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评论:我和《家》刊那些事儿 z.h.quan 评论于 2021-10-18 16:17 约稿:我和《家》刊那些事儿 夕阳路上,《家》刊与我相伴 60周岁那年,我办理了离休手续,开始了“自由的”新生活。我有了时间参加各项老年活动,有了时间阅读众多的书报刊物。离休以后,上面立即为我配发了一份《老干部之家》杂志,至今已经28年,从未间断。 《家》刊到手,引起我的极大兴趣。读书看报本就是我的爱好之一,当时自订和配发的报纸杂志共7份,《家》刊是我最喜爱的一份。《家》刊面向全国但突出山东特点,和我的共同语言比较多。《家》刊突出老年人的事,都是我们老年人自己的事。《家》刊有很多老兵的事,我曾经是个老兵,回顾军旅历程,不忘光荣传统。《家》刊贴近生活,说的都是“家”人最关心的事。国家大事,生活小事,丰富多彩,非常贴心。阅读《家》刊,能够长知识;阅读《家》刊,感觉温馨和亲切。 多年来,除自己坚持认真阅读《家》刊外,我还向3位身在外地的山东籍老战友推荐。老伴退休后也获赠一份《家》刊,我们留阅一份,把另一份赠送给老战友,让他们分享家乡发展的喜讯。后来为使老战友更好的阅读《家》刊,我自费又增订了2份送给他们。我积极参与《家》刊发起的各种活动,为希望小学捐款,购买推荐读物,为《家》刊投稿,与《家 ... 桃园愤青 评论于 2021-10-10 09:40 我自觉这是一篇含金量比较高的文章。 和《老干部之家》的编辑的交往多了,提高了写作水平,开阔了视野,我的胆子大了起来。我把目标瞄准了《齐鲁晚报》、山东的《老年教育》和《山东老年》,这三家报刊偶尔也发表我几篇文章。更多的文章是发表在《威海晚报》、《威海记忆》和《荣成时讯》上。10年下来发表的大大小小的文章约300多篇,粗略计算大概有40多万字吧。我还耗费10年的时间,与朋友合作编写了近20万字的《㘫上岳家村志》。 我是2007年退休的,退休时我患有糖尿病、甲减、心脏病等多种疾病,整天身困体乏,萎靡不振。我迷上了写作后,没有心思老想病,身体反而健康了许多。见到了我的写作成绩,同事羡慕地说您写作把病写没了;领导夸奖我说是老有所为。追溯源头,我还得感谢《老干部之家》,是在她的的鼓励和支持下,才圆了写作之梦的,从而找到了自己快乐的平台。 桃园愤青 评论于 2021-10-10 09:37 《家》刊圆了我的写作梦 邹积强 2011年初,登录《老干部之家》网站之后,在家网上写博客和阅读《老干部之家》成了我的主要乐趣。 那时《老干部之家》有个“老夫老妻”栏目,看了家人们讲述自己的爱情故事,我也萌生了写写自己的想法。于是,我就在博客里发日志,住几天就发一个小片段,网友看过之后,提了出修改意见。根据大家的提议,我做了认真地修改,把所写的片段连成一篇,取名《“晾晒”我妻》,投稿《老干部之家》。想不到,2011年11期《老干部之家》竟然刊登了我的这篇文章。 上小学的时候,我就喜欢写作,后来,我就异想天开,要成为作家。我写了不少稿件投给报刊,全是泥牛入海无消息。我觉得自己不是那块料,于是,就懈怠下来了。 捧着这期刊物,我欢欣若狂。《老干部之家》发表了我这么长的文章,就是对我写作水平的认可,燃气我写作的希望。于是,我勤奋写作。自此,《老干部之家》和《老干部之家》(健康版)发表了我多篇文章,有几指宽的豆腐块,也有一页、两页的长篇文章,这些文章有的是我主动投稿,有的是编辑个别约稿。这其中我最得意的一篇文章是2017年第3期《老干部之家》史海栏目发表了我的长篇报道《中国第一代飞行员是这样练成的》。我 ... wmchang 评论于 2021-10-09 17:21 约稿: “老干部之家”月刊已过二十八二个春秋。