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干部之家
  1. 首页
  2. 专题
  3. 本期话题
  4. 所有评论:向“空巢”危机宣战

所有评论:向“空巢”危机宣战

数海之舟
数海之舟 评论于
中国老龄化  应该重视~!
省经信委甲继祯
省经信委甲继祯 评论于
我虽只和老伴坚守老巢,但尚能基本自理,孩子们也常隔三差五的来家看看,现在还没有什么失落感。随着岁月流逝,年龄增长,过几年没有孩子们的照顾可能就不行了。社会发展很快,老龄化问题已摆上台面。亟盼党和政府出台解决老年人安度晚年的政策和办法。
土地
土地 评论于
无论有无“空巢”问题的老人,大致分为自理和不自理两个阶段。自理时,有条件的,可去老年活动中心学学书画;逛逛公园;上上网等;以延缓自理期。但是,如何延长自理阶段非常重要!有的小区离活动中心和公园太远,行走不便,一星期只能去个一,两次,遇上天气不好,更是奢望。如果每个小区或邻近小区建一个活动场所,无论刮风下雨,大家都能在一起说说笑笑,谈谈唱唱,写写画画,岂不延缓衰老?最大程度的延缓自理期。但是,实在不能自理了,孩子在身边的由孩子赡养,或去养老院,请保母等,毕竟这段时间是少数。
张继利
张继利 评论于
国家应该改革养老体制,建立设备、管理完善的养老机构.目前我国应采取孩子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办法为好。条件好的家庭,孩子在身边的靠孩子照料,孩子不在身边在外工作的可汇钱雇保姆养老的。条件差的家庭,社会可酌情予以补助或安排在养老院。
纪慎言
纪慎言 评论于
首先我不同意“空巢老人”的提法,有老人在家怎么叫“空巢”呢?准确的叫法应该是“守巢老人”。我们老家把自己在家呆着的老人叫“守老窑”或“把老窑”。然后,我很可怜这些“守老窑”的老人。谁不愿意有子女在脸前守着?可是为了孩子的前程,也为了自己的生活有着落,他们不得不自守老巢。再然后,我觉得那个“老人死了无人知道”的新闻,之所以成为新闻是因为这样的情况仅只是个例。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办法。当然如果有社会、社区的关照可能会更好一些,但是不能把希望和责任一同推给别人。自己的老人自己养,这在中国既符合国情又符合伦理。我们老两口也是正宗的“守老窑”者,而且每周5个工作日还要为第三代(两个孙子)做中午饭。儿子们只有过年过节和星期六才来“啃”我们。毛主席为南泥湾大生产题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我们“守巢老人”首先要“养好身体,快乐自己”,然后才是“天伦之乐,牵挂儿女”。
巡山虎
巡山虎 评论于
平时孩孑不在身边,周六、周日必然回来,可谓“是半空巢”。现在身体好,无须他们照顾,自己把生话安排的井然有序,也无寂寞可言。但总有一天需要有人照顾,这样的人随着老年社会的到来,将是一个社会大问题,因此要引起注意。现在养老院的条件很不理想,护工水平太低,都需改进提高。
lsxslj
lsxslj 评论于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要大力宏扬。
仙公山人
仙公山人 评论于
既然“空巢老人”是城市化进程中越来越明显的现象,就是发展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就要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
       过去,老婆孩子热炕头,几代同堂大家庭,养老主要靠家庭。现在,城市化程度越来越高,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加上独生子女家庭成员年纪越来越大,不仅是“空巢老人”问题,养老也已经成为社会问题。所以,养老方式也应该与时俱进,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家庭的、政府的、社会的,多管齐下,参与养老,发展养老事业。
       必须看到,解决“空巢老人”问题,发展养老事业,不是一日之功。现在,已经有了许多很好的做法,政府也出台了许多政策,重要的是,应进一步重视起来,要有紧迫感,继续总结经验,认真研究办法,抓好实施,做到抓紧抓实,善做善成,以收久久为功之效。
贯之
贯之 评论于
有病或有要事,需要帮助是难免的。这时若求助无门,就惨了。社会应建立响应机制。
陈国领
陈国领 评论于
社会发展进步,大家庭族群式的居住环境解体。空巢是不可避免的。养老靠儿女不行了,靠国家,靠社会也不能完全解决。只能是靠自己!改变观念,适应现实。在家要搞好邻里关系,互助养老。跟儿女要适应于晚辈共同生活。
第一页<23456>
发表评论

2025 © 《老干部之家》杂志社   鲁ICP备2023044249号

电脑版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