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评论:“不常回家看父母违法”,你怎么看?(身边话题第54期) 桃园愤青 评论于 2013-07-06 21:04 我觉得常回家看看,是弘扬的一种精神赡养父母 的理念。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可以做得到。现在,通行的标准是节假日是都要回家的啊!人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人到老年,毛病就是多。多日不见,心里就想。在家住日子多了就烦。父母年龄大了,子女回家不能当甩手掌柜,做饭洗碗,要多干点。 平日不能回家,打个电话,父母也会惊喜好一阵子的。经常联络,父母才不会有失落感,精神上才会得到安慰。 对有些特殊人群,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自古道:“忠孝难两全!”对此,父母也的是会理解的,不能回家是重任在身啊! 不回家子女问心无愧,父母宽容理解,这样才会家和万事兴,这样才是孝行天下兴新风。 王振慧 评论于 2013-07-06 11:51 其实,写入法律也好、不写入法律也好,常回家看看,是一种美德和孝道的体现。工作忙与闲,不是不会见看看父母的理由,遇到工作忙,可以间隔时间长一些回家,工作不那么忙了,可以多回家一些。我相信,老人也是理解的。愿天下人都把父母当个“宝”。 侯从礼 评论于 2013-07-05 22:12 常回家看看,是传承孝道的一种提倡和做法。作为子女理应经常回家看望一下空巢父母,帮助父母解决一些生活中的不便。孝顺父母,尊重老人,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人人都应继承。当然,做父母的也不都是老糊涂,也会体谅儿女的某些做法。毕竟儿女都年轻,正是开创事业的时候,即便做的稍微差池一点,只要不是太过分,也是无可厚非的。 省经信委甲继祯 评论于 2013-07-05 15:44 尊老敬老是我国的传统孝道文化。子女关心、孝顺、善待老人是社会传统美德的体现。“常回家看看”入法,只能是孝心文化的张扬,是在法律层面的善意倡导,仍属道德范畴。对无故不常回家看望老人的子女,只可予以道德谴责,绝不可依法制裁。那些恶意、残酷虐待老人的子女,严重违反了刑法,对其决不可姑息,才应依法严判治罪。违背道德与违反法律应有严格区别,绝不能混淆。处理不当,将会严重损伤老人与子女的亲情。 徐广沛 评论于 2013-07-05 11:56 自相残杀 ,伤害亲情。 枫树 评论于 2013-07-05 10:35 劲草老师说的对 济宁劲草 评论于 2013-07-05 10:23 赡养善待老人增阳寿,反之即命短。这是个颠簸不破的真理。
桃园愤青 评论于 2013-07-06 21:04 我觉得常回家看看,是弘扬的一种精神赡养父母 的理念。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可以做得到。现在,通行的标准是节假日是都要回家的啊!人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人到老年,毛病就是多。多日不见,心里就想。在家住日子多了就烦。父母年龄大了,子女回家不能当甩手掌柜,做饭洗碗,要多干点。 平日不能回家,打个电话,父母也会惊喜好一阵子的。经常联络,父母才不会有失落感,精神上才会得到安慰。 对有些特殊人群,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自古道:“忠孝难两全!”对此,父母也的是会理解的,不能回家是重任在身啊! 不回家子女问心无愧,父母宽容理解,这样才会家和万事兴,这样才是孝行天下兴新风。
王振慧 评论于 2013-07-06 11:51 其实,写入法律也好、不写入法律也好,常回家看看,是一种美德和孝道的体现。工作忙与闲,不是不会见看看父母的理由,遇到工作忙,可以间隔时间长一些回家,工作不那么忙了,可以多回家一些。我相信,老人也是理解的。愿天下人都把父母当个“宝”。
侯从礼 评论于 2013-07-05 22:12 常回家看看,是传承孝道的一种提倡和做法。作为子女理应经常回家看望一下空巢父母,帮助父母解决一些生活中的不便。孝顺父母,尊重老人,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人人都应继承。当然,做父母的也不都是老糊涂,也会体谅儿女的某些做法。毕竟儿女都年轻,正是开创事业的时候,即便做的稍微差池一点,只要不是太过分,也是无可厚非的。
省经信委甲继祯 评论于 2013-07-05 15:44 尊老敬老是我国的传统孝道文化。子女关心、孝顺、善待老人是社会传统美德的体现。“常回家看看”入法,只能是孝心文化的张扬,是在法律层面的善意倡导,仍属道德范畴。对无故不常回家看望老人的子女,只可予以道德谴责,绝不可依法制裁。那些恶意、残酷虐待老人的子女,严重违反了刑法,对其决不可姑息,才应依法严判治罪。违背道德与违反法律应有严格区别,绝不能混淆。处理不当,将会严重损伤老人与子女的亲情。
人到老年,毛病就是多。多日不见,心里就想。在家住日子多了就烦。父母年龄大了,子女回家不能当甩手掌柜,做饭洗碗,要多干点。
平日不能回家,打个电话,父母也会惊喜好一阵子的。经常联络,父母才不会有失落感,精神上才会得到安慰。
对有些特殊人群,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自古道:“忠孝难两全!”对此,父母也的是会理解的,不能回家是重任在身啊!
不回家子女问心无愧,父母宽容理解,这样才会家和万事兴,这样才是孝行天下兴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