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条大路通小康
梁绍章
路是一部史书,记载着人类改善环境的曲折与辉煌;路是一座丰碑,凝聚着决策者和筑路人的艰辛、智慧和希望;路是一道彩虹,引领人们告别贫穷,奔向富裕文明的人间天堂。
第一次见到公路,仿佛进入了梦幻般的童话世界。那是1955年的春天,我来到张(店)、北(镇)路(今205国道)旁,看到那刚刚整修过的路面和两边高高的白杨树,不时隆隆驶过的汽车,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站在路旁,久久不愿离去。公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睱想。
建国初期,象这样的等级公路全县只有几十公里;乡村间大多是坑坑洼洼的土路。1961年,我到县城读高中,要走50多里路。为了抄近道。只好步行走铁路路基、引黄堤坝和乡间小路,每次都要耗费4个小时的时间。不是脚上磨起泡,就是累得腿疼,遇上风雨,还要在泥泞中跋涉。那时就想,如果家乡修起公路,再通上汽车,那该有多好!
斗转星移,光阴茬苒。党的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将公路建设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要想富,先修路”成了全县上下一致的呼声。从当时的现状来看,乡镇之间、村村之间,大多不通公路,即便有公路的,也是等级低、路况差。到了雨雪天气,人员、物资、车辆出不来进不去的矛盾异常突出,成为发展经济的“瓶颈”。博兴县委、县政府从大局出发,审时度势,把公路建设作为加快全县经济建设的重要举措,把修路作为“硬件”来抓,当作“硬仗”去打。县委、县政府制定了“抓经济,奔小康,3年内条条公路通村庄”的宏伟目标和“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层负责、民工建勤、民办公助、联合建网”的实施方针,提出了“宁可少吃千斤粮,花钱修路不冤枉”的口号,动员群众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象战争年代支前那样支持公路建设。两年间,全县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共筹集资金2600万元,出义务工72万个,完成土石方301万。1993年6月13日,蔡寨乡七合村最后一段路基洒上了沥青。至此,经过3年的艰苦奋战,全县446个行政村全部通了柏油路,此项工作走在了全省、全国的前列。这对于一个贫困县来说,简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神话。经验收合格后,7月9日,博兴县隆重举行祝捷大会。山东省副省长张瑞凤到会祝贺并讲话,与地委书记王道玉、行署专员李戈、省交通厅领导张大钧、县委主要负责同志一起为通车仪式剪彩。当时,博兴县通车总里程已达697.8公里,平均每百平方公里拥有油路77.4公里,每万人拥有油路15.63公里。形成了以国道、省道为骨架,县乡、乡村路为网线,县内外贯通、乡村间连接的公路网络。大大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以公路为依托,建“场”兴“市”奔小康,是福旺人的致富新思路。一条路成就了一个大市场,助推了“兴福现象”,这在民营经济发展中,可以说是一个奇迹。1994年4月份,有着加工黑白铁传统手工工艺的兴福镇福旺村,在村村通油路的基础上,又自筹资金10万元,修起了长达2000米、能承载30-50吨运输车辆的高等级柏油路,以路为中心,镇政府划出20多亩闲置地,建起了黑白铁专业市场,显现了工业园区的雏形。这对于一个特色经济专业村来讲,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创举。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当初的黑白铁市场已经成为加工、批发、贸易为一体的综合性市场。占地面积已由20亩扩大到630亩,经营业户从最初的40多户发展到450多家,年板材吞吐量400万吨,交易额220亿元。全国各大钢铁厂均在市场设有办事处,业务范围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并出口俄罗斯、韩国、日本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经营规模在全国仅次于广东乐从镇的钢铁市场。并被国家轻工协会正式命名为“中国黑白铁加工批发市场”。兴福的板材业方兴未艾,另一拳头产业兴福厨具也迅速崛起。无论在档次、性能还是人性化设计方面,不仅挤身国内高端,而且已经堪与国际同行媲美。建国60周年大阅兵,阅兵村13个大厨房、2个小厨房,全部采用了兴福的成套厨房设备。兴福厨具被中国工商联冠以“中国厨都”的金字招牌。修好一条路,办好一个市场,带起一个产业,激活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正是以路兴业,建场兴市,打造路域经济“金项链”的真实写照。也破解了一道“修好路,如何富?”的难题。极大地发挥了示范效应和幅射带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