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评论:我和《家》刊那些事儿 linzilushan 评论于 2021-10-02 15:37 大力支持。必须的。 蓝色的海洋 评论于 2021-10-01 08:21 (续)最后一天,带队老师和专业老师还专门对我们拍的照片进行了一一点评和讲解,使我学到了不少的专业拍摄知识。可谓是乘兴而去,满载而归。 如今,我还常常打开电脑,观看照片,慢慢回味。一股股幸福感从心底里跃然而出,难以忘怀。我感谢《家刊、家网》给我们这些退休的家人提供了这种吃住行都很好的摄影采风的机会。给了我们愉悦心情、锻炼身体、观景养生、交流感情及摄影技术的良好机会。你们的付出使我们的退休生活和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一刊(双刊)、一网”一片情,“益身益友”益家国。这是我的亲身感受哦。 蓝色的海洋 评论于 2021-10-01 08:19 (续)在带队和导游的引领下,我们很快就分别住进了干净舒适的个人房间。开始了我们摄影采风养生休闲之旅、、、。第二天,我们吃过晚饭结伙出来在度假村周围漫步,仙姑湖边美丽的夕阳映照的赤色水面让我们眼前一亮;猛回头磁山山腰的七层塔在余晖中那壮观辉煌美丽的景色令我们心情振奋。同行的几位老师当场商量,决心利用几天一早一晚的时间,去拍下这两大景观的美好瞬间。我是首次在大自然中看到这些美景的,别提心中有多高兴了,决心克服腰腿痛的困难也要参加。 为了节约时间、提高效率,我们先是利用晚饭后时间,趁着天亮摸好上山的路线并计算好时间,提前约好早上4点起床在度假村大门口集合。几位一直犹豫不决的女同志也不怕天黑坡陡路不好走了,与我们一起顶着天上的星星、深一脚浅一脚的爬上了磁山。可谓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这三、四天的时间里,我们终于拍到了仙姑湖赤霞和磁山高塔及整个小镇下的优美、大气的姿态和景色。在山上我们还迎着初升的彩霞拍下了可贵的合影照,留下了许多美好瞬间,兴奋之情难以言表、、、。 这次我们还先后去了蓬莱阁和位于烟台开发区的海边摄影采风。当地80多岁的“家人”张老师给予了热情的接待并担任导游。最后一天, (未完二)... 蓝色的海洋 评论于 2021-10-01 08:18 《家刊》约稿: 难忘的磁山采风 《家》刊及《家网》的发行与存在,对我来说:收获是全方位的。家双刊我是月月必看,到时就想;“家网”我基本上是天天上,有时一天要上多次,并积极参加摄影、征文、话题讨论等各项活动。特别是我退休在家之后,无论是在党史、历史、交友、理家、健身,还是养生、摄影、国内外新闻等各方面,都从中深受教育,学到了许多知识。可以说是让我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收获和提高。由于限于字数原因,我只能说一件感受比较深、收获比较大的一次活动经历。 2018年9月初期,时至立秋,但济南还是高温不断、烈日炎炎,动动就是汗流夹背、大口喘气。《家刊、家网》应家人们的需求,组织我们参加了一次烟台磁山小镇摄影采风旅游养生于一体的活动。我们一行十几人,在紫苏老师等几位老师的带领下,先乘坐高铁后由度假村大巴车将我们很快接送到了磁山这个名不经转的小镇度假村。一下车我们就感到了这里的气候凉爽宜人。蓝天白云,秋高气爽,清澈的湖水、翠绿的山峦,张开了臂膀迎接我们的到来,我顿感神清似爽,心情大悦。没想到在山东烟台地区竟有如此美好的避暑养生的好地方。(未完一) 蓝色的海洋 评论于 2021-09-30 16:49 请问照片怎么发?老师 潇洒出尘 评论于 2021-09-30 14:08 约稿:我和《家》刊那些事儿 时间飞逝,进入2021年已经快到尾声,不管我们是否留恋不舍,新的一年将要到来。犹记得今年的家网各种命题的征稿,把板块活跃出现新气象。 今日,我和《家》刊那些事儿的征稿,不但题意好,还把我们拉进了这些年《家》刊陪伴的回忆。我经常在济南时收到《家》刊,第一时间打开翻阅,然后会细细品味各中内容。每年在威海度假,到图书室阅读最多的也是《家》刊。