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干部之家
  1. 首页
  2. 专题
  3. 本期话题
  4. 所有评论:我们需要怎样的“孝”

所有评论:我们需要怎样的“孝”

省经信委甲继祯
省经信委甲继祯 评论于
父母对子女为老人尽啥孝心绝无苛刻要求。只要孩子心中有老人,有空多陪陪老人,没空常通个电话问问寒暖;多做点让老人顺心的事,多说点让老人顺心的话;不逼老人做无能为力的事,不让老人烦心生气。这就够了,要求多了只能是难为孩子。和为贵、家和万事兴。
嘉言懿行
嘉言懿行 评论于
在我心灵深处牢记着母亲对我说的一句话:“最大的孝顺就是你们在外面好好工作不惹事,你们家庭和睦好好过日子。父母不能跟你们一辈子。只要你们健健康康,快快乐乐的,不愁吃不愁穿,不让老家的跟着操心,就比什么都好。”
这是多么朴素而富于哲理的话语啊!这既是母亲对儿女的期盼,也是伟大母爱的真诚流露。后来我把这几句话进行了整理,把最好的孝顺归纳为18个字,就是:“事业有成,家庭和睦。安分守己,勿让父母操心。”并把这一思想作为家训写进了家谱。
嘉言懿行
嘉言懿行 评论于
我的几个子女,有的大学毕业后就业,有的高中毕业后便参加了工作。多年以来,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地从事着平凡的职业。他们建立起来的几个小家庭,个个团结和睦,勤俭持家,精打细算。从事业上,从家庭上看,还都不错。虽然都没有什么惊人之举,但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既能发下工资来,也能吃上饭。而且最令我感到欣慰的是,到到今年春节前,家家有了车,买上了第2套房子。我不止一次地说:“儿子超过了老子,我工作了一辈子,现在还是无产阶级。你们年纪轻轻的,都成了有产者。什么叫孝顺?这就是最好的孝顺!”
于老头为善
于老头为善 评论于
如何孝敬老人?
人们说“老如玩童” ,对老人们要像对待孩子那样无微不至的关怀,不但要关心他们的生活,还应关心他们的心情,关心的越细越好,要给老人们创建一个安乐舒适的生活环境。特别是不要给他们的生活增加烦恼,一切困难的事﹑烦心的事﹑伤心的事尽量避开老人,不要让老人们操心,更不能让老人们参与处理。让老人们无忧无虑﹑健健康康﹑快快活活安度晚年。
于老头为善
于老头为善 评论于
何为孝?
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对父母孝敬,不仅仅是满足他们物资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满足他们精神上的需求。孝敬父母,让他们舒心快乐地安度晚年是子女们应尽的天职,也是最好的孝敬。
宁子
宁子 评论于
把八十多岁的爸爸找到家里来,一起生活,这就是最大的孝心!希望我的儿子也会这样做!
路建华
路建华 评论于
孝的本义是侍奉长辈,孝的内涵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表现出多种方式的孝文化。在一个家庭里,孝作为一种教育、作为一种品德是世代传承的,为自己的祖宗努力而为的,便是孝道;一个民族里,孝作为一种社会化教育、社会公众品德,也是应该普遍进行、世代传承的,为自己的民族而尽力奉献,当为大孝!
德慧双修
德慧双修 评论于
无论有什么理由,子女都应当孝敬父母。但仔细看一看,不孝的子女大多是被父母娇惯、偏爱的子女。在多子女家庭里,父母偏爱哪个孩子,哪个孩子往往没多大出息,父母把哪个孩子当弱者呵护,那个孩子往往就就真成了弱者且对父母不孝。另外,为什么有很多子女对父母不孝呢?父母为孩子做出了榜样没有?很多父母对自己的长辈也不孝。父母在孩子的心里种下了什么因,就会结出什么果。因果关系就像物理、化学规律一样。再就是社会对人的影响。在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人的价值观念扭曲了,有的孩子就把父母当成了累赘,认为父母为孩子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父母老了没用了,认为早晚当不了走。这也提醒老年人,不要等身体需要人照顾了,被动的等人照顾,自己失去了主动权。你完全可以提早为自己的未来打算,确保自己永远健康(千万不要认为这是天方夜谭,确实可以做到的。吃饱了,喝足了,坐在太师椅上睡一觉就走了,无疾而终)。子女孝敬更好,不孝敬也根本无需子女孝敬。这才是最高境界。
jn岁月如歌
jn岁月如歌 评论于
百事孝为先,学好弟子规,关键要做的。
杜广平
杜广平 评论于
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和老伴每人都有一位老人,我有个老爸,他有个老妈妈。两位老人60多岁我们就把他们分别从泰安和济南接到平阴和我们一块生活。我们有俩个儿子。我们一家6口人,我们夫妻俩个工作70多快钱。每月还要买些高价粮食才能够吃。我是在医院做护士工作,工作很辛苦。我们生活很拮据,但是我们一家老小都在一起,其乐融融很温馨。我老爸76岁因得肿瘤去世。我婆婆去世88岁年高龄才去世。我和两位老人在一块共同生活22年,有病时我喂食,端屎端尿,细心照顾,最后让两位老人都是很有尊严的离开这个世界。我们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由于我们的言传身教,在俩个儿子心目中留下深深地烙印。2010年我做了腰部手术,俩个儿子,俩个儿媳妇都很孝顺,一直伺候出院。我很知足,也很欣慰。我们民族的大孝文化,既将在我们家一代代相传下去。
第一页<23456>最后一页
发表评论

2025 © 《老干部之家》杂志社   鲁ICP备2023044249号

电脑版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