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干部之家
  1. 首页
  2. 专题
  3. 本期话题
  4. 所有评论:说说我眼中的京剧

所有评论:说说我眼中的京剧

孙丽娟
孙丽娟 评论于
京剧是四大国粹之一应该传承发展!我的看法是:京剧比起那些流行歌曲、粗制滥造的所谓小品来就是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
linzilushan
linzilushan 评论于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虽然生活艰难,但我们村逢年过节都唱大戏(我们家乡将京剧叫作大戏),主要唱《失空斩》、《捉放曹》、《打渔杀家》、《苏三起解》、《三岔口》等等。文革中唱过样板戏。随着老一代京剧戏迷的逐渐离世,喜欢京剧的人越来越少了。现在村里还有几个年过半百的老头老太太喜欢逢集相聚,有拉京胡的,有唱选段的,自娱自乐。年轻人喜欢京剧的很少。京剧在我们这儿面临后继乏人的局面。曾经有一段时间提倡京剧进课堂,但教师喜欢京剧、会唱京剧的很少,后来,“进课堂”也就销声匿迹了。
6761
6761 评论于
我是戏曲音乐的爱好者,尤其是国粹京剧中的生、旦、净、末、丑手眼身法步,唱念做舞,深刻的体现了社会的人生大舞台!京剧后继有人,看看少京赛、学京赛、京剧青研赛......就知道了。国粹源远流长!
桃园愤青
桃园愤青 评论于
linyicn: 我也是奔七十的人了,但我从来就没有喜欢过所谓的“国粹”京剧。虽然有样板戏的时代很疯狂,但我就是不喜欢京剧。为什么?自己也不清楚。可能是慢节奏,可能是老 ...
喜欢是很重要的。不吃梨子不知道梨子的滋味。当您能唱上一段,拉上一段,那美好的感觉是语言表达不出来的。我们县城里,有好多票房(拉唱京剧的地方)票友,他们经常在一起拉唱。京剧不是强迫人们去唱,而是靠他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人们。喜好还是厌恶,完全是个人的兴趣。京剧不会消亡,也不应该消亡,在民间还是有市场的。比如一些民间习俗能够延续下来,不会因为改朝换代而消亡。当权者只有顺应的份。
asg234
asg234 评论于
我们这里(鲁西南)从来没有京剧团,各县地方戏多,如豫剧、山东梆子、枣梆、柳子戏、四平调等。四个样板戏很好,都能听得懂,古腔古调的京剧,尽管艺术性很高,但不能普及,普通百姓看不懂。在电视上我一看是京剧就不看了。
桃园愤青
桃园愤青 评论于
京剧要吸引观众,在艺术形式上必须进行改革。要有好的剧本,好剧本的剧团的命根子。另外在唱腔上也要进行改革,青年人不爱看,主要是嫌京剧有的板式节奏太慢,有的唱腔拖腔有一分钟长,在节奏变快的年代,青年人的确不爱接受。唱词吐字必须清楚,我喜欢古典京剧的唱段,但是有的流派,只是听起来好听,根本不知道唱的什么。我觉得这是京剧艺术家必须注意的问题。
sddkj05
sddkj05 评论于
至于京剧的未来在哪里?第一在中央政治局的决议里,第二在市场上。
linyicn
linyicn 评论于
我也是奔七十的人了,但我从来就没有喜欢过所谓的“国粹”京剧。虽然有样板戏的时代很疯狂,但我就是不喜欢京剧。为什么?自己也不清楚。可能是慢节奏,可能是老一套,你唱她唱翻来覆去就是那么回事。京剧作为艺术可能值得研究,但要人们都喜欢不可能。在现代社会里媒体传播的信息量很大,各种艺术形式都有,所以人们选择的余地也多,不可能再去看或喜欢京剧。现在有些老人也就是拿京剧唱段消遣、娱乐而已。
yyzhi
yyzhi 评论于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精品,应该很好地继承和发展。对传统剧目,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京剧现代戏,如《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杜鹃山》、《平原作战》、《红嫂》等,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我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光辉历史,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这些现代戏不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唱腔设计优美动听,故事情节生动感人,深受我们这些50岁以上的老年人的欢迎。可以说,京剧已经在人民群众这片沃土中扎了根。在上世纪60、70年代,由于现代戏的发展,京剧得到了空前大普及。妇孺老幼都能看得明白,听得懂,大多数人能随便哼上几句。现代戏比起那些传统戏来,更加充满生机,富有活力,根深叶茂,前景光明。看看那些全国青少年京剧票友大赛,就充分说明京剧艺术的魅力是无限的,不是任何人能随意抹杀掉的。事实证明,毛主席关于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应该继续贯彻落实,发扬光大。诚若是,京剧这朵艺术之花一定会更加绚丽多彩。
昔日老兵
昔日老兵 评论于
京剧---- 已经快三十年没有在剧院观看了。它是一棵失去沃土的大树,它的残枝高挂在上层,它的落叶需要到社会中的悠闲老年人群里去寻找。几百元,上千元的港星演唱会会场场爆满,几十元的京剧门票却很少年轻人去问津,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国粹不再国粹了?改革为什么没有能让国粹继续国粹?市场经济为什么让国粹在市场经济中败的如此狼狈?我们的文艺路线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呢?对这个问题应该进行反思的不应该是老百姓吧?当年的“李二嫂改嫁”“小二黑结婚”“龙须沟”“红嫂”不是很受老百姓欢迎的吗?六十年代初的“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 白 虎 团”不是改革的很成功吗?无论什么样的“国粹”,失去普通老百姓这个观众,它如何还能有生命力呢?70、80、90后不看传统戏剧就使戏剧失去生存的沃土。
第一页<5678>
发表评论

2025 © 《老干部之家》杂志社   鲁ICP备2023044249号

电脑版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