从一开始,“家刊”领导班子,就伙同全体职工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为出发点。办好家刊的同时,加强自身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业务修养,道德修行。为弘扬社会主义的正能量,传递祖国的红色基因,引导广大老同志,在前进征途上,不落伍,不掉队,个个不辞劳苦地工作者。我单位退离休党支部,在县老干局的的引领推荐下,从家刊诞生之日起,单位的退离休支部的每人就订到“家刊”,人手一册。我退休后,组织关系转到县榆山街道办事处离退休支部。当“家刊”到手中,鲜活的版面抓住了我的眼球,让我多看不烦,几乎一口气读完。栏目多样,内容丰厚,版面灵活。数次翻看不仅不烦,反而看出新意,悟到多层次正能量的道理。二十多年来,过期的“家刊”也不弃不舍,有空就复看上几页,并看得津津有味。爱上了“家刊”,也想给“家刊”献上一言片语,于是申请加入了该刊通讯员队伍,稿件写了些,因水平不高,视觉欠缺,用稿率不值一提,自己有待努力。 “家刊”历届班子、总编与编辑,是很辛苦的。为避免文稿的瑕疵,放下身段,扑下身子去采访,去编辑。吃过的苦头,我们读者是难以感受的。特别是为引领爱国爱党的正能量,传导红色基因,使我深为感动。“家刊”全员干部职工,在山东老战士纪念广场建设,山东兵网,家网的创办上付出了、还继续付出着心血,这是每个人应该感谢永记的。也热盼“家刊”再上一层楼。 桃园愤青 评论于 2021-10-08 09:46 在游览的间隙里,我向她请教了一些诗词方面的知识,她一一作答,受益匪浅。她毕竟是上了年纪,第三天游览成山头时,她有些倦意了,行动不是那么麻利了。我说您要多加注意呢。她说身上病多了就不当回事了,就不把它当成病了。到了景点,她立刻活泼了起来。天尽头有秦始皇巡游的马车青铜雕塑。张老师竟然然爬上了高大的铜马,照了一副很神气的照片。她带病乐活,带病工作,她是我学习的榜样。 人生何处不相逢,重逢不知是何年?至今我还怀念那次采风结识的家人们。 桃园愤青 评论于 2021-10-08 09:45 我原以为,《老干部之家》的编辑,坐在办公室里编辑稿件很清闲。这次采风,我看到了他们很辛苦的一面。除了编辑稿件,他们还得组织许多社会活动,要在全国四处奔波,很是劳累。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自我接触《家》网《家》刊以来,编辑换过好几茬了。编辑过我文章的,有好几个调走了。但是,《家》刊和《家》网的风格和宗旨始终没有变。《家》刊的编辑为我们这些老者营造了幸福的乐园,为我们创造了无限的欢乐 这次采风活动中,我见到了张国贤老师,很是高兴。 我在《家》网上结识了张国贤老师。张国贤老师是癌病患者,做过多次手术。她在战胜疾病的同时,还在《家》诗词协会里任职,济南师范《校友通讯》里任职。病中,她做了许多公益性的工作,出版了好几本书。 我查出糖尿病后,情绪极其低落。张老师的事迹引起了我很大的震动,她成为我心中的偶像,我少了沮丧和惧怕,坦然面对病情。 和张老师见面那天,她满面春风,精神焕发,看样子也就是50上下,不像是古稀之人,更看不出她是身患重病的人。 她参加过山东省作家协会在威海举办的研讨班,威海的景点她都看过。张老师告诉我,这次是陪老伴到威海寻开心来了。她们夫妻坐到一起的时候,我按动了相机快 ... 桃园愤青 评论于 2021-10-08 09:42 约稿:我和《家》刊那些事—— 一次难忘的诗词采风 邹积强 2016 年5月底,《老干部之家》诗词学会,在家网上发出了要组团到威海采风的消息。家人来到威海家门口了,我不能失去与家人团聚机会,虽然,我不是诗词学会的会员,我也报名参加了这次活动。