就是想借读《家》刊回到家里坐坐的感觉。 我们知道,在纸媒全面衰落的今天,在越来越多的媒体不是在比担当、比责任,而是在求生存的当下,谈情怀是一件比较奢侈的事。但一年365天,我们和“家”人隔山隔水,却始终相互取暖,原因就是那份始终不渝的“为老”情怀。 这些年,每一次《家》刊来信,通知刊登了我的稿件,我高兴的到处显摆。《家》刊来消息选用了我的评论,我更是激动万分,我感到了我的价值所在。《家》刊把我的老照片刊登在刊物上,我受宠若惊感到自豪。“家刊家网”评我为活耀之星授奖表彰。我此时感到无比的光荣。 我也以实际行动把《家》刊精神传递。用著名书法家张炳南先生为我题字【潇洒出尘】为我的网名。我加入了老干部之家网,不断书写正能量的 ... 江洲游子 评论于 2021-09-30 10:28 已经参与! 嘉言懿行 评论于 2021-09-30 09:48 《海阳》和《老党员论坛》等版块发表。到目前为止,累计总查看量为11712人次,回复和评论79人次,发挥了良好的推介、宣传作用。 嘉言懿行 评论于 2021-09-30 09:47 收获与付出等理论相吻合。 为此,特向广大家人发起“感恩家网,订阅家刊”倡议,希望得到各位网友的支持和响应。建议原来订阅《家》刊的网友,新的一年继续订阅。原来没有订阅的网友,成为2017年新的订户;建议有一定权力或者影响力的网友,通过不同途径和方式,推介宣传《家》网、《家》刊,扩大《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建议广大网友在自己的家庭以及各种聚会社交活动中,现身说法,向亲朋好友介绍《家》网、《家》刊,以不断扩大读者和网友队伍。 为表达对《家》网、《家》刊的热爱,特草撰顺口溜长联一副,聊表寸草感恩之心。上联:感恩家网,搭建广袤无垠平台。众多网友学习交流,提升退休生活品味。博客论坛风格各异,评论回复特色纷呈。家人园地,红叶翰墨,图行天下,诗词雅阁。多彩版块,恩赐精神食粮。服务老干部,播撒三春晖 下联:受益家刊,登载优秀精品文章。广大读者热心互动,尽享阅读写作乐趣。刊首寄语富含哲理,特别策划感人至深。时政史海,人物怡情,乐活新知,情感健康。缤纷栏目,酝酿美味佳肴。共建大家庭,付出寸草心 横批:共享共建,奉献爱心 这篇日志,除发表到《博客》外,还分别在论坛《聊天站点》《家人制联》《海阳》和《老党员论坛》等 ... 嘉言懿行 评论于 2021-09-30 09:45 一副长联感“家”恩 2016年10月,我撰写了日志《倡议:感恩家网 订阅家刊》。文中写道:一年一度的报刊订阅季即将来临,各单位,以及许多公民个人,正在谋划新的一年里订阅报刊的品种、数量等事项,我们广大网友自然更不例外。那么,2017年我们应该订阅哪些报刊,订阅多少呢?我觉得,网友之间爱好、兴趣、经济条件以及生活习惯各有不同,订阅报刊的数量、种类一定是千差万别。但无论如何,《家》刊是不应该落下的。 多年来,在《家》网这个大家庭中,来自天南地北、五湖四海的众多网友,已经形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家》网为我们老年人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学习交流,提升退休生活品质的好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大家坦诚己见,相互学习交流,从而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退休生活,尽情地享受到《家》网、《家》刊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尽情地享受着《家》网、《家》刊给我们提供的精神文化方面的服务。 与此同时,广大家人也深深懂得,《家》网是我们共同的家,一分付出,一分收获。要有收获,就必须有所付出。我们有义务和责任,把这个大家共同的家建设好,为家的繁荣昌盛添砖加瓦。这既符合“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传统文化,也与现代投入与产出、收获与付出等理论 ...
