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回到咨询室,那孩子明显有些慌张。他已经不再玩手机,看着我坐下来,说话也不是,不说话也不是,身子前后微微地晃着。

  我把面前的瓶装水往他跟前推了推,示意他喝水,他点了点头:“谢谢。”

  我打开刚才记录的那张纸,说:“刚才我说的话,你都听见了吧?我再次说明一下,我们的谈话,是保密的,包括对你父母。你清楚了吗?”

  他面无表情,说:“清楚。”

  我继续说:“现在就是我们正式咨询的时间了,我叫贾杰,你可以叫我贾老师。在接下来的谈话中,我怎么称呼你,你会觉得更自然一些?”

  “嗯……叫我小丰吧,丰收的丰。”

  “好的,小丰。对于刚才你妈妈描述的成长经历和爸爸描述的优点,你怎么看?”我面对记录纸,看了看他,随即又把目光转移到了纸上。

  他想了一会儿,说:“基本都符合。在他们的眼里,甚至在周围人的眼里,我确实挺懂事,也挺能干的。”

  他一点点地在打开内心,我不敢和他有太多对视,以免给他压力。所以,我继续头也不抬地问:“对于自己的优点和想法,你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补充?”他自言自语道,“有时候自己也挺希望像以前一样努力,但就是管不好自己,我对自己挺失望的。这一点可能他们没有感觉到。”

  我低头记下:失望。看了他一眼,我马上又把目光集中在笔记上,接着说:“你说的对自己失望,具体是指哪方面?”

  “唉,当然是学习了。”他叹了口气,把身子往后靠了靠。我知道,他这才算真正地打开心扉。

  “也就是刚才提到的,这个学期成绩变化的事情?你自己是怎么看待这件事情的呢?”这时,我才慢慢抬起头来,打量着他,他明显比刚才要放松多了。

  “就是没有好好学习。其实那些都挺简单的,”他又往后靠了靠,完全靠在了椅背上,接着说,“就算平时没有好好学,考试前一个月甚至两个星期突击一下,还是可以及格的。”

 

  “哦,”我边点头边说,“敢用突击,说明你的学习能力很强。”

  “可是,”他看了一眼手机,接着说,“我觉得那样太没有意思,就是混个及格,不叫真正的学习。那种方法记得快,当然忘得也快,完全不是我要的学习状态。”

  “确实是这样。看来你对自己的学习要求挺高的,”我一边记下:状态,一边继续问,“你期待中理想的学习状态是什么样的?”

  “我期待中理想的学习状态?”他顿了顿,不过,这时候他已经可以很自然地和我进行目光接触了,“厚积薄发,一边思考一边学习,还要多练习和实践。”

  我飞快地记下:思考,练习,实践,继续问:“这种学习状态,我大概了解,但还是不太清楚你具体是怎么做的?”

  “我认为,学习就是在搞一门学问,”他已经开始变得有些兴奋,“比如在大一的时候,学习高等数学,我不仅看我们的教材,还把图书馆里别的出版社的高等数学教材也借出来。每一道题我都做,并且上网查资料,看有没有更好的解题办法。对于里面设计的函数和理论,我还去数学系的学校论坛看他们的理解。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学习。”

  听到这里我不禁想,这哪儿是读本科,分明是读研究生啊!这孩子哪儿冒出来的这些想法,太好学了。

  我一边睁大眼睛表示惊奇,一边频频点头:“哇,确实像你说的,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厚积薄发。”

  “是啊,”他有点自豪,“所以,大一的时候,高数上下两册,两个学期的考试,我一次98分,另一次100分。”

  好吧,这才是真正的学霸。想想自己读大学时候的学习状态,确实很汗颜。

  “这样的学习,成绩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我赶忙称赞他,“不过,还是要问个特别令人讨厌的问题,为什么这个学期开始,就变成这样了?”

  他不好意思地笑了,“这学期,我觉得没意思,学来学去,还不是这样。”

  我一边庆幸他的反应,一边问,“你说的没意思,指的是……?”