采风只有三天的时间,事情过去也5个年头了,可是,那些快乐幸福的场景,时常浮现在面前。 采风期间,最使我感动的是带队王平编辑。她很年轻,像个刚毕业的大学生。采风的会员共28人(包括我),年轻的也是古稀之人,有的进入耄耋之年,每到到一个景点,车刚停下来,大家就像孩子一般,忙着拍照。到了成山头,几个年龄大的老哥老姐竟然顺着很陡的栈道下到大海边拍和大海。王平编辑不停地叮咛大家注意安全。三天里,她跑前跑后,照顾大家的安全,还帮着会员们提东西,搀扶腰痛腿痛的老人们上下车。三天来,这28个数,她不知数了多少遍,要清点人数啊!她笑着说:“这几天,我干着一年级小学生的活儿,老是数数。” 那些激动人心的场景,使想起了童年做过的游戏——叼小鸡。王平编辑就是保护小鸡的扮演者。这次采风旅游,她是领队,也她是我们的保护者。 ... 苍郁松柏 评论于 2021-10-07 21:40 我和家刊的不解之缘 我从1994年初开始,就与《家》刊结下不解之缘。 2001年退休后,我连续做了十多年自己爱好的荐稿事,《家》刊更成了我必读期刊。《家》刊的一篇《全国唯一的一座解放军庙》,读后让我倍受感动教育,为此,2012年底到2018年之间,先后三次到解放军庙实地瞻仰祭奠我同一个军的牺牲战友,每次去,把进一步了解到的烈士们和曾阿婆不忘解放军救命之恩的事迹充实进博文中,发在新浪博客等网站,获得了好评。 五年前,省委组织部、老干部局举办的“学习老党员精神”征文活动中,我提交的三篇征文,有两篇被刊登在“家”网专题栏目,使我很受鼓舞,于是2016年底我申请注册了“家”网,在积极参与“老干部之家”家人和博客栏目组举办的活动中。也有几篇博文被《家》刊刊用。更为主要的是,结识了很多老年朋友,尤其是纪慎言老师,对我的热情指导帮助没齿难忘,更为高兴和珍惜的事,先后和孙如彬、罗圣和、姜奇侠老师、高姗姗编辑,在不同时间见面交流并合影留念。我们单位老干部歌舞队能参与《家》刊“家”人活动,与姜奇侠的热心指导也分不开。。 《家》刊引领我走进“家”网以来,2018—2020年度,部老干部局连续三年评为我“优秀正能量宣传员”的同时, ... 桃园愤青 评论于 2021-10-05 17:23 我的建议被《家》刊 采纳了! 邹积强 我是于2011年3月3日注册登录《家》网的。上家网写博客,阅读《老干部之家》成为我退休生活的主要内容,《家》网和《家》刊成为我获取快乐的家园。 2013年前后,我的稿件多次被《家》刊录取,可是稿费发放不及时,有时候半年也领不到稿费。私下和其他《家》网友交流,他们说也遇到类似情况,都很是无奈。有的同志说,稿件登了就不错了,就不去计较稿费吧。可是,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稿费是应该所得,再说了能够获取《老干部之家》的稿费也是一种荣誉,必须努力争取。于是,我就多次大胆地向《家》刊编辑部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不久,《老干部之家》就很好处理了这一问题,能够按时发放稿费,消除了大家的担忧。 《老干部之家》每期都会出一个题目,要求大家参加讨论。可是,之前有一阶段参加讨论的人并不多。那时,我订阅了《快乐老人报》。《快乐老人报》每期也有讨论话题,参加讨论的人很多也很热闹。他们采取的方法:只要发言被选登,就是一句话也发给稿费。我就把这个办法,推荐给《家》刊编辑部了。我的这个建议,被采纳了。那时,我的发言一旦被《家》刊选中,就会得到几十块钱的稿费,稿费的标准要比《快乐老人报》高 ... 玛丽 评论于 2021-10-03 08:42 好活动,宽泛的主题,能写出很好的征文来,支持!参加!