蓝色的海洋 评论于 2021-10-01 08:21 (续)最后一天,带队老师和专业老师还专门对我们拍的照片进行了一一点评和讲解,使我学到了不少的专业拍摄知识。可谓是乘兴而去,满载而归。 如今,我还常常打开电脑,观看照片,慢慢回味。一股股幸福感从心底里跃然而出,难以忘怀。我感谢《家刊、家网》给我们这些退休的家人提供了这种吃住行都很好的摄影采风的机会。给了我们愉悦心情、锻炼身体、观景养生、交流感情及摄影技术的良好机会。你们的付出使我们的退休生活和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一刊(双刊)、一网”一片情,“益身益友”益家国。这是我的亲身感受哦。
蓝色的海洋 评论于 2021-10-01 08:19 (续)在带队和导游的引领下,我们很快就分别住进了干净舒适的个人房间。开始了我们摄影采风养生休闲之旅、、、。第二天,我们吃过晚饭结伙出来在度假村周围漫步,仙姑湖边美丽的夕阳映照的赤色水面让我们眼前一亮;猛回头磁山山腰的七层塔在余晖中那壮观辉煌美丽的景色令我们心情振奋。同行的几位老师当场商量,决心利用几天一早一晚的时间,去拍下这两大景观的美好瞬间。我是首次在大自然中看到这些美景的,别提心中有多高兴了,决心克服腰腿痛的困难也要参加。 为了节约时间、提高效率,我们先是利用晚饭后时间,趁着天亮摸好上山的路线并计算好时间,提前约好早上4点起床在度假村大门口集合。几位一直犹豫不决的女同志也不怕天黑坡陡路不好走了,与我们一起顶着天上的星星、深一脚浅一脚的爬上了磁山。可谓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这三、四天的时间里,我们终于拍到了仙姑湖赤霞和磁山高塔及整个小镇下的优美、大气的姿态和景色。在山上我们还迎着初升的彩霞拍下了可贵的合影照,留下了许多美好瞬间,兴奋之情难以言表、、、。 这次我们还先后去了蓬莱阁和位于烟台开发区的海边摄影采风。当地80多岁的“家人”张老师给予了热情的接待并担任导游。最后一天, (未完二)...
蓝色的海洋 评论于 2021-10-01 08:18 《家刊》约稿: 难忘的磁山采风 《家》刊及《家网》的发行与存在,对我来说:收获是全方位的。家双刊我是月月必看,到时就想;“家网”我基本上是天天上,有时一天要上多次,并积极参加摄影、征文、话题讨论等各项活动。特别是我退休在家之后,无论是在党史、历史、交友、理家、健身,还是养生、摄影、国内外新闻等各方面,都从中深受教育,学到了许多知识。可以说是让我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收获和提高。由于限于字数原因,我只能说一件感受比较深、收获比较大的一次活动经历。 2018年9月初期,时至立秋,但济南还是高温不断、烈日炎炎,动动就是汗流夹背、大口喘气。《家刊、家网》应家人们的需求,组织我们参加了一次烟台磁山小镇摄影采风旅游养生于一体的活动。我们一行十几人,在紫苏老师等几位老师的带领下,先乘坐高铁后由度假村大巴车将我们很快接送到了磁山这个名不经转的小镇度假村。一下车我们就感到了这里的气候凉爽宜人。蓝天白云,秋高气爽,清澈的湖水、翠绿的山峦,张开了臂膀迎接我们的到来,我顿感神清似爽,心情大悦。没想到在山东烟台地区竟有如此美好的避暑养生的好地方。(未完一)
潇洒出尘 评论于 2021-09-30 14:08 约稿:我和《家》刊那些事儿 时间飞逝,进入2021年已经快到尾声,不管我们是否留恋不舍,新的一年将要到来。犹记得今年的家网各种命题的征稿,把板块活跃出现新气象。 今日,我和《家》刊那些事儿的征稿,不但题意好,还把我们拉进了这些年《家》刊陪伴的回忆。我经常在济南时收到《家》刊,第一时间打开翻阅,然后会细细品味各中内容。每年在威海度假,到图书室阅读最多的也是《家》刊。就是想借读《家》刊回到家里坐坐的感觉。 我们知道,在纸媒全面衰落的今天,在越来越多的媒体不是在比担当、比责任,而是在求生存的当下,谈情怀是一件比较奢侈的事。但一年365天,我们和“家”人隔山隔水,却始终相互取暖,原因就是那份始终不渝的“为老”情怀。 这些年,每一次《家》刊来信,通知刊登了我的稿件,我高兴的到处显摆。《家》刊来消息选用了我的评论,我更是激动万分,我感到了我的价值所在。《家》刊把我的老照片刊登在刊物上,我受宠若惊感到自豪。“家刊家网”评我为活耀之星授奖表彰。我此时感到无比的光荣。 我也以实际行动把《家》刊精神传递。用著名书法家张炳南先生为我题字【潇洒出尘】为我的网名。我加入了老干部之家网,不断书写正能量的 ...