  “现在的学校,学得再好,出去了,也一样前景不大。”他顿了顿,情绪明显变得有些失落,“你也知道,我之前是立志要考上清华的。当时高考没有发挥好,所以,我心里就一直有这个结。”

  “没有考上清华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了一年多,但你心里仍然有个结。”我重复道。

  “是啊,”他甚至变得有些沮丧,“上学期,刚进学校,我什么也不懂,低头学习就是了,反正在哪儿都是学习。但是,随着对学校和对社会的了解,我觉得,没考上清华很遗憾。我开始想,尤其是晚上躺在床上,或者早晨醒来时我都会想,都是因为当时没有发挥好,不然,我肯定能上清华,不会在现在这样的学校。”

  我不再看他,降低了语调,若有所思地说:“确实是这样,当我们一直认为自己可以得到,而且所有人也都同样这么认为的时候,如果由于临场发挥,而让自己没有得到,会很难接受。”

 

  “是的,”他说,“我确实接受不了。现在想起来,大一那样刻苦地学习,有可能在别人眼里,很可笑。关键时刻,发挥不好,平时学那么用功,有什么用。”

  听着他的陈述,我在想,要是平时上课或者和实习生聊天,对于这类问题,我会一招制敌,但此刻,我无法预估这个人的承载能力,只能耐着性子,慢慢地抽丝剥茧。

  “看来,高考没有发挥好这件事情,到今天还一直在影响着你。对吧?”我试着问道。

  “是的,”他往前坐了坐,说,“我甚至觉得高考决定了自己接下来的命运,并且让我的人生有了一次翻天覆地的转折,特别像哲学里面提到的偶发事件。”

  “偶发事件,确实会让我们很意外,”我一边记下:偶发事件,一边继续说,“先撇开这个偶发事件,你自己是如何看待高考的?”

  看到我把话题转变了,他有点莫名其妙,不过还是想了一下,说:“高考,就是选拔人才吧,类似于古代的科举制度。不知道这样理解对不对?”

  “对,”我记下:选拔人才,然后说道,“高考就是选择人才。那么,为什么高考要放在六月里,天气非常炎热的夏季,而不放在冬天或者春天呢?”

  “这也是我纳闷的,”他眼睛一亮,继续说,“没有发挥好,确实跟天气有关系。当时特别热,我前胸后背都在流汗,我们班还有因为感冒太厉害,第二天中途退考的。你说,为什么就非要放在夏天呢?”

  看着他很快又投入了思考,我决定再卖个关子:“你听说过,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吗?”

  “听过,特别牛。”他说道。

  “那你知道历届获奖者的平均年龄吗?”我继续卖关子。

  “不知道,反正年龄都挺大的。有一次我在电视上看直播颁奖现场,获奖的好像都是老人家。”

  “去年的统计显示,他们的平均年龄83.5岁。你知道这说明什么吗?”

  “不知道。活到老,学到老?”

  “不是,”我神秘地一笑,“这说明,国家选拔人才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身体素质要好,否则都熬不到那一天的话,岂不是浪费了国家的教育资源?现在,你知道,为什么高考要放在六月了里吗?”

  “哦,我明白了,”他马上变得兴奋起来,“这是专门设置的。也就是说,身体素质不好的,不要。”

  他说得很坚定,我也迅速在纸上记下:人才——身体素质。

  然后,我说:“假如,有一个人跟你抱怨‘我平时学习成绩很好,就因为高考那几天生病,没有考好,觉得特别不能接受’,你会跟他说什么?”

  他笑了一下,说,“那说明你身体素质不过关,不符合国家选拔人才的标准,今年好好锻炼身体,明年再考吧。”

  “OK!”我竖起大拇指,点着头,“就是这个意思。”

 

  随后,我又开始另一个话题:“那你觉得为什么要把高考气氛弄得那么紧张呢?先不说从学校到社会,再到家庭的各种宣传和重视,单就考试当天,一人一张桌子离得很远,教室最少三个监考老师,且一会儿一个巡视组,各种警告,各种规定。”

  “是啊!”他一边瞪大眼睛,一边看着我,好像我没有参加过高考似的,“就是因为他们把气氛搞得太紧张,影响我发挥。不知道有多少人被影响了。”

  我一边笑,一边说:“那你想想,那些没有被影响的人,为什么能做到正常发挥呢?”

  他忽然一愣,估计是原以为我会顺着他的意思去抱怨考试,没有想到,我问了这么一句。他想了想,特别不情愿地说:“他们心理素质好?”