z.h.quan 评论于 2021-10-18 16:17 约稿:我和《家》刊那些事儿 夕阳路上,《家》刊与我相伴 60周岁那年,我办理了离休手续,开始了“自由的”新生活。我有了时间参加各项老年活动,有了时间阅读众多的书报刊物。离休以后,上面立即为我配发了一份《老干部之家》杂志,至今已经28年,从未间断。 《家》刊到手,引起我的极大兴趣。读书看报本就是我的爱好之一,当时自订和配发的报纸杂志共7份,《家》刊是我最喜爱的一份。《家》刊面向全国但突出山东特点,和我的共同语言比较多。《家》刊突出老年人的事,都是我们老年人自己的事。《家》刊有很多老兵的事,我曾经是个老兵,回顾军旅历程,不忘光荣传统。《家》刊贴近生活,说的都是“家”人最关心的事。国家大事,生活小事,丰富多彩,非常贴心。阅读《家》刊,能够长知识;阅读《家》刊,感觉温馨和亲切。 多年来,除自己坚持认真阅读《家》刊外,我还向3位身在外地的山东籍老战友推荐。老伴退休后也获赠一份《家》刊,我们留阅一份,把另一份赠送给老战友,让他们分享家乡发展的喜讯。后来为使老战友更好的阅读《家》刊,我自费又增订了2份送给他们。我积极参与《家》刊发起的各种活动,为希望小学捐款,购买推荐读物,为《家》刊投稿,与《家 ...
桃园愤青 评论于 2021-10-10 09:40 我自觉这是一篇含金量比较高的文章。 和《老干部之家》的编辑的交往多了,提高了写作水平,开阔了视野,我的胆子大了起来。我把目标瞄准了《齐鲁晚报》、山东的《老年教育》和《山东老年》,这三家报刊偶尔也发表我几篇文章。更多的文章是发表在《威海晚报》、《威海记忆》和《荣成时讯》上。10年下来发表的大大小小的文章约300多篇,粗略计算大概有40多万字吧。我还耗费10年的时间,与朋友合作编写了近20万字的《㘫上岳家村志》。 我是2007年退休的,退休时我患有糖尿病、甲减、心脏病等多种疾病,整天身困体乏,萎靡不振。我迷上了写作后,没有心思老想病,身体反而健康了许多。见到了我的写作成绩,同事羡慕地说您写作把病写没了;领导夸奖我说是老有所为。追溯源头,我还得感谢《老干部之家》,是在她的的鼓励和支持下,才圆了写作之梦的,从而找到了自己快乐的平台。
桃园愤青 评论于 2021-10-10 09:37 《家》刊圆了我的写作梦 邹积强 2011年初,登录《老干部之家》网站之后,在家网上写博客和阅读《老干部之家》成了我的主要乐趣。 那时《老干部之家》有个“老夫老妻”栏目,看了家人们讲述自己的爱情故事,我也萌生了写写自己的想法。于是,我就在博客里发日志,住几天就发一个小片段,网友看过之后,提了出修改意见。根据大家的提议,我做了认真地修改,把所写的片段连成一篇,取名《“晾晒”我妻》,投稿《老干部之家》。想不到,2011年11期《老干部之家》竟然刊登了我的这篇文章。 上小学的时候,我就喜欢写作,后来,我就异想天开,要成为作家。我写了不少稿件投给报刊,全是泥牛入海无消息。我觉得自己不是那块料,于是,就懈怠下来了。 捧着这期刊物,我欢欣若狂。《老干部之家》发表了我这么长的文章,就是对我写作水平的认可,燃气我写作的希望。于是,我勤奋写作。自此,《老干部之家》和《老干部之家》(健康版)发表了我多篇文章,有几指宽的豆腐块,也有一页、两页的长篇文章,这些文章有的是我主动投稿,有的是编辑个别约稿。这其中我最得意的一篇文章是2017年第3期《老干部之家》史海栏目发表了我的长篇报道《中国第一代飞行员是这样练成的》。我 ...