嘉言懿行 评论于 2021-09-30 09:47 收获与付出等理论相吻合。 为此,特向广大家人发起“感恩家网,订阅家刊”倡议,希望得到各位网友的支持和响应。建议原来订阅《家》刊的网友,新的一年继续订阅。原来没有订阅的网友,成为2017年新的订户;建议有一定权力或者影响力的网友,通过不同途径和方式,推介宣传《家》网、《家》刊,扩大《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建议广大网友在自己的家庭以及各种聚会社交活动中,现身说法,向亲朋好友介绍《家》网、《家》刊,以不断扩大读者和网友队伍。 为表达对《家》网、《家》刊的热爱,特草撰顺口溜长联一副,聊表寸草感恩之心。上联:感恩家网,搭建广袤无垠平台。众多网友学习交流,提升退休生活品味。博客论坛风格各异,评论回复特色纷呈。家人园地,红叶翰墨,图行天下,诗词雅阁。多彩版块,恩赐精神食粮。服务老干部,播撒三春晖 下联:受益家刊,登载优秀精品文章。广大读者热心互动,尽享阅读写作乐趣。刊首寄语富含哲理,特别策划感人至深。时政史海,人物怡情,乐活新知,情感健康。缤纷栏目,酝酿美味佳肴。共建大家庭,付出寸草心 横批:共享共建,奉献爱心 这篇日志,除发表到《博客》外,还分别在论坛《聊天站点》《家人制联》《海阳》和《老党员论坛》等 ...
嘉言懿行 评论于 2021-09-30 09:45 一副长联感“家”恩 2016年10月,我撰写了日志《倡议:感恩家网 订阅家刊》。文中写道:一年一度的报刊订阅季即将来临,各单位,以及许多公民个人,正在谋划新的一年里订阅报刊的品种、数量等事项,我们广大网友自然更不例外。那么,2017年我们应该订阅哪些报刊,订阅多少呢?我觉得,网友之间爱好、兴趣、经济条件以及生活习惯各有不同,订阅报刊的数量、种类一定是千差万别。但无论如何,《家》刊是不应该落下的。 多年来,在《家》网这个大家庭中,来自天南地北、五湖四海的众多网友,已经形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家》网为我们老年人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学习交流,提升退休生活品质的好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大家坦诚己见,相互学习交流,从而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退休生活,尽情地享受到《家》网、《家》刊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尽情地享受着《家》网、《家》刊给我们提供的精神文化方面的服务。 与此同时,广大家人也深深懂得,《家》网是我们共同的家,一分付出,一分收获。要有收获,就必须有所付出。我们有义务和责任,把这个大家共同的家建设好,为家的繁荣昌盛添砖加瓦。这既符合“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传统文化,也与现代投入与产出、收获与付出等理论 ...
如今,我还常常打开电脑,观看照片,慢慢回味。一股股幸福感从心底里跃然而出,难以忘怀。我感谢《家刊、家网》给我们这些退休的家人提供了这种吃住行都很好的摄影采风的机会。给了我们愉悦心情、锻炼身体、观景养生、交流感情及摄影技术的良好机会。你们的付出使我们的退休生活和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一刊(双刊)、一网”一片情,“益身益友”益家国。这是我的亲身感受哦。
这次我们还先后去了蓬莱阁和位于烟台开发区的海边摄影采风。当地80多岁的“家人”张老师给予了热情的接待并担任导游。最后一天, (未完二)...
