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评论:我与“户口”这些年 阳信县法院 评论于 2016-04-01 08:47 当兵转户,转业落户;随军转户,随转落户;子女上户,异地转户。手续麻烦,周折太多。 huzonglong 评论于 2014-10-25 10:14 完全赞成!现在人口流动这么大!统一户口便于就业! 别问我从那里来 评论于 2014-10-18 08:44 应该解决名不符实的户籍性质 孙介法 评论于 2014-08-30 19:45 我完全赞成户籍改革!说到户口事,我也有欢喜,怨有气。我家自古住在农村,自然是农村人。我大哥当年闯关东,混了个售货员,成了城市人。我68年当上民办教师,86年转正,一跃成了城镇户口“国家人”。由于工作有成绩,有贡献,把我老婆的户口带了出来。我女儿因为不是在校学生,户口没有带出来。我找了局长找人事科长,几经周折才弄了一个指标,才把女儿的户口转出来。这样一来,我们一家人都不分地了,光靠卖粮食吃。我妻子女儿均无工作,自然没有什么福利待遇。老婆没有退休金,女儿已婚,生一女孩,也办理了独生子女证,可是她没有地方要独生子女费。农村户口的独生子女费由村里发给。这就觉得这是不公平,我就到教育局和计生委咨询。他们也说不公平,但是没办法,因为政策就是这个样子。计生委有个分管政策法规的人,也觉得这样不合理,计划生育是国家大计,你按政策生了一个孩子,本应享受的待遇却因城镇户口而享受不到,于是愿意出面跟我们镇里协调,才算解决了这个事。再说我和俺老婆也是按计划生育生的孩子,可是因为我们俩都是城镇户口,所以不能享受奖扶金。更重要的是,人家农村户口享有土地,可以种粮种蔬菜,你如果无力耕种,可以租给别人,别人得付给你租金。且 ... whf1943 评论于 2014-08-26 06:52 老婆孩子农业户口带来的苦难 六九年,我因家庭政治背景问题失去了在部队发展的可能,复员到矿务局,别无选择地当了下井工人。二十六岁的大龄,失意落魄的处境下,匆匆找对象结婚。因妻子是农业户口,尽管从祖父那代,都是城镇户口,原籍早已片瓦无存,我们的孩子也只能随母亲落户农村。起初,仅夫妻二人,困难并不大,到三个孩子出生后,无所不在的重重困难却是压得我们喘不过气。 当时实行福利房。全家城镇户籍的家庭分一处公房(因全是没有卫生间、厨房、客厅之分的平房,故称一处),并配备木床、桌凳、等家具,每月租金三四十平米的房子不过一元多钱。还按人口数量供应福利煤(经洗选后的中煤,比原煤好烧,每百斤三角钱)、木柴(几分钱一斤)。过节还会发许多食品等,其价值甚至超过月工资。只一人有城镇户籍的家庭,什么都不能享受。国家供应城镇户籍的粮油肉蛋糖,布票线票,肥皂火柴等票证,农村户籍的一概没有。那时,各类商品异常短缺,没票证的商品,许多根本买不到,买到的,价格要高出多倍。 另外,农村户籍的老婆孩子不享受煤矿职工家属医疗半价的待遇,矿办学校不收农业户籍的职工子弟。 城镇户籍的没有固定工作的配偶可以安排家属工,——收入等,如时下的 ... 夕阳余晖 评论于 2014-08-21 08:19 国人被户口束缚七八十年了,该放开彰显人权的平等! 嘉言懿行 评论于 2014-08-20 09:31 按照非农业户口进行管理,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 当然,也应该看到,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性质区分,只是户籍管理改革的第一步。我们的长远目标是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农民市民化。当城乡差别真正消失,农民真正成为产业员工时,我们才可以自豪地说,真正取消了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性质区分,才真正实现了我们的强国复兴梦! 嘉言懿行 评论于 2014-08-20 09:30 不论大学还是中学,毕业后都统一分配工作。同事们调侃说:“你们家这是多喜临门啊!” 家属农转非,解决了一大批国家干部和企事业单位职工的后顾之忧。原来,夫妻两地分居,一家人得不到团聚。每天除了工作之外,还总要想着家里的事情。尤其,分田到户后,每到农忙季节,总是忙得焦头乱额,哪里还顾得上工作啊! 所以,多年来我们全家非常感谢国家这项好政策,始终不渝的满怀感恩之心,努力当一名好干部、好学生、好员工、好居民,以实际行动报答党和国家的关怀和照顾。 