  “是的,”我一边在纸上记下:人才——心理素质,一边说,“这个考试安排确实挺合理的:一方面,六月份,可以考验人的身体素质;另一方面,现场气氛很紧张,可以考验人的心理素质。两方面都过关的,才算国家需要的人才。”

  “哦……”他感到很意外,不过,很快自己就想明白了,“这么说,高考安排挺合理的,不过确实有些残酷。”

  “是的,”我接着说,“选拔就是这样,有被选上的,也有被淘汰的,这就是现实。”

  “那为什么有些人就能够做到心理素质很好,即使再紧张,也不会影响自己的发挥状态呢?”他还是回到了自己的问题。

  看到问题已经铺开得差不多了,我觉得很好,继续慢条斯理地问他:“高三那一年,还有新课吗?”

  “没有,本来有半个学期的新课,但在高二暑假的时候,抓紧上完了。所以,整个高三一年就是复习,做题,模拟考试。”他不假思索回答。

  “为什么要用一年时间准备考试呢?”

  他估计又不明白我在问什么,不过还是鼓起勇气说:“我也不知道,我们那里都是这样的。”

  “用一年的时间来复习,是要搞定两个部分:第一,把你不会的,变成会的;第二,把你会的,变成可以自动化输出的。你想想,是不是这样?”我一边说,一边在纸上写下:不会——会;会——自动化。

  “你说的从不会到会,我清楚。自动化输出,我不明白。”他一边想,一边慢慢地说道。

  “自动化输出,就是,在会的基础上,掌握得非常熟练。如同练习武功一样,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无论在哪里,什么样的场景,无论心情紧张还是放松,都能做对。这就是自动化输出。你明白吗?”

  “哦……”他拍着座椅扶手,说,“我明白了。就是把知识点、题目,做得滚瓜烂熟,任何时候,都能做对,不被影响。是这样吧?”

  “是的,”我一边用力点头,一边说,“这就是高考的意义。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双重压力的情况下,谁能够更好地做到自动化输出,谁就是我们需要的人才。”

 

  “嗯……”他往椅子前凑了凑,激动地说,“老师,我明白了。其实,没有什么发挥失常,都是我当年学习不够踏实,没有做到很好地自动化输出。”

  看到他已经开始用新的思维模式看待问题,我松了口气,继续说,“那你现在如何看待当年的高考成绩呢?”

  “嘿嘿,”他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按照这个自动化输出理论,那其实就是我的真实水平吧。”

  “这正是我要说的,”我点着头,“不过,如果刚才你一进来,我就这么说的话,估计有两种结果:一是你扭头就走,另一就是你会打我,对吧?”

  他笑着说:“老师,您太幽默了。不过,经过刚才您,我能接受了。从来没有发挥失常,那就是我自己的真实水平,要怪只能怪自己,当年还是练得不够。”

  听到这里,我决定趁热打铁,开始追问:“如果有人在万人大舞台上唱歌,唱了一段,突然忘词了。下来之后,他很沮丧,跟你说‘我太紧张了,没有发挥好’,你会怎么回应他?”

  “哈哈,别扯了,”他一边拍手,一边说,口气听起来很像我,“你本来唱得就不熟练,要是真能唱得自动化输出,无论在什么场合,无论下面坐着谁,你都能唱好。”

  “OK!”我一边把刚才记录的所有纸递给他,一边说,“既然内心这个结打开了,接下来该怎么学习,不用我多说了吧?”

  “不用了,我知道该怎么办了。”他一边接过这些纸,一边点头。

  “其实,刚才你们进来的时候,我怕你不理我,所以问了你父母一大段话,一方面确实是要搜集信息,另一方面是给你预热,以防太突然。不管怎么说,还是感谢你的信任与配合,没有让我挫败地离开。”我一边说,一边站起来。

  “谢谢老师。”他也跟着站了起来。

  “我就不和你父母说话了,你们直接走吧。假如你父母要问的话,你可以自己决定要不要跟他们说。”我嘱咐道。

  “我会的。而且我觉得这些东西让他们知道也挺好。如果在高三甚至更早些时候听到您说的这些,恐怕我就不是这样了。”他边走边说。

  “生命就是这样,不经一事不长一智。现在知道,也为时不晚。祝福你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早归正途。”

  他一边说着“谢谢”,一边奔向了父母。