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我从日照调任菏泽地委副书记。菏泽的干部、群众热情地接纳了我这个初来乍到,情况不熟的沂蒙山人。“咱菏泽人和沂蒙人一样实!”“咱们一起干吧!”就这掏心朴实的话语,给了我信心和勇气。以后七年多的共事,使我从内心深处体会到了这“一样实”“一起干”的含义!今天,我虽然离开菏泽整整10年了,但那里的人和事,一件件一桩桩,还记忆犹新,常在心头萦绕。
记忆中的百姓
记得1997年9月的一天,我陪省里负责同志去成武县检查工作。在回市里的路上,一位在路边卖苹果的50多岁的农民,为了给车让路,把筐子里的苹果撒了一地。见状,我让省里领导车先走,自己停下车,和秘书走到这位农民跟前,说:“对不起,把你的苹果弄撒了。”并递上100元钱作为补偿。但这位农民怎么也不要,并说:“同志,别耽误时间了,你们快上车走吧!”待我们帮助他把苹果都拾进筐子里转身上车时,他还连声说:“谢谢你们啦!”十多年过去了,我至今还不知道这位农民的姓名,但他那宽厚可亲的面容却还一直记着。
1999年1月,在菏泽开展“视觉第一中国行动”的医疗队专家,给北城办事处刘庄村103岁的老人张玉贵做了白内障手术,使这位失明7年的世纪老人重见光明。随后,我和时任副专员的贾风英去她家看望,她年近古稀的儿子李爱江很感动,说:“我母亲1895年出生,历经几个朝代,哪个社会都不如社会主义社会,哪个政党都不如共产党。”这句普通百姓的肺腑之言,这些年来一直鞭策着我在自己的岗位上去为民尽责。
曹县仵楼乡后张楼村民兵连长田永亮,原是沈阳军区某部“雷锋团”的战士。退伍回家乡后,继续发扬雷锋精神,争做“雷锋传人”,在当地做了大量好事,被评为全国十大杰出农民。2000年秋天我和时任地委宣传部长的韩广洁去后张楼村看他,他正在自己的食用菌场里给几十位村民讲授养殖技术,分送菌苗。等他忙完了才和我们交谈如何坚持学雷锋的事,他的一句“雷锋不姓‘穷’,致富为乡亲”的话,至今我还记得。
我在菏泽工作期间,联系点一直是东明县,并将东村寨村作为自己的蹲点村。时间长了,和村里的老百姓就熟了,每年春节过后,我总是抽空去村里转转,每当这时,不在户里吃顿饺子,他们是不让我走的。当我调到省里工作后,这个村的几位农民朋友,还专程跑来济南看我。这就是菏泽的农民,这就是和沂蒙人一样实的菏泽百姓!
记忆中的基层公仆
那是1998年国庆节后的一天,我同地委组织部长王祖和一块去单县蔡堂镇调研基层组织建设情况,在离镇驻地3里处碰到骑自行车下村的镇党委书记许爱峰。当我问他怎么没开车时,和他同行的一位镇干部说镇里还没买车,他们至今还是出门骑自行车,出差挤公共汽车。接着我们一起徒步边往镇驻地走边交谈情况。他们说,这个镇位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是一个地处黄河故道的偏远乡镇。镇党委、政府一班人不图虚名,脚踏实地,一门心思抓经济,连片发展蔬菜大棚,栽下万亩砀山梨,狠抓了增收节支。他们除按月足额发放干部、教师工资外,还村村通了电和电话,修了柏油路,建起了3处新学校和1处敬老院,拿出了34万元为农民办了合作医疗……我听得入神,不知不觉来到了镇政府大院,看到的却还是20多年前盖的旧房子,走进党委书记许爱峰的办公室,眼前也是陈旧过时的办公桌和修补多次的旧沙发。看到我不解的目光,许爱峰诚恳地说:“乡镇财政取之于民,必须用之于民,我们不敢乱花纳税人的一分钱。过几年真的富裕了我们再改善办公条件吧。”
1999年11月上旬,我和省委组织部一名负责同志一起在曹县召开挂职包村干部座谈会,一位包村干部在发言中讲了这样一件事:他们在普连集镇一个村挂职,因村办企业问题处理不当,和群众发生纠纷,群众把他们围了起来,斗殴大有一触即发之势。镇党委书记闫凌同志听说后,马上赶到村里,来到围攻包村干部的一家院子里。他刚进屋,一名干部怕群众围攻书记,就把门关上了。闫凌说:“不要关门,关上门怎么解决问题?”那个干部说:“让群众代表进屋吧。”闫凌说:“不行,为什么怕见他们呢!”随即他站到院子里,和参与围攻的群众讲道理、讲政策,并指着他熟悉的一名群众说:“老张,我说的是不是这个理,你还不相信我吗?”面对闫凌一个多小时的说服教育,群众多次鼓掌,一场纠纷就这样被化解了……我听到这里,闫凌同志那高高的个头,坚毅的面容出现在我的眼前。那次座谈会后,我安排菏泽日报总编张振和同志专题采访了闫凌同志,一篇《闪光的脚印》真实地报道了一位乡镇党委书记的形象。近十年来,这形象一直在激励着我,鼓舞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