wmchang 评论于 2021-10-09 17:21 约稿: “老干部之家”月刊已过二十八二个春秋。从一开始,“家刊”领导班子,就伙同全体职工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为出发点。办好家刊的同时,加强自身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业务修养,道德修行。为弘扬社会主义的正能量,传递祖国的红色基因,引导广大老同志,在前进征途上,不落伍,不掉队,个个不辞劳苦地工作者。我单位退离休党支部,在县老干局的的引领推荐下,从家刊诞生之日起,单位的退离休支部的每人就订到“家刊”,人手一册。我退休后,组织关系转到县榆山街道办事处离退休支部。当“家刊”到手中,鲜活的版面抓住了我的眼球,让我多看不烦,几乎一口气读完。栏目多样,内容丰厚,版面灵活。数次翻看不仅不烦,反而看出新意,悟到多层次正能量的道理。二十多年来,过期的“家刊”也不弃不舍,有空就复看上几页,并看得津津有味。爱上了“家刊”,也想给“家刊”献上一言片语,于是申请加入了该刊通讯员队伍,稿件写了些,因水平不高,视觉欠缺,用稿率不值一提,自己有待努力。 “家刊”历届班子、总编与编辑,是很辛苦的。为避免文稿的瑕疵,放下身段,扑下身子去采访,去编辑。吃过的苦头,我们读者是难以感受的。特别是为引领爱国爱党的正能量,传导红色基因,使我深为感动。“家刊”全员干部职工,在山东老战士纪念广场建设,山东兵网,家网的创办上付出了、还继续付出着心血,这是每个人应该感谢永记的。也热盼“家刊”再上一层楼。
桃园愤青 评论于 2021-10-08 09:46 在游览的间隙里,我向她请教了一些诗词方面的知识,她一一作答,受益匪浅。她毕竟是上了年纪,第三天游览成山头时,她有些倦意了,行动不是那么麻利了。我说您要多加注意呢。她说身上病多了就不当回事了,就不把它当成病了。到了景点,她立刻活泼了起来。天尽头有秦始皇巡游的马车青铜雕塑。张老师竟然然爬上了高大的铜马,照了一副很神气的照片。她带病乐活,带病工作,她是我学习的榜样。 人生何处不相逢,重逢不知是何年?至今我还怀念那次采风结识的家人们。
桃园愤青 评论于 2021-10-08 09:45 我原以为,《老干部之家》的编辑,坐在办公室里编辑稿件很清闲。这次采风,我看到了他们很辛苦的一面。除了编辑稿件,他们还得组织许多社会活动,要在全国四处奔波,很是劳累。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自我接触《家》网《家》刊以来,编辑换过好几茬了。编辑过我文章的,有好几个调走了。但是,《家》刊和《家》网的风格和宗旨始终没有变。《家》刊的编辑为我们这些老者营造了幸福的乐园,为我们创造了无限的欢乐 这次采风活动中,我见到了张国贤老师,很是高兴。 我在《家》网上结识了张国贤老师。张国贤老师是癌病患者,做过多次手术。她在战胜疾病的同时,还在《家》诗词协会里任职,济南师范《校友通讯》里任职。病中,她做了许多公益性的工作,出版了好几本书。 我查出糖尿病后,情绪极其低落。张老师的事迹引起了我很大的震动,她成为我心中的偶像,我少了沮丧和惧怕,坦然面对病情。 和张老师见面那天,她满面春风,精神焕发,看样子也就是50上下,不像是古稀之人,更看不出她是身患重病的人。 她参加过山东省作家协会在威海举办的研讨班,威海的景点她都看过。张老师告诉我,这次是陪老伴到威海寻开心来了。她们夫妻坐到一起的时候,我按动了相机快 ...
桃园愤青 评论于 2021-10-08 09:42 约稿:我和《家》刊那些事—— 一次难忘的诗词采风 邹积强 2016 年5月底,《老干部之家》诗词学会,在家网上发出了要组团到威海采风的消息。家人来到威海家门口了,我不能失去与家人团聚机会,虽然,我不是诗词学会的会员,我也报名参加了这次活动。采风只有三天的时间,事情过去也5个年头了,可是,那些快乐幸福的场景,时常浮现在面前。 采风期间,最使我感动的是带队王平编辑。她很年轻,像个刚毕业的大学生。采风的会员共28人(包括我),年轻的也是古稀之人,有的进入耄耋之年,每到到一个景点,车刚停下来,大家就像孩子一般,忙着拍照。到了成山头,几个年龄大的老哥老姐竟然顺着很陡的栈道下到大海边拍和大海。王平编辑不停地叮咛大家注意安全。三天里,她跑前跑后,照顾大家的安全,还帮着会员们提东西,搀扶腰痛腿痛的老人们上下车。三天来,这28个数,她不知数了多少遍,要清点人数啊!她笑着说:“这几天,我干着一年级小学生的活儿,老是数数。” 那些激动人心的场景,使想起了童年做过的游戏——叼小鸡。王平编辑就是保护小鸡的扮演者。这次采风旅游,她是领队,也她是我们的保护者。 ...
