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评论:我们需要怎样的“孝”
社会发展的今日,为母埋子那样的愚忠愚孝,万万使不得。我那苦命的母亲卧床十年,我姐弟五个轮班守护,虽算不上孝敬,但也尽心尽力侍奉,直到归西没生褥疮,告别时安详如睡。我和老伴不想给孩子们增添很多麻烦,力所能及的帮他们点最好。儿女媳妇女婿和孙辈隔三差五回来看看,膝下承欢其乐融融,足矣!如果有一天无力自理了,他们也差不到哪里去。总而言之:我们安康快乐是他们的福气。他们大人孩子好好的,就是最大的孝顺了。
有孝之人,正常之人。,无孝之人,不可交也!孝道——人道之人。无孝——无德之人。愿天下人都做有孝道的幸福之人!
孝首先是确保老人的科学饮食;其次是助老人实现自己的心愿(老有所为);再是解决老人的孤独寂寞难题。
孝心体现一个人的言行素质,具备孝心的人不可能是一个坏人,我觉得孝心不只是给老人物质上的,更重要是精神上的,体现在生活里的每一个言行举措,时刻为父母着想,身体力行影响和教育下一代,进而代代相传
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的责任。我的父母刚刚去世,母亲活到86岁,父亲活到93岁,临终之前,父母都瘫痪在床,不能自理。精心伺候母亲将近3年,几乎投入了全部的精力。我想,这样做,一方面尽到了做儿子的责任,也为我的下一代做出了榜样。这样的付出是很值得的。
尊老敬老,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理应成为自然。如今之所以重提旧话题,说明不孝得现象较为严重,如不尽赡养义务、干涉父母再婚、不给父母提供住所等,电视上时有曝光,周围邻居时有耳闻,这些都违背了传统的孝德。孝顺,孝顺,主要是顺,遵从父母的意愿,不过度违背父母的选择。可以这样说,现在大多数的父母不缺少物质和经济上的的援助,而是缺少精神上的慰籍。有时间多陪陪父母,帮助他们做做家务,陪着他们散散步,谈谈心,吃顿饭,不让空巢老人感到寂寞,精神上不感到空虚,同样是尽孝的一个主要方面。
看了本文很有感触。孝敬父母,有些低级动物也具有的本能。人是高级动物,人们称不孝敬的人为畜生不如。中国的传统美德为孝敬父母,承担孝敬责任的主体是儿女。拓展一下中国的传统美德是孝敬老人,承担孝敬老人的主体是谁呢?我认为应该从国家到个人要承担孝敬责任,是主体。现在讲孝敬老人,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孝敬他自己的父母,因而在社会上不敬老、不尊老的大有人在,比不孝敬父母的人要多得多,这种人明显减少之时,真正在全社会形成尊老敬老养老风气之时,即是社会进了一大步之时。
孝顺,孝顺,孝,就是要顺。能让长辈满意就是孝。至于怎样才能让父母满意,那就要因人而异,看情况而定了。
父母要求子女的孝,是希望子女能够把父母放在心里,想父母所想,做一些父母亲所需要的事情,在父母亲年迈的时候,能够常陪伴在身边,而不是只说不做,无关痛痒,甚至冷漠不理。赞成笠翁老师的见解。
我们希望的是我们将来能在阳光下养老。当我们年迈的时候,在我们居住的城市身不远的养老机构充实地生活,白天和朋友们晒太阳、聊天,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旅游,棋牌、书画、音乐舞蹈、健身、等,也不想把一生积累的精神财富带到坟墓里,敎的教,学的学。享受人间乐趣。当我们生病的时候,孩子们没有时间守护我们,我们也能理解,他们的压力太大了……,能有护理人员细心耐心地照看我们。我们在人生旅程的最后一段旅程,将温暖自在,幸福而有尊严地活着。是我们最渴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