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评论:让受欺负的孩子“以牙还牙”,对吗? 14师1牧场崔玲玲 评论于 2018-05-28 13:46 这样的做法不利于孩子的发展 情义2011 评论于 2017-07-18 09:51 孩子们在一起玩耍,出现一些磕磕碰碰的事情是难免的。碰到这样的问题,作为双方家长都应当理智对待,不能护短,对有过错一方的孩子进行适当的批评教育是应该的。以牙还牙容易激化矛盾,如果说一方孩子把另一方孩子打伤了,难道受了伤的也要把另一方打伤吗?。在孩子之间发生矛盾问题上如何处理,体现了做家长的素质和智慧。 侯从礼 评论于 2017-07-17 16:44 不问青红皂白,以牙还牙,以血还血的做法,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yeynsn 评论于 2017-07-17 09:28 幼儿园孩子错了可让教师教育,不能叫孩子还手。这样对孩孑是误导! 济宁技师院退休 评论于 2017-07-06 18:56 教育自己的孩子守规矩,不能动手打人,但若受了欺负,挨了别的孩子的打,此时让孩子“以牙还牙”没有错。毕竟都是小孩子,若长期受欺负,岂不长歪了?“以牙还牙”对无故欺负别人者,也是一种教育,对他有好处。(李) 九霄云 评论于 2017-07-05 14:41 我把第一次的遭遇复制过来,请看当时我写的日志《遭遇蛮童》,当时外孙还不到两岁。 宝宝这几天食欲不振,我和女儿带他去医院。 他一边手持奶瓶喝水,一边拉着我的手往候诊大厅里走。突然,迎面走来一个月龄和他差不多的小男孩,劈手就夺宝宝的奶瓶。这突如其来的遭遇,让宝宝一下愣住了,奶瓶也掉在了地上。如果是吃的或者是玩的,我会说“让给小弟弟。”(比宝宝矮点,暂且叫他弟弟吧),可那是宝宝的餐具,我真的什么都不好说,便弯腰去拾地上的奶瓶。不想,奶瓶还没有拾起来,那个小男孩便“啪”一个耳光正打在宝宝的小脸上。宝宝哪有这样的经历啊,他抬头看了我一眼,便扑在我身上“哇”的一声大哭起来。我对那小男孩说:“你怎么打人啊?打人是不好的。”他的爸爸只说了一句“不能打小哥哥”就要带孩子走。我对着那男孩说,你该说声“对不起”。宝宝不懂其意,哭着说了声“对不起”(就算替那父子俩说的吧)。我对宝宝说“是他该说对不起,如果他说了,你可以说没关系”,宝宝又哭着说了“没关系”。可怜的孩子,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呢。 第二次被打是因为外孙骑了身旁放着的童车,小主人看到以后,跑过来就抓外孙的脸,家长在后面跟着竟然听之任之。外孙哇哇大哭,张开双手向我求助。 九霄云 评论于 2017-07-05 14:31 我带外孙的时候,经历过孩子被打,并写下了这两次被打的文章,《遭遇蛮童》和《第二次遭遇童》。通过这两次无端被打,我开始质疑和改变我教育孩子的方式。不能老教育孩子谦让、忍受和宽容,特别是男孩子,要教会他说“不!”,不能一遇外来侵袭就向别人求助。要教他在遭遇不公的时候学会“还手”,也就是人们都熟知的“该出手时就出手”。从小就让他有这种本能,长大以后才能免遭欺侮和屈辱,以此来历练他成人以后的人格魅力。 zhouqm 评论于 2017-07-02 18:36 孩子的事最好由孩子自己来解决,家长参与进去不但于事无补,很可能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laoxian19531120 评论于 2017-06-30 09:11 还是先来说说上面的“支持”、“无所谓”和“点赞”吧,怎么选?我犹豫了半天也没办法点下任何一个:支持,是支持“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么?无所谓,是对此现象“无所谓”视而不见、熟若罔闻么?点赞,“点赞”的标题还是内容(文章内容是个多项选择)?这个设计有问题呀。 我是坚决反对“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小孩子之间经常会出现相互“打闹”或者互为被“欺负”的,家长如此示范给孩子,只能无意间助长孩子们的暴力倾向,没任何好处。这样的家长教育不出好的孩子! 于柏荣 评论于 2017-06-30 07:51 家长怕自己孩子吃亏,可以理解,但不应教孩子采取“以牙还牙”的暴力方式,遇到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时,如果是在学校里,最好通过老师来解决。如果不是发生在学校,家长最好先和孩子沟通,了解事情的真相。如果矛盾的主因是自己的孩子,应该主动向同学道歉;如果矛盾的主因不是自己的孩子,可以和对方的家长沟通。
情义2011 评论于 2017-07-18 09:51 孩子们在一起玩耍,出现一些磕磕碰碰的事情是难免的。碰到这样的问题,作为双方家长都应当理智对待,不能护短,对有过错一方的孩子进行适当的批评教育是应该的。以牙还牙容易激化矛盾,如果说一方孩子把另一方孩子打伤了,难道受了伤的也要把另一方打伤吗?。在孩子之间发生矛盾问题上如何处理,体现了做家长的素质和智慧。
