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革命老区河南省沁阳市生活着一位95岁的老红军,他16岁参加革命离开家乡,51年后当他再回故乡时,他的名字已上了当地民政部门的烈士名单——
  
  
老红军李国平——活着的烈士
  ·赵倡文   丁兵·  
  在建党90周年即将来临之际,河南省准备对全省健在的在乡老红军做一次访谈。作为一名新闻爱好者,我有幸参与采访了家住河南省沁阳市西万镇西万村的老红军李国平。
  在采访前,民政局的同志对我说,老红军现在是国宝,当河南省民政厅策划这次活动时,全省健在的在乡老红军有21位,可当活动启动时,只剩下了18位。老红军都年事已高,对他们进行采访是时间紧、任务重,迫在眉睫。并且还说,这18位老红军中,只有2位是全程走完长征的,李国平就是其中之一。
  受领任务,我深感肩上责任的重大,经过深入细致的采访,了解到了李老英雄许多鲜为人知的事迹,并从中体会到了长征精神和中国共产党人无往不胜的勇气与魄力。
  
  
父母双亡走头无路参加了红军  
  我叫李国平,19175月出生于四川省达县虎让乡李家坡村。父亲虽然是个文化人,但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我们家仍是吃不饱、穿不暖,过着贫苦的生活。我7岁那年,地方伤寒病流行,我父亲和我三个哥哥一个妹妹,五口人都先后得伤寒病去世了,撇下了我母亲领着我姐姐和我过活。父亲在世时,生活虽然艰难,但总有个着落,父亲一去世,一切重担都落到母亲头上,母亲没有其他能力,只有靠种点地,再卖点布领着我们姐弟俩艰难度日。第二年,也就是我刚刚8岁那年,母亲出山赶集去卖布,被国民党的骑兵踏成重伤,当时人还没有死,乡亲们把她抬回来,可没钱医治呀,就这样不到三天我母亲就不中了。在乡亲们的帮助下,用席把母亲裹了裹草草埋葬。
  母亲死后,我成了没人管的野孩子,每天在大山里转悠找东西充饥。在山上放牛的孩子看我可怜,就把他们吃的干粮分一点给我。到了冬天,脚都冻烂了。离我们李家坡十几里路有个村叫郭家坡,村里有个三十多岁的妇女,丈夫死了,也没有孩子,我转悠到郭家坡时,就有人撺掇我过继给了她。养母对我非常好,她给我买了头小牛犊,每天我也如山里的孩子一样上山放牛,生活虽说还是艰辛,但总算有个温暖的家。
  1932年红四方面军进入四川。国民党造谣说,红军是红眼睛、绿指甲的妖怪,使大山里的人们对红军非常害怕。193391日,16岁的我与7个伙伴在山上放牛,这时过来一支队伍。他们非常和蔼地与我们拉家常。在交谈中我们得知,这支队伍就是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我与伙伴们商量,与其在家饿死,还不如当红军替穷人打天下,将来大家都过好日子。于是,我们8个人把牛送回家,一起参加了红军。一个月后,我们8个人分开了,我被分到红四军123326连当通信员。
  
 
 难忘生死战友情  
  19353月,红四方面军突破嘉陵江,开始长征。由于张国焘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干扰,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三次爬雪山过草地。刚开始长征时,红四方面军的物资装备还是红军中最好的,可当第三次爬雪山过草地时,部队已经缺吃少穿,供给严重困难。没有粮食就吃战马、耗牛,没有战马、耗牛就吃草根、皮带,相当艰苦。解放后,有部反映长征的电影叫《万水千山》,看不到一半我就看不下去回家了,儿女们问我是不是电影拍得太假了,长征时没有这么苦。我说,电影是有点假,因为它没把红军吃的苦全拍出来。即使这样,我也不愿意再看了,看着电影我就想到了那些牺牲的战友,心里难受呀!几十年过去了,许多战友的名字我都记不清了,但有一个战友的名字我忘不了,他叫唐志明,在翻越党岭山时就是他救了我的命。
  19362月下旬,我们部队来到党岭山下。党岭山是红四方面军,也是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最大雪山。海拔五千多米,终年雪漫冰封,空气稀薄,气温低至摄氏零下三四十度,风暴不时骤起,雪崩如雷,被称为万年雪山
  这天下午,脚穿草鞋,身着单衣的红军指战员开始征服万年雪山了。为了御寒,出发前,我们每人仅喝了半碗辣椒水。这已经是当时我们最好的给养了。
  我随部队爬到半山腰时,只觉得头晕脑胀、浑身无力,迷迷糊糊坐在地上休息。此时天已经黑了,映着雪光看见部队在前进,我想喊可是喊不出来。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我听见一个熟悉的声音在喊我:小李!小李!快起来。部队都走远了,你怎么还在这个地方?听见喊声,我有气无力地睁开眼睛,原来是战友唐志明。他年龄比我大,是马夫排的负责人。
  看着唐志明我说:我有病了,走不动了。”“赶快起来,再坐一会儿就会被冻死!你起来拽着马尾巴,我把你拽上山。我在唐志明的搀扶下,艰难地从地上站起来,伸手拽住了马尾巴。可我一点力气也没有,马一走,我的手就松开了又坐在地上。唐志明见状又走过来,把马尾巴拴在我的手上。就这样一步一滑,我们向山上走去。沿途见到不少战友被冻死在路上。
  到达山顶时,已经是凌晨两三点钟了。这时,我的精神也好多了。唐志明对我说:小李,下山就好走了,我得赶部队去,你在后边慢慢走。
  我打心底感谢唐志明,因为在爬雪山时,用疲备不堪来形容红军战士一点也不过分。如果一个战士倒在了路边,另一个战士就不敢去拉,一拉自己也许就会随着倒在路边,再也起不来了,可唐志明却停下来,把我带到了山顶。这真是战友情深呀!
  剩下我一个人了,强烈的求生欲望又使我精神起来,我坐在地上顺着前边队伍走的痕迹往下滑。到半山腰时,我看到不远处有灯光,我以为就要赶上部队了。谁知,到近前一看,原来是少数民族的村寨。当时,长征路上的不少少数民族受国民党迫害太久,非常仇视汉人,他们以为红军和国民党队伍一样是来害他们的,所以,有不少掉队的红军战士被不明真相的他们杀害。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快速绕过了这个村寨。
  在黎明时分,我终于赶上了大部队。刚好唐志明也在这里,他一见我,激动地说:我正担心你呢!部队马上就要集合出发了,我先给你弄点吃的。说着他找来一个小铜锅,添点水,从自己的口粮袋里抓了两把炒面在水中搅了搅。水刚烧开,集合号就响了。唐志明就说:你吃着,吃完了抓紧赶大部队。说着他牵马集合去了。又一次望着他远去的身影,我的眼泪下来了,要知道,每个人背的炒面都是有限的,我吃了就意味着他要饿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