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老人春秋
吴敬琏:老来仍为“经济”忙
中国经济改革最著名的倡导者,强调市场经济改革与法治国家建设的协同关系,坚持市场经济必须服务于社会目标,用公民精神和专业立场解读经济,被誉为“中国经济学界良心”的吴敬琏,最近在忙些什么?让我们随笔者一起 ...
书画作品欣赏(第5期)
摄影作品赏析(第五期)
本期封面
“家风”抵万金
“家风”,最近又成为社会热词。所谓“家风”,又称门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良好的行为规范、道德标准、价值取向的约定与恪守。作为家庭教育的基本经验,常常反映在先贤诸子的文字中,代代相传,为世人乐道和推崇。那 ...
德者寿
石希迁是我国唐代的著名禅师,世称石头和尚,91岁时无疾而终,谥号无际大师。他的高寿在人均寿命仅有30多岁的当时,是相当罕见的。他曾以处方的形式给世人开了这样一个健康长寿秘诀:“慈悲心一片,好肚肠一条,温柔 ...
放眼“绿博园”
对郑州的“绿博园”原本很淡然,没有要看的意思。后来被一个朋友拽去了,这一看不打紧,竟然喜欢上了。不久,我们又去了第二次。这的确是一座美丽的大型园林。汽车距“绿博园”约两三公里时,就看到一大片起伏的浓绿 ...
怀府小车牛肉与兰州拉面
焦作地域古称“覃怀”。其后历代又被称为“河内”、“怀州”、“怀庆路”、“怀庆府”。“怀”之名源远流长,又因地形像牛角川,故俗称“怀川”。怀庆小车牛肉,是怀川独具特色的回族地方名吃,历史悠久,从明末清初 ...
游乐清明诗相映
杜牧的“清明雨”给清明节蒙上一层凄清的色彩。其实,清明节并非是令人心神恻然的日子,民间自古以来就有清明庄重仪式后追求欢乐的传统。游春是清明节的一大主题,唐代已形成规模,宋代正式成为习俗。宋·吴惟信《苏 ...
最好的孝
前段时间,网上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段子,是关于不常回家看望父母将违法的一段采访。采访中,一位头发花白的大爷非常生气地说:“孩子不经常看我他违什么法?30岁了不结婚那才是违法,该判刑!”中国人倡导百善孝为先, ...
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今年是我的本命年,也是我和老伴的金婚年。我72岁,老伴70岁,这是我们含饴弄孙的年龄,每日享受着天伦之乐的同时,回忆成了我们生活的主旋律。人这一生值得反复咂摸的似乎总是爱与恨,仔细想想,我和老伴的爱情与婚 ...
习仲勋与“陕北肃反”
1935年,西北革命根据地发生了一场“肃反”运动。时任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苏维埃政府主席的习仲勋后来回忆这段历史时,很痛心地说:“毛主席不到陕北,根据地就完了;毛主席晚到4天,就没有刘志丹和我们了;要不是毛主席 ...
陈云、于若木:两个老实的人走到了一起
从普通中学生到专职护士1937年12月,陈云出席中央政治局会议后不久,因过度劳累,致使流鼻血的老毛病复发,组织上考虑要派人照料他。当然,护理工作女同志比较合适。于是,组织上就到陕北公学五队去挑选护理人员,最 ...
老人们的公德心
编前语讲文明树新风,很多人认为是年轻人的事。其实,在任何年龄层次中都有榜样。老年朋友辛苦了大半辈子,理应受到社会的关心和照顾,但他们也要“与时俱进”。在安享晚年、老有所乐的时候,老年人也不能放松自身的 ...
与时间赛跑的不老行者
编者按:他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骑自行车进行摄影创作的人,骑车走了大半个中国,我国56个民族中,他拍了其中51个民族的上万张民俗图片,办了五届世界性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年赛,成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型文化 ...
摄影作品欣赏(第4期)
书画作品欣赏(第4期)
本期封面
《吕氏春秋》里的养生观
《吕氏春秋》一书是秦朝时期吕不韦召集宾客集体创作的,编写这部书的主导思想是“网罗百家学说”。虽然说它是理论著作,但自始至终都强调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重视人权,爱护生命,提倡养生,其中有许多理论和实践依 ...
老来伴
58岁那年我得了脑梗塞,从那时起我左半身几乎瘫痪,走路变得很艰难。睡觉时老伴扶着我上床,帮我穿脱衣服。我去厕所,老伴挽着我的手扶我蹲好。因为我不经常动,便秘的情况经常有,解手特别困难时,老伴还要用手一点 ...
第一页
<
12
13
14
15
16
>
最后一页
2025 © 《老干部之家》杂志社 鲁ICP备2023044249号
电脑版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