苍郁松柏 评论于 2021-10-07 21:40 我和家刊的不解之缘 我从1994年初开始,就与《家》刊结下不解之缘。 2001年退休后,我连续做了十多年自己爱好的荐稿事,《家》刊更成了我必读期刊。《家》刊的一篇《全国唯一的一座解放军庙》,读后让我倍受感动教育,为此,2012年底到2018年之间,先后三次到解放军庙实地瞻仰祭奠我同一个军的牺牲战友,每次去,把进一步了解到的烈士们和曾阿婆不忘解放军救命之恩的事迹充实进博文中,发在新浪博客等网站,获得了好评。 五年前,省委组织部、老干部局举办的“学习老党员精神”征文活动中,我提交的三篇征文,有两篇被刊登在“家”网专题栏目,使我很受鼓舞,于是2016年底我申请注册了“家”网,在积极参与“老干部之家”家人和博客栏目组举办的活动中。也有几篇博文被《家》刊刊用。更为主要的是,结识了很多老年朋友,尤其是纪慎言老师,对我的热情指导帮助没齿难忘,更为高兴和珍惜的事,先后和孙如彬、罗圣和、姜奇侠老师、高姗姗编辑,在不同时间见面交流并合影留念。我们单位老干部歌舞队能参与《家》刊“家”人活动,与姜奇侠的热心指导也分不开。。 《家》刊引领我走进“家”网以来,2018—2020年度,部老干部局连续三年评为我“优秀正能量宣传员”的同时, ...
桃园愤青 评论于 2021-10-05 17:23 我的建议被《家》刊 采纳了! 邹积强 我是于2011年3月3日注册登录《家》网的。上家网写博客,阅读《老干部之家》成为我退休生活的主要内容,《家》网和《家》刊成为我获取快乐的家园。 2013年前后,我的稿件多次被《家》刊录取,可是稿费发放不及时,有时候半年也领不到稿费。私下和其他《家》网友交流,他们说也遇到类似情况,都很是无奈。有的同志说,稿件登了就不错了,就不去计较稿费吧。可是,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稿费是应该所得,再说了能够获取《老干部之家》的稿费也是一种荣誉,必须努力争取。于是,我就多次大胆地向《家》刊编辑部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不久,《老干部之家》就很好处理了这一问题,能够按时发放稿费,消除了大家的担忧。 《老干部之家》每期都会出一个题目,要求大家参加讨论。可是,之前有一阶段参加讨论的人并不多。那时,我订阅了《快乐老人报》。《快乐老人报》每期也有讨论话题,参加讨论的人很多也很热闹。他们采取的方法:只要发言被选登,就是一句话也发给稿费。我就把这个办法,推荐给《家》刊编辑部了。我的这个建议,被采纳了。那时,我的发言一旦被《家》刊选中,就会得到几十块钱的稿费,稿费的标准要比《快乐老人报》高 ...
夕阳路上,《家》刊与我相伴
60周岁那年,我办理了离休手续,开始了“自由的”新生活。我有了时间参加各项老年活动,有了时间阅读众多的书报刊物。离休以后,上面立即为我配发了一份《老干部之家》杂志,至今已经28年,从未间断。
《家》刊到手,引起我的极大兴趣。读书看报本就是我的爱好之一,当时自订和配发的报纸杂志共7份,《家》刊是我最喜爱的一份。《家》刊面向全国但突出山东特点,和我的共同语言比较多。《家》刊突出老年人的事,都是我们老年人自己的事。《家》刊有很多老兵的事,我曾经是个老兵,回顾军旅历程,不忘光荣传统。《家》刊贴近生活,说的都是“家”人最关心的事。国家大事,生活小事,丰富多彩,非常贴心。阅读《家》刊,能够长知识;阅读《家》刊,感觉温馨和亲切。
多年来,除自己坚持认真阅读《家》刊外,我还向3位身在外地的山东籍老战友推荐。老伴退休后也获赠一份《家》刊,我们留阅一份,把另一份赠送给老战友,让他们分享家乡发展的喜讯。后来为使老战友更好的阅读《家》刊,我自费又增订了2份送给他们。我积极参与《家》刊发起的各种活动,为希望小学捐款,购买推荐读物,为《家》刊投稿,与《家 ...
