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我对企业改制的几点看法
20世纪90年代,我们国家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企业改制运动,一些国有企业和几乎全部的集体企业,瞬间变为民营企业,一夜之间,大量工人下岗或失业。对这次企业改制,现在网上和民间见仁见智,各有不同说法。我也想发表自己的几点看法,不正之处,欢迎网友老师批评指正。
一、当年的国有或集体企业非改不可。
我们中国人不适合吃大锅饭。“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就是真实的写照。当时的很多工厂,确实是一种“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不否认当年一定有优秀的盈利的企业,但这样的企业需要有一个大公无私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很多企业则是领导贪污受贿,工人偷拿成风。当年有一幅标题为《穷庙富方丈》的漫画,画面是:瘪肚子的方丈进入肥大的庙堂,方丈出来时,庙堂瘪了,方丈的肚子鼓了起来。这样的企业不可能不亏损。这就是说,大锅饭式的企业体制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据说,直到现在,还有一些大型企业,他们还属于垄断行业,应该是只赚不赔,但每年还要出现巨额亏损。这样的企业为什么不进行改革呢?
二、当年的企业改制一定存在问题。
至少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造成国有和集体资产大量流失。改制过程中与腐败问题形影相随。一些企业被贱卖,富了个人,穷了企业。例如,有的官二代,通过权力寻租,低价买入大型企业,再高价转手卖出,一瞬间,亿万富翁腾空出世。这样的先富起来的人群富得也太容易了,只是亏了、苦了国家、集体和广大工人群众。
二是,造成大量工人下岗失业。有这样一个经典故事。一对夫妻双双下岗,他们多次自谋职业都没有成功。家里实在揭不开锅了。丈夫趁夜黑来到附近一家养鸡场,他不敢或不好意思偷人家的鸡,就偷走了一袋鸡饲料。第二天,养鸡老板发现被偷即报警。民警顺着撒落的饲料很容易找到了偷饲料者,进家一看,真正是家徒四壁,一家三口骨瘦如柴。民警什么话也没说,掏出50元钱放在桌子上,含泪说了一句:“给孩子买点吃的吧。”民警走后,丈夫来到超市,买了包饺子的面、肉、菜,外加一包特殊的佐料。一家人吃了最后一顿多日来没有吃过的饱饭……
这当然是一个极端的个例。但是,当年大量的下岗工人中,一定有若干人陷入困境,其中也不乏有人被逼上绝路。
三、当年的工农差距悬殊。
有人说,当年的工人是领导阶级,是国家的主人。工人不但有固定的工资,还享有公费医疗、子女免费上学、分配住房等福利。当年城里的工人确实享受到了这些,他们是幸福的,但却冷落了同样是国家主人的家住农村的农民兄弟。农民的吃饭穿衣都成问题,他们羡慕城里人,每顿饭都有四个菜,而农民常年吃的是三大样:瓜齑、虾酱、大葱。曾经有几年县城在农村招工,有幸成为工人的只有极少数烈属子女和村干部子女。城乡界限泾渭分明,阶层已经严重固化。当年有一位叫梁漱溟的老人为农民说了几句公道话,说工人和农民的生活有“九天九地”之差,结果受到了严厉的批判。
应该感谢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为农民创造了成为城里人、城市白领、工厂工人、个体企业主等机会。
总而言之,当年的企业改制很有必要,但是在改制过程中,由于过于急躁,盲目推进,出现了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应该反思和引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