近30年来,国家、社会和人民生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之间的差别已经明显缩小,非农业户口也没有原来那么令人向往了。但是,当年实行的“农转非”政策无可厚非,完全符合当时的国情,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事,在国家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进步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国家确定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性质区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这是深化户籍改革的必然要求。现在众多的持有农业户口的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者,以及随子女居住的人,他们在城市拥有住房,在城市长期居住,与城市居民基本上没有多大区别,已经属于事实上的非农业户口。把他们仍然当作农民,按照非农业 ... 嘉言懿行 评论于 2014-08-20 09:29 我家的“农转非”佳话 1987年5月,我的妻子和孩子5人转为非农业户口,成为当时人人向往的城镇居民。当我手捧崭新的户口本和粮食供应证回到家时,全家人激动的手舞足蹈,热泪盈眶。 那时,家属农转非可是广大单职工梦寐以求的事情啊!1970年春,我参加工作,到一处县办工厂当了一名普通工人。为了照顾年迈体弱的母亲,参加工作时,我已经结了婚。这样,便成了家在农村,夫妻两地分居的单职工。 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陆续出台了一些家属农转非方面的政策。其主要目的是鼓励支持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学习文化专业知识,帮助广大单职工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1986年7月,我电大毕业,获得了国家承认的大专学历。转年2月,被任命为副乡长。当时我40岁,恰好学历、职务、年龄三个条件完全符合家属农转非的要求。结果,正式当选后不到一个月,就顺利办完了农转非手续,妻子和孩子由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不久,全家便搬到了县城。 家属农转非,带来了许许多多实惠,与原来的农业户口相比,确实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首先是吃上了供应粮,每斤面粉0.212元。连做饭的煤炭也凭证供应。其次是住上了公房,每月只象征性地缴纳一点房租。再是子女升学就业有了保障 ... 郝洪喜 评论于 2014-08-18 22:12 农转非,尤其花钱买的知识分子农转非,当时认为是好事,现在看是坏事。人事部门应该把当时收的钱退给当事人。转的家属,该有的地没有了,大多没正式工作,有的即使有工作,因工龄太短,退休金也很低。农转非遗留的这些事,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当个事实际办一办了。
孙介法 评论于 2014-08-30 19:45 我完全赞成户籍改革!说到户口事,我也有欢喜,怨有气。我家自古住在农村,自然是农村人。我大哥当年闯关东,混了个售货员,成了城市人。我68年当上民办教师,86年转正,一跃成了城镇户口“国家人”。由于工作有成绩,有贡献,把我老婆的户口带了出来。我女儿因为不是在校学生,户口没有带出来。我找了局长找人事科长,几经周折才弄了一个指标,才把女儿的户口转出来。这样一来,我们一家人都不分地了,光靠卖粮食吃。我妻子女儿均无工作,自然没有什么福利待遇。老婆没有退休金,女儿已婚,生一女孩,也办理了独生子女证,可是她没有地方要独生子女费。农村户口的独生子女费由村里发给。这就觉得这是不公平,我就到教育局和计生委咨询。他们也说不公平,但是没办法,因为政策就是这个样子。计生委有个分管政策法规的人,也觉得这样不合理,计划生育是国家大计,你按政策生了一个孩子,本应享受的待遇却因城镇户口而享受不到,于是愿意出面跟我们镇里协调,才算解决了这个事。再说我和俺老婆也是按计划生育生的孩子,可是因为我们俩都是城镇户口,所以不能享受奖扶金。更重要的是,人家农村户口享有土地,可以种粮种蔬菜,你如果无力耕种,可以租给别人,别人得付给你租金。且 ...