济宁技师院退休 评论于 2017-07-06 18:56 教育自己的孩子守规矩,不能动手打人,但若受了欺负,挨了别的孩子的打,此时让孩子“以牙还牙”没有错。毕竟都是小孩子,若长期受欺负,岂不长歪了?“以牙还牙”对无故欺负别人者,也是一种教育,对他有好处。(李)
九霄云 评论于 2017-07-05 14:41 我把第一次的遭遇复制过来,请看当时我写的日志《遭遇蛮童》,当时外孙还不到两岁。 宝宝这几天食欲不振,我和女儿带他去医院。 他一边手持奶瓶喝水,一边拉着我的手往候诊大厅里走。突然,迎面走来一个月龄和他差不多的小男孩,劈手就夺宝宝的奶瓶。这突如其来的遭遇,让宝宝一下愣住了,奶瓶也掉在了地上。如果是吃的或者是玩的,我会说“让给小弟弟。”(比宝宝矮点,暂且叫他弟弟吧),可那是宝宝的餐具,我真的什么都不好说,便弯腰去拾地上的奶瓶。不想,奶瓶还没有拾起来,那个小男孩便“啪”一个耳光正打在宝宝的小脸上。宝宝哪有这样的经历啊,他抬头看了我一眼,便扑在我身上“哇”的一声大哭起来。我对那小男孩说:“你怎么打人啊?打人是不好的。”他的爸爸只说了一句“不能打小哥哥”就要带孩子走。我对着那男孩说,你该说声“对不起”。宝宝不懂其意,哭着说了声“对不起”(就算替那父子俩说的吧)。我对宝宝说“是他该说对不起,如果他说了,你可以说没关系”,宝宝又哭着说了“没关系”。可怜的孩子,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呢。 第二次被打是因为外孙骑了身旁放着的童车,小主人看到以后,跑过来就抓外孙的脸,家长在后面跟着竟然听之任之。外孙哇哇大哭,张开双手向我求助。
九霄云 评论于 2017-07-05 14:31 我带外孙的时候,经历过孩子被打,并写下了这两次被打的文章,《遭遇蛮童》和《第二次遭遇童》。通过这两次无端被打,我开始质疑和改变我教育孩子的方式。不能老教育孩子谦让、忍受和宽容,特别是男孩子,要教会他说“不!”,不能一遇外来侵袭就向别人求助。要教他在遭遇不公的时候学会“还手”,也就是人们都熟知的“该出手时就出手”。从小就让他有这种本能,长大以后才能免遭欺侮和屈辱,以此来历练他成人以后的人格魅力。
laoxian19531120 评论于 2017-06-30 09:11 还是先来说说上面的“支持”、“无所谓”和“点赞”吧,怎么选?我犹豫了半天也没办法点下任何一个:支持,是支持“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么?无所谓,是对此现象“无所谓”视而不见、熟若罔闻么?点赞,“点赞”的标题还是内容(文章内容是个多项选择)?这个设计有问题呀。 我是坚决反对“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小孩子之间经常会出现相互“打闹”或者互为被“欺负”的,家长如此示范给孩子,只能无意间助长孩子们的暴力倾向,没任何好处。这样的家长教育不出好的孩子!
于柏荣 评论于 2017-06-30 07:51 家长怕自己孩子吃亏,可以理解,但不应教孩子采取“以牙还牙”的暴力方式,遇到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时,如果是在学校里,最好通过老师来解决。如果不是发生在学校,家长最好先和孩子沟通,了解事情的真相。如果矛盾的主因是自己的孩子,应该主动向同学道歉;如果矛盾的主因不是自己的孩子,可以和对方的家长沟通。
宝宝这几天食欲不振,我和女儿带他去医院。
他一边手持奶瓶喝水,一边拉着我的手往候诊大厅里走。突然,迎面走来一个月龄和他差不多的小男孩,劈手就夺宝宝的奶瓶。这突如其来的遭遇,让宝宝一下愣住了,奶瓶也掉在了地上。如果是吃的或者是玩的,我会说“让给小弟弟。”(比宝宝矮点,暂且叫他弟弟吧),可那是宝宝的餐具,我真的什么都不好说,便弯腰去拾地上的奶瓶。不想,奶瓶还没有拾起来,那个小男孩便“啪”一个耳光正打在宝宝的小脸上。宝宝哪有这样的经历啊,他抬头看了我一眼,便扑在我身上“哇”的一声大哭起来。我对那小男孩说:“你怎么打人啊?打人是不好的。”他的爸爸只说了一句“不能打小哥哥”就要带孩子走。我对着那男孩说,你该说声“对不起”。宝宝不懂其意,哭着说了声“对不起”(就算替那父子俩说的吧)。我对宝宝说“是他该说对不起,如果他说了,你可以说没关系”,宝宝又哭着说了“没关系”。可怜的孩子,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呢。
第二次被打是因为外孙骑了身旁放着的童车,小主人看到以后,跑过来就抓外孙的脸,家长在后面跟着竟然听之任之。外孙哇哇大哭,张开双手向我求助。
我是坚决反对“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小孩子之间经常会出现相互“打闹”或者互为被“欺负”的,家长如此示范给孩子,只能无意间助长孩子们的暴力倾向,没任何好处。这样的家长教育不出好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