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作者阮义忠是台湾著名的摄影家,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他在台湾各处拍下了无数百姓日常生活的动人瞬间。此书收录了八十一幅照片及其背后的故事,真实呈现了从乡村社会向工商社会转变时,那个变动中的台湾。阮义忠从小在台湾乡村长大,少时一心想逃离乡村,去往城市。长成后回顾,却正是这些最贴近土地的人事与乡情支撑着他,在越来越不确定的世界迈出每一步。这些台湾的乡野风景与人情,在如今已成为渺不可寻的古风,正是在这里,我们发现了久已失落的朴素和优雅。让我们静下心来,去寻访那片我们心心念念却并不熟识的土地。

 

精彩书摘

农妇的优雅

                

远处瞥见这位农妇,我就暗暗称奇。她土气十足,仿佛祖先几辈子的劳作积习全压在身上了,而且就这么大剌剌地躺在自家门前,一妇当关,全然不在意旁人怎么看,自在得如同卧佛!她一派安然,连我突然闯入也惊动不了,仿佛在说“这是我家,我在休息,别来打扰”。本来我还想搭讪,但被她瞄了一眼之后,就再也开不了口了。因为她根本就不把我当回事,不到一秒就回到了自己的神游天地。原来本分真诚面对自己、坦然无碍面对他人,就是优雅啊。

 

岁月之矢

                   

这双眼神既不像她本人,又不像戏中角色。到底像谁?从镜头与之对望,我不禁怔住。搭好的戏棚后台,几位演员正在打理当晚要上戏的行头。这位母亲为不足岁的婴儿哺完乳后,开始聚精会神打粉底、勾眉、描眼线,温柔的慈母容颜消失在一涂一抹间,凌厉的神色判若两人。就在她齿衔发夹,抬头凝望的瞬间,我按下了快门。这已不是眼神,而是岁月之矢,犀利地射穿人情冷暖、世间沧桑。

 

吊桥上承载的人生

每当兴建水库,就有一些居民不得不离开被淹没的家园。地势较高之处虽能幸免,却也会被四周水域隔绝,家园成了孤岛。还好有吊桥。桥上的这两人走得极慢,好像在算步子。年纪都不小了,可是一位戴着斗笠,一位撑着洋伞。两人各走各的,前者手挽提袋,驮着背,看来是长年做着粗活;后者腰干笔直,走路模样也比较悠哉,显然过的是含饴弄孙的好日子。吊桥静静躺在水面上,承载着不同的人生、不一样的际遇。

 

望乡的背景

                       

这位温文儒雅的长者在旅途中小憩。我上互联网查他的资料。“邢天正(1910-1994),河北武清人,职就粮食局,台湾岳界四大天王之一,是本岛第一位完成攀登百岳之人。去世于家乡天津。”邢天正如同孤鹰,喜欢一人独自入山,在大多数人准备退休的年纪,48岁,才开始登山,却是最早完成攀登台湾百岳壮举之人。随国民党政府撤退来台的他,一夕之间与亲人分隔两岸,在台的40年间始终孑然一身。工余的所有时间、生活所需之外的全部金钱,全花在重重山颠的踽踽独行。那天的邢天正,虽是极目望向埔里盆地,心却早就飞到了隔海的远方故乡。幸好,他终于得以落叶归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