”的理解。在郑渊洁看来,“家风”不一定非要言传,更多是一种身教。“我出生的时候,家里房子很小,不到10平方米。父亲是军校的教员,他需要经常备课,当时家里有一个大火炕,占了房子的一大半,炕上有个桌子,一个小书架悬挂在墙上,我躺在床上就能看见。从小目睹父亲在桌子前写字、读书的样子对我影响很大,小时候我一哭,父亲就抱着我看书。我懂事以后,就有这样的想法——长大了我也要写本书,让它跟我一起玩。小学二年级,我开始看《西游记》……”郑渊洁父亲郑洪升当年在山西临汾读过3年私塾,郑渊洁的学历是小学四年级,儿子郑亚旗读到小学六年级。自学,应该是郑家的“家风”特点,当然郑渊洁也反复强调,“这个自学可不是说‘不上学’,是学校之外的学习,而‘自学’最主要的方法就是阅读。”

对于当今社会需要怎样的“家风”,郑渊洁也有自己的看法。“人们总说‘诚实做人’,但现实中往往并不是这样。父母的身教不好,影响孩子,导致家庭教育不成功。很多人做事不遵守游戏规则,没有底线,做坏事的时候不觉得有一双眼睛正盯着你……大谈‘家风’的人里面,没有一个人说自己的家风不好,这就是问题,嘴里说的‘家风’与现实差距太大。” 

链接:中外名人家风拾萃

曾国藩:曾国藩是近代史上一位有争议的人物,但其对子女的教育却留给后人很多可借鉴的内容。勤奋、俭朴、求学、务实的家训家风一直为曾家后人所传承。曾国藩曾留下十六字箴言家风:“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林则徐:林则徐曾写对联表达教育思想。“子孙若如我,留财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意思是说,如果子孙后代像我这么廉洁、聪慧,我把钱留给他反而损害了他的斗志;子孙不如我,留钱给他反而使他好逸恶劳,留的钱越多越是增加其过错。

傅雷:傅雷用家书告诫儿子:第一,世界上最有力的论证莫如实际行动,最有效的教育莫如以身作则;自己做不到的事千万勿要求别人;自己也会犯的毛病先批评自己,先改正自己。第二,永远不要忘了我教育你时所犯的许多过严的毛病。我过去的错误要是能使你避免同样的错误,我的罪过也许可以减轻几分;你受过的痛苦不再施之于他人,你也就不白白吃苦。总的来说,尽管指点别人,但不要给人“好为人师”的感觉。

居里夫人: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十分注重培养女儿节俭朴实的品德。她对女儿的爱,表现为一种有节制的爱、一种有理智的爱。她对女儿生活上严加管束,要求她们“俭以养志”。她经常教育女儿说:“贫困固然不方便,但过富也不一定是好事。我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谋求生活。”

比尔·盖茨:比尔·盖茨出生于律师和教师之家,他的父母非常注意盖茨早期的智力开发和培养。盖茨三四岁时,母亲外出总是把盖茨带在身边。当她在学校里向学生讲解西雅图的历史和博物馆的情况时,盖茨总是坐在全班最前面,尽管盖茨是个好动的孩子,但在教室里他表现得比其他学生还要专注、认真。盖茨从小酷爱读书,尽管他是个儿童,但他喜爱读成人的书。在自己的家里,他可以随意翻阅父母的藏书。

梁启超:梁启超,戊戌维新运动的领袖之一,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他的后代,个个成绩斐然。他有9个子女,其中3人是院士,被誉为“一门三院士”。梁家后人在各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与梁启超的教育和指导有着直接关系。梁启超和子女的相处模式以及教育子女的方法,即便在今天来看也是超前的。梁启超从1923年起到1929年去世,始终坚持给在海外的5个子女写信,帮助他们确定学习方向,指导他们做学问,同时又充分尊重孩子们自己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