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策划、执行:王平(实习)
2000年,北大文学系陆步轩毕业回乡卖起了猪肉,广受争议;2013年初,小有成就的陆步轩又和中国最有名的土猪大王——北大经济系陈生,携手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屠夫学校”。8月8日,上海30余名大学生从这所“屠夫学校”毕业,正式做起了“猪肉倌”。这标志着,当年“高材生卖猪肉”的个例,发展到今天,已被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接受而成了规模效应,这也引起了公众对大学生“低就”现象的再次争议与深思。
据悉这批“猪肉倌”培训的过程非常辛苦,但是这30多名大学生无一人放弃。人们被他们的坚持感动的同时,也不禁对当今大学生卖红薯、卖猪肉、当城管、当掏粪工等“低就”的工作选择,感慨万千。
有专家就质疑,三年职业教育足以培养出一个专业人才,那么花费四年时间后到了社会再重头学起,是不是对教育资源和人的时间精力的浪费?而大学扩招和宽进宽出的教育策略,使得高校培养出了大量可替代的人才,于是出现了大学生挤占低要求职业的问题,所以有人认为,与其盲目追求成为“大学生”,倒不如切实选择职业学校成为专业人才。
另一些人则认为,行行平等,做什么都该受尊重,传统行业也需要高端人才来进行改革升级。要改变职业有贵贱的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这样才能让每个人都活得平等有尊严,也不该给大学生太多的压力,大学不该以培养高官和富翁为目标。
虽然社会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声音,学生们对此却有着自己理智的现实考虑。有的是看中了“壹号土猪”在注重食品健康的社会大环境中的发展前景;有的是觉得这一领域也同样能发挥自己销售的专业技能;还有的设定了自己的发展规划,猪肉倌只是一个起点;有的认为薪金有机会强过普通白领。
现实的压力和观念的转变,可能会有更多的大学生从事此类与传统预期不太相符的职业,您是否觉得这种“低就”使得大学教育投资付诸东流?还是为他们拥有放低姿态、脚踏实地的就业心态感到欣慰?如果您大学毕业的孙子或孙女从事类似职业,您舍得吗?会支持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