whf1943 评论于 2014-08-26 06:52 老婆孩子农业户口带来的苦难 六九年,我因家庭政治背景问题失去了在部队发展的可能,复员到矿务局,别无选择地当了下井工人。二十六岁的大龄,失意落魄的处境下,匆匆找对象结婚。因妻子是农业户口,尽管从祖父那代,都是城镇户口,原籍早已片瓦无存,我们的孩子也只能随母亲落户农村。起初,仅夫妻二人,困难并不大,到三个孩子出生后,无所不在的重重困难却是压得我们喘不过气。 当时实行福利房。全家城镇户籍的家庭分一处公房(因全是没有卫生间、厨房、客厅之分的平房,故称一处),并配备木床、桌凳、等家具,每月租金三四十平米的房子不过一元多钱。还按人口数量供应福利煤(经洗选后的中煤,比原煤好烧,每百斤三角钱)、木柴(几分钱一斤)。过节还会发许多食品等,其价值甚至超过月工资。只一人有城镇户籍的家庭,什么都不能享受。国家供应城镇户籍的粮油肉蛋糖,布票线票,肥皂火柴等票证,农村户籍的一概没有。那时,各类商品异常短缺,没票证的商品,许多根本买不到,买到的,价格要高出多倍。 另外,农村户籍的老婆孩子不享受煤矿职工家属医疗半价的待遇,矿办学校不收农业户籍的职工子弟。 城镇户籍的没有固定工作的配偶可以安排家属工,——收入等,如时下的 ...
嘉言懿行 评论于 2014-08-20 09:31 按照非农业户口进行管理,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 当然,也应该看到,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性质区分,只是户籍管理改革的第一步。我们的长远目标是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农民市民化。当城乡差别真正消失,农民真正成为产业员工时,我们才可以自豪地说,真正取消了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性质区分,才真正实现了我们的强国复兴梦!
嘉言懿行 评论于 2014-08-20 09:30 不论大学还是中学,毕业后都统一分配工作。同事们调侃说:“你们家这是多喜临门啊!” 家属农转非,解决了一大批国家干部和企事业单位职工的后顾之忧。原来,夫妻两地分居,一家人得不到团聚。每天除了工作之外,还总要想着家里的事情。尤其,分田到户后,每到农忙季节,总是忙得焦头乱额,哪里还顾得上工作啊! 所以,多年来我们全家非常感谢国家这项好政策,始终不渝的满怀感恩之心,努力当一名好干部、好学生、好员工、好居民,以实际行动报答党和国家的关怀和照顾。 近30年来,国家、社会和人民生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之间的差别已经明显缩小,非农业户口也没有原来那么令人向往了。但是,当年实行的“农转非”政策无可厚非,完全符合当时的国情,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事,在国家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进步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国家确定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性质区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这是深化户籍改革的必然要求。现在众多的持有农业户口的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者,以及随子女居住的人,他们在城市拥有住房,在城市长期居住,与城市居民基本上没有多大区别,已经属于事实上的非农业户口。把他们仍然当作农民,按照非农业 ...
嘉言懿行 评论于 2014-08-20 09:29 我家的“农转非”佳话 1987年5月,我的妻子和孩子5人转为非农业户口,成为当时人人向往的城镇居民。当我手捧崭新的户口本和粮食供应证回到家时,全家人激动的手舞足蹈,热泪盈眶。 那时,家属农转非可是广大单职工梦寐以求的事情啊!1970年春,我参加工作,到一处县办工厂当了一名普通工人。为了照顾年迈体弱的母亲,参加工作时,我已经结了婚。这样,便成了家在农村,夫妻两地分居的单职工。 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陆续出台了一些家属农转非方面的政策。其主要目的是鼓励支持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学习文化专业知识,帮助广大单职工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1986年7月,我电大毕业,获得了国家承认的大专学历。转年2月,被任命为副乡长。当时我40岁,恰好学历、职务、年龄三个条件完全符合家属农转非的要求。结果,正式当选后不到一个月,就顺利办完了农转非手续,妻子和孩子由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不久,全家便搬到了县城。 家属农转非,带来了许许多多实惠,与原来的农业户口相比,确实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首先是吃上了供应粮,每斤面粉0.212元。连做饭的煤炭也凭证供应。其次是住上了公房,每月只象征性地缴纳一点房租。再是子女升学就业有了保障 ...