难忘的磁山采风
《家》刊及《家网》的发行与存在,对我来说:收获是全方位的。家双刊我是月月必看,到时就想;“家网”我基本上是天天上,有时一天要上多次,并积极参加摄影、征文、话题讨论等各项活动。特别是我退休在家之后,无论是在党史、历史、交友、理家、健身,还是养生、摄影、国内外新闻等各方面,都从中深受教育,学到了许多知识。可以说是让我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收获和提高。由于限于字数原因,我只能说一件感受比较深、收获比较大的一次活动经历。
2018年9月初期,时至立秋,但济南还是高温不断、烈日炎炎,动动就是汗流夹背、大口喘气。《家刊、家网》应家人们的需求,组织我们参加了一次烟台磁山小镇摄影采风旅游养生于一体的活动。我们一行十几人,在紫苏老师等几位老师的带领下,先乘坐高铁后由度假村大巴车将我们很快接送到了磁山这个名不经转的小镇度假村。一下车我们就感到了这里的气候凉爽宜人。蓝天白云,秋高气爽,清澈的湖水、翠绿的山峦,张开了臂膀迎接我们的到来,我顿感神清似爽,心情大悦。没想到在山东烟台地区竟有如此美好的避暑养生的好地方。(未完一)
时间飞逝,进入2021年已经快到尾声,不管我们是否留恋不舍,新的一年将要到来。犹记得今年的家网各种命题的征稿,把板块活跃出现新气象。
今日,我和《家》刊那些事儿的征稿,不但题意好,还把我们拉进了这些年《家》刊陪伴的回忆。我经常在济南时收到《家》刊,第一时间打开翻阅,然后会细细品味各中内容。每年在威海度假,到图书室阅读最多的也是《家》刊。就是想借读《家》刊回到家里坐坐的感觉。
我们知道,在纸媒全面衰落的今天,在越来越多的媒体不是在比担当、比责任,而是在求生存的当下,谈情怀是一件比较奢侈的事。但一年365天,我们和“家”人隔山隔水,却始终相互取暖,原因就是那份始终不渝的“为老”情怀。
这些年,每一次《家》刊来信,通知刊登了我的稿件,我高兴的到处显摆。《家》刊来消息选用了我的评论,我更是激动万分,我感到了我的价值所在。《家》刊把我的老照片刊登在刊物上,我受宠若惊感到自豪。“家刊家网”评我为活耀之星授奖表彰。我此时感到无比的光荣。
我也以实际行动把《家》刊精神传递。用著名书法家张炳南先生为我题字【潇洒出尘】为我的网名。我加入了老干部之家网,不断书写正能量的 ...
为此,特向广大家人发起“感恩家网,订阅家刊”倡议,希望得到各位网友的支持和响应。建议原来订阅《家》刊的网友,新的一年继续订阅。原来没有订阅的网友,成为2017年新的订户;建议有一定权力或者影响力的网友,通过不同途径和方式,推介宣传《家》网、《家》刊,扩大《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建议广大网友在自己的家庭以及各种聚会社交活动中,现身说法,向亲朋好友介绍《家》网、《家》刊,以不断扩大读者和网友队伍。
为表达对《家》网、《家》刊的热爱,特草撰顺口溜长联一副,聊表寸草感恩之心。上联:感恩家网,搭建广袤无垠平台。众多网友学习交流,提升退休生活品味。博客论坛风格各异,评论回复特色纷呈。家人园地,红叶翰墨,图行天下,诗词雅阁。多彩版块,恩赐精神食粮。服务老干部,播撒三春晖
下联:受益家刊,登载优秀精品文章。广大读者热心互动,尽享阅读写作乐趣。刊首寄语富含哲理,特别策划感人至深。时政史海,人物怡情,乐活新知,情感健康。缤纷栏目,酝酿美味佳肴。共建大家庭,付出寸草心
横批:共享共建,奉献爱心
这篇日志,除发表到《博客》外,还分别在论坛《聊天站点》《家人制联》《海阳》和《老党员论坛》等 ...
2016年10月,我撰写了日志《倡议:感恩家网 订阅家刊》。文中写道:一年一度的报刊订阅季即将来临,各单位,以及许多公民个人,正在谋划新的一年里订阅报刊的品种、数量等事项,我们广大网友自然更不例外。那么,2017年我们应该订阅哪些报刊,订阅多少呢?我觉得,网友之间爱好、兴趣、经济条件以及生活习惯各有不同,订阅报刊的数量、种类一定是千差万别。但无论如何,《家》刊是不应该落下的。
多年来,在《家》网这个大家庭中,来自天南地北、五湖四海的众多网友,已经形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家》网为我们老年人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学习交流,提升退休生活品质的好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大家坦诚己见,相互学习交流,从而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退休生活,尽情地享受到《家》网、《家》刊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尽情地享受着《家》网、《家》刊给我们提供的精神文化方面的服务。
与此同时,广大家人也深深懂得,《家》网是我们共同的家,一分付出,一分收获。要有收获,就必须有所付出。我们有义务和责任,把这个大家共同的家建设好,为家的繁荣昌盛添砖加瓦。这既符合“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传统文化,也与现代投入与产出、收获与付出等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