和《老干部之家》的编辑的交往多了,提高了写作水平,开阔了视野,我的胆子大了起来。我把目标瞄准了《齐鲁晚报》、山东的《老年教育》和《山东老年》,这三家报刊偶尔也发表我几篇文章。更多的文章是发表在《威海晚报》、《威海记忆》和《荣成时讯》上。10年下来发表的大大小小的文章约300多篇,粗略计算大概有40多万字吧。我还耗费10年的时间,与朋友合作编写了近20万字的《㘫上岳家村志》。
我是2007年退休的,退休时我患有糖尿病、甲减、心脏病等多种疾病,整天身困体乏,萎靡不振。我迷上了写作后,没有心思老想病,身体反而健康了许多。见到了我的写作成绩,同事羡慕地说您写作把病写没了;领导夸奖我说是老有所为。追溯源头,我还得感谢《老干部之家》,是在她的的鼓励和支持下,才圆了写作之梦的,从而找到了自己快乐的平台。
邹积强
2011年初,登录《老干部之家》网站之后,在家网上写博客和阅读《老干部之家》成了我的主要乐趣。
那时《老干部之家》有个“老夫老妻”栏目,看了家人们讲述自己的爱情故事,我也萌生了写写自己的想法。于是,我就在博客里发日志,住几天就发一个小片段,网友看过之后,提了出修改意见。根据大家的提议,我做了认真地修改,把所写的片段连成一篇,取名《“晾晒”我妻》,投稿《老干部之家》。想不到,2011年11期《老干部之家》竟然刊登了我的这篇文章。
上小学的时候,我就喜欢写作,后来,我就异想天开,要成为作家。我写了不少稿件投给报刊,全是泥牛入海无消息。我觉得自己不是那块料,于是,就懈怠下来了。
捧着这期刊物,我欢欣若狂。《老干部之家》发表了我这么长的文章,就是对我写作水平的认可,燃气我写作的希望。于是,我勤奋写作。自此,《老干部之家》和《老干部之家》(健康版)发表了我多篇文章,有几指宽的豆腐块,也有一页、两页的长篇文章,这些文章有的是我主动投稿,有的是编辑个别约稿。这其中我最得意的一篇文章是2017年第3期《老干部之家》史海栏目发表了我的长篇报道《中国第一代飞行员是这样练成的》。我 ...
“老干部之家”月刊已过二十八二个春秋。从一开始,“家刊”领导班子,就伙同全体职工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为出发点。办好家刊的同时,加强自身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业务修养,道德修行。为弘扬社会主义的正能量,传递祖国的红色基因,引导广大老同志,在前进征途上,不落伍,不掉队,个个不辞劳苦地工作者。我单位退离休党支部,在县老干局的的引领推荐下,从家刊诞生之日起,单位的退离休支部的每人就订到“家刊”,人手一册。我退休后,组织关系转到县榆山街道办事处离退休支部。当“家刊”到手中,鲜活的版面抓住了我的眼球,让我多看不烦,几乎一口气读完。栏目多样,内容丰厚,版面灵活。数次翻看不仅不烦,反而看出新意,悟到多层次正能量的道理。二十多年来,过期的“家刊”也不弃不舍,有空就复看上几页,并看得津津有味。爱上了“家刊”,也想给“家刊”献上一言片语,于是申请加入了该刊通讯员队伍,稿件写了些,因水平不高,视觉欠缺,用稿率不值一提,自己有待努力。
“家刊”历届班子、总编与编辑,是很辛苦的。为避免文稿的瑕疵,放下身段,扑下身子去采访,去编辑。吃过的苦头,我们读者是难以感受的。特别是为引领爱国爱党的正能量,传导红色基因,使我深为感动。“家刊”全员干部职工,在山东老战士纪念广场建设,山东兵网,家网的创办上付出了、还继续付出着心血,这是每个人应该感谢永记的。也热盼“家刊”再上一层楼。
人生何处不相逢,重逢不知是何年?至今我还怀念那次采风结识的家人们。
这次采风活动中,我见到了张国贤老师,很是高兴。
我在《家》网上结识了张国贤老师。张国贤老师是癌病患者,做过多次手术。她在战胜疾病的同时,还在《家》诗词协会里任职,济南师范《校友通讯》里任职。病中,她做了许多公益性的工作,出版了好几本书。
我查出糖尿病后,情绪极其低落。张老师的事迹引起了我很大的震动,她成为我心中的偶像,我少了沮丧和惧怕,坦然面对病情。
和张老师见面那天,她满面春风,精神焕发,看样子也就是50上下,不像是古稀之人,更看不出她是身患重病的人。
她参加过山东省作家协会在威海举办的研讨班,威海的景点她都看过。张老师告诉我,这次是陪老伴到威海寻开心来了。她们夫妻坐到一起的时候,我按动了相机快 ...