郝洪喜 评论于 2014-08-18 22:12 农转非,尤其花钱买的知识分子农转非,当时认为是好事,现在看是坏事。人事部门应该把当时收的钱退给当事人。转的家属,该有的地没有了,大多没正式工作,有的即使有工作,因工龄太短,退休金也很低。农转非遗留的这些事,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当个事实际办一办了。
六九年,我因家庭政治背景问题失去了在部队发展的可能,复员到矿务局,别无选择地当了下井工人。二十六岁的大龄,失意落魄的处境下,匆匆找对象结婚。因妻子是农业户口,尽管从祖父那代,都是城镇户口,原籍早已片瓦无存,我们的孩子也只能随母亲落户农村。起初,仅夫妻二人,困难并不大,到三个孩子出生后,无所不在的重重困难却是压得我们喘不过气。
当时实行福利房。全家城镇户籍的家庭分一处公房(因全是没有卫生间、厨房、客厅之分的平房,故称一处),并配备木床、桌凳、等家具,每月租金三四十平米的房子不过一元多钱。还按人口数量供应福利煤(经洗选后的中煤,比原煤好烧,每百斤三角钱)、木柴(几分钱一斤)。过节还会发许多食品等,其价值甚至超过月工资。只一人有城镇户籍的家庭,什么都不能享受。国家供应城镇户籍的粮油肉蛋糖,布票线票,肥皂火柴等票证,农村户籍的一概没有。那时,各类商品异常短缺,没票证的商品,许多根本买不到,买到的,价格要高出多倍。
另外,农村户籍的老婆孩子不享受煤矿职工家属医疗半价的待遇,矿办学校不收农业户籍的职工子弟。
城镇户籍的没有固定工作的配偶可以安排家属工,——收入等,如时下的 ...
当然,也应该看到,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性质区分,只是户籍管理改革的第一步。我们的长远目标是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农民市民化。当城乡差别真正消失,农民真正成为产业员工时,我们才可以自豪地说,真正取消了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性质区分,才真正实现了我们的强国复兴梦!
家属农转非,解决了一大批国家干部和企事业单位职工的后顾之忧。原来,夫妻两地分居,一家人得不到团聚。每天除了工作之外,还总要想着家里的事情。尤其,分田到户后,每到农忙季节,总是忙得焦头乱额,哪里还顾得上工作啊!
所以,多年来我们全家非常感谢国家这项好政策,始终不渝的满怀感恩之心,努力当一名好干部、好学生、好员工、好居民,以实际行动报答党和国家的关怀和照顾。
近30年来,国家、社会和人民生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之间的差别已经明显缩小,非农业户口也没有原来那么令人向往了。但是,当年实行的“农转非”政策无可厚非,完全符合当时的国情,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事,在国家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进步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国家确定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性质区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这是深化户籍改革的必然要求。现在众多的持有农业户口的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者,以及随子女居住的人,他们在城市拥有住房,在城市长期居住,与城市居民基本上没有多大区别,已经属于事实上的非农业户口。把他们仍然当作农民,按照非农业 ...
1987年5月,我的妻子和孩子5人转为非农业户口,成为当时人人向往的城镇居民。当我手捧崭新的户口本和粮食供应证回到家时,全家人激动的手舞足蹈,热泪盈眶。
那时,家属农转非可是广大单职工梦寐以求的事情啊!1970年春,我参加工作,到一处县办工厂当了一名普通工人。为了照顾年迈体弱的母亲,参加工作时,我已经结了婚。这样,便成了家在农村,夫妻两地分居的单职工。
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陆续出台了一些家属农转非方面的政策。其主要目的是鼓励支持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学习文化专业知识,帮助广大单职工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1986年7月,我电大毕业,获得了国家承认的大专学历。转年2月,被任命为副乡长。当时我40岁,恰好学历、职务、年龄三个条件完全符合家属农转非的要求。结果,正式当选后不到一个月,就顺利办完了农转非手续,妻子和孩子由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不久,全家便搬到了县城。
家属农转非,带来了许许多多实惠,与原来的农业户口相比,确实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首先是吃上了供应粮,每斤面粉0.212元。连做饭的煤炭也凭证供应。其次是住上了公房,每月只象征性地缴纳一点房租。再是子女升学就业有了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