一次难忘的诗词采风
邹积强
2016 年5月底,《老干部之家》诗词学会,在家网上发出了要组团到威海采风的消息。家人来到威海家门口了,我不能失去与家人团聚机会,虽然,我不是诗词学会的会员,我也报名参加了这次活动。采风只有三天的时间,事情过去也5个年头了,可是,那些快乐幸福的场景,时常浮现在面前。
采风期间,最使我感动的是带队王平编辑。她很年轻,像个刚毕业的大学生。采风的会员共28人(包括我),年轻的也是古稀之人,有的进入耄耋之年,每到到一个景点,车刚停下来,大家就像孩子一般,忙着拍照。到了成山头,几个年龄大的老哥老姐竟然顺着很陡的栈道下到大海边拍和大海。王平编辑不停地叮咛大家注意安全。三天里,她跑前跑后,照顾大家的安全,还帮着会员们提东西,搀扶腰痛腿痛的老人们上下车。三天来,这28个数,她不知数了多少遍,要清点人数啊!她笑着说:“这几天,我干着一年级小学生的活儿,老是数数。”
那些激动人心的场景,使想起了童年做过的游戏——叼小鸡。王平编辑就是保护小鸡的扮演者。这次采风旅游,她是领队,也她是我们的保护者。 ...
我从1994年初开始,就与《家》刊结下不解之缘。
2001年退休后,我连续做了十多年自己爱好的荐稿事,《家》刊更成了我必读期刊。《家》刊的一篇《全国唯一的一座解放军庙》,读后让我倍受感动教育,为此,2012年底到2018年之间,先后三次到解放军庙实地瞻仰祭奠我同一个军的牺牲战友,每次去,把进一步了解到的烈士们和曾阿婆不忘解放军救命之恩的事迹充实进博文中,发在新浪博客等网站,获得了好评。
五年前,省委组织部、老干部局举办的“学习老党员精神”征文活动中,我提交的三篇征文,有两篇被刊登在“家”网专题栏目,使我很受鼓舞,于是2016年底我申请注册了“家”网,在积极参与“老干部之家”家人和博客栏目组举办的活动中。也有几篇博文被《家》刊刊用。更为主要的是,结识了很多老年朋友,尤其是纪慎言老师,对我的热情指导帮助没齿难忘,更为高兴和珍惜的事,先后和孙如彬、罗圣和、姜奇侠老师、高姗姗编辑,在不同时间见面交流并合影留念。我们单位老干部歌舞队能参与《家》刊“家”人活动,与姜奇侠的热心指导也分不开。。
《家》刊引领我走进“家”网以来,2018—2020年度,部老干部局连续三年评为我“优秀正能量宣传员”的同时, ...
邹积强
我是于2011年3月3日注册登录《家》网的。上家网写博客,阅读《老干部之家》成为我退休生活的主要内容,《家》网和《家》刊成为我获取快乐的家园。
2013年前后,我的稿件多次被《家》刊录取,可是稿费发放不及时,有时候半年也领不到稿费。私下和其他《家》网友交流,他们说也遇到类似情况,都很是无奈。有的同志说,稿件登了就不错了,就不去计较稿费吧。可是,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稿费是应该所得,再说了能够获取《老干部之家》的稿费也是一种荣誉,必须努力争取。于是,我就多次大胆地向《家》刊编辑部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不久,《老干部之家》就很好处理了这一问题,能够按时发放稿费,消除了大家的担忧。
《老干部之家》每期都会出一个题目,要求大家参加讨论。可是,之前有一阶段参加讨论的人并不多。那时,我订阅了《快乐老人报》。《快乐老人报》每期也有讨论话题,参加讨论的人很多也很热闹。他们采取的方法:只要发言被选登,就是一句话也发给稿费。我就把这个办法,推荐给《家》刊编辑部了。我的这个建议,被采纳了。那时,我的发言一旦被《家》刊选中,就会得到几十块钱的稿费,稿费的标准要比